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未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该规定表明:第一,我国的逮捕制度也是作为人人享有不受任意逮捕的保障而存在的,侧重的是逮捕制度的限权功能.在我国宪法中,关于逮捕制度的内容规定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章题之下,从条文结构看,像许多国家以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规定一样,它也是作为公民人身自由不受国家权力侵犯的保障机制而存在的.因而,对我国逮捕程序的研究必须从宪法的高度着眼,强调其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不受任意剥夺的价值侧面,并以此为着眼点,对我国现行逮捕程序进行检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附条件逮捕是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检察机关大力推行检察改革的一项新的举措.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2006年8月17日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试行)>第四条的规定,附条件逮捕是指:对于确有逮捕必要的重大案件,如果案件事实已基本构成犯罪,并且根据现有事实、证据分析,认为经过进一步侦查能够在法定时限内取到定罪所必需的证据的,经过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可以对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从2005年下半年该制度在部分地方检察院试运行到现在,附条件逮捕在司法工作中运行已四年有余.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做了极其严格的规定,即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害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而且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被依法逮捕.<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规定了审查逮捕的条件,但是在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对法律条文仍存在不同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逮捕制度,包括了实体与程序方面的规定,其中关于逮捕条件的规定是该制度的核心,逮捕制度的其他一系列规定都是围绕逮捕条件而设定的.因此,论及逮捕制度,也应当围绕逮捕条件的规定和适用来展开.从我国<刑事诉讼法>设定的逮捕三要件看,对犯罪嫌疑人决定逮捕不仅需要具备证据要件及刑罚要件,还要具备"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的必要性要件.  相似文献   

5.
未决羁押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对于因涉嫌犯罪或被指控犯罪的人,在其被生效判决确定有罪之前,对其人身自由予以剥夺的强制措施.此项制度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只是文字上的表述或法律上的概念有所不同①.  相似文献   

6.
逮捕制度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逮捕制度的价值决定了逮捕制度的内容,进而决定了逮捕在实践中的执行状况.逮捕制度在实践中的执行情况反过来又反映了逮捕制度的内容和逮捕制度的价值定位是否合理和科学.  相似文献   

7.
逮捕强制措施的适用关乎法治与人权保障的科学合理程度,因而备受理论界和司法界的关注.近年,随着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正式确立,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正确适用逮捕强制措施的司法解释、工作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对检察机关审查逮捕工作和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报捕和批捕案件质量得到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我国现行逮捕羁押制度非常关注,对现行逮捕羁押制度在程序设计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一直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主流观点认为,在制度设计上,我国现行逮捕羁押制度设计不合理,由检控方行使批准逮捕权特别是决定逮捕权,有违逮捕程序中立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对逮捕羁押的审查方式行政化,逮捕羁押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不重视逮捕羁押的必要性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9.
控辩平等作为一项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在理论上已为人们普遍接受,但对其确切含义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以致在涉及控辩关系的一些具体问题上,出现了并不符合控辩平等原本含义的主张或做法。本文首先从四个方面对控辩平等的含义做了新的解读,其中包括对控辩平等与控辩对等关系的厘清。在此基础上,对理论界和实务界在控辩平等与证据开示及辩方阅卷、控辩平等与公诉一体化相互关系上存在的片面认识进行了剖析,力图正本清源,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10.
逮捕,作为强制措施当中对人身自由限制最为严重的方式,在各国的刑事程序立法当中,均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当事人主义的代表性国家美国,其针对羁押制度的相关立法贯穿了从逮捕的主体、条件、权限、具体适用程序等诸多方面,以保障人权为中心思想的判例和立法也直接导致了美国在相关制度建设上的倾向性。保障人权和权力制衡成为美国逮捕制度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1.
传递是国际刑事法庭执行逮捕和移交的前提。国际刑事法庭逮捕的执行主体主要是有关国家当局及国际武装力量;执行程序一般是按照国内法程序进行,但受国际刑事法庭规约、规则的约束。移交是指一国依照国际刑事法庭规约和规则向法庭递解有关人员,不同于传统国家间的引渡,其在适用范围、使用规则和审查程序等方面有诸多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2.
当前,消防行政执法中存在着行政执法程序欠规范,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执法认识、执法制度以及执法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为此,要通过树立依法行政执法理念、健全消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提高执法主体整体素质等途径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晓燕 《兰州学刊》2008,(7):120-122
程序滥用是一个为许多普通法系国家认可的侵权行为概念。通常被理解为对国内诉讼程序正当性在一定程度上的悖反。但目前对“程序滥用”具体内涵仍缺乏统一的理解,各国立法对它的认知与评价也差距甚大,相关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守安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1):10-14,107
作为司法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普遍认同。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实现程序正义的必然要求,是衡量一国法治观念进步程度与人权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在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过程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健全,堪称一大亮点。然而,这也对公、检、法三机关的办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尤其是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为切实保障程序正义,必须正确把握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国际刑事诉讼中的逮捕与国内法上的逮捕本质并无区别,都是临时性的强制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但有其自身特征:如执行主体的间接性和不特定性;逮捕对象涉罪的国际性;逮捕即时性和逮捕后羁押时间的暂时性;逮捕程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国际刑事诉讼中的逮捕主要有持有逮捕令的逮捕和临时逮捕两类。国际刑事诉讼中的逮捕与羁押是两种不同的强制措施,二者的关系是逮捕前置;逮捕后的羁押是常态。  相似文献   

16.
17.
必要的审计程序是贯彻落实依法审计、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规避审计风险的可靠保证。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践,阐述当前审计程序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减轻审计人员负担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简化审计程序的具体建议,供审计同仁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宪政制度下,逮捕制度是一项保障个人人身自由不受不舍理限制或剥夺的制度.但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居高不下的羁押率却严重扭曲了逮捕制度的应有功能.为此,有必要从速捕制度的宪法定位出发,结合降低羁押率这一立法目的,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相关规定进行梳理、评论.  相似文献   

19.
在法律体系的框架内,实体法和程序法各有其地位和作用.虽然在理论上,程序工具主义的观念已得以扭转,但亦不能过分强调程序的地位和功能,而应当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来认真考量民事诉讼程序在保护当事人利益和实现社会正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审视民事诉讼程序在正义实现中的能与不能,这既涉及到民事诉讼程序自身的问题,也涉及到人们对正义的理解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秋实 《阴山学刊》2004,17(5):110-114
证据交换是审前准备的重要环节。我国证据交换制度是借鉴国外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的证据交换的内容过于笼统,实践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因此有必要对证据交换的主体、范围、方式以及与举证时限的关系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求探究如何更好地运用证据交换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