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宋金元时期是汉语与阿尔泰语接触融合的时期,其间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你”在领属格的位置上,受阿尔泰语领属格辅音词尾-n的影响发生了鼻音音变,即“你”由[ni]-[nin],因而出现了借音字“恁”和新造字“您”。“您(恁)”与“你”功能的侧重点虽不相同,但二者还是有叠床架屋之嫌。元代以后,随着汉语受阿尔泰语影响的减弱,“您(恁)”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其使用的区域范围逐渐缩小。现代汉语中,“您(恁)”没有能够进入到通语中去,只沉积在个别方言区,如山东鄄城、郓城、阳谷等地。  相似文献   

2.
天干语源考     
文章认为,天干与天干十字在汉语中的解释非常牵强,而在阿尔泰语系中却可以得到合理地诠释。同理:天干二字按阿尔泰语系语言发音,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而在汉语中却不然,从而得出天干语源自阿尔泰语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东乡族是聚居在我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不到二十万。东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种,该语言内部十分统一,几乎没有次方言,由于居住环境关系,东乡语受汉语影响很大,而尤以词汇为最。在东乡语中,汉语借词约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其次,与蒙古语同源(词根相同)的词约有百分之四十;此外,阿拉伯语借词、波斯语借  相似文献   

4.
从语言接触看东乡语和临夏话的语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乡语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的一支,临夏话是汉语西北方言的一支。东乡语和临夏话的使用者同处于甘肃临夏地区。这一地区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所以语言间的接触影响也比较频繁。本文主要探讨东乡语和临夏话由于语言接触而产生的语序变化现象:东乡语受汉语影响已出现svo句式;临夏话受当地少数民族语影响,基本语序已变为sov型。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比分析新疆汉语方言和普通话中的"把"字句,结合现代维吾尔语中的语法现象,提出"维吾尔语"影响论,并进一步结合青海、内蒙古汉语方言中的类似现象佐证阿尔泰语影响论.  相似文献   

6.
近代汉语特殊判断句“S(+是)+N(的)+便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开始,汉语新出现一种介绍人物姓名、身份、职业、籍里等的特殊判断句"S( 是) N(的) 便是"(N代表名词表语).文章从语法、语义、语用、用词搭配等多方面分析了这种特殊判断句所具有的固定性的特征,认为这种特殊判断句是一种形式上高度格式化的主要用于自报家门的舞台语言.在这种特殊判断句的来源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不一样的观点,认为这种特殊判断句不是汉语与蒙古语等阿尔泰语的判断句相融合而产生的叠加式,它的出现主要是历史继承和汉语自身随戏剧文化等因素影响而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弱水是中国上古典籍中经常提到的一条河,传说它浮力极小因而称为弱水。其实弱水之弱乃是阿尔泰语[xara](汉泽为黑)的对音简记,而弱、若、卢等几个音义相近词的基本词性质,它们可能是原始的蒙古利亚语在阿尔泰语/汉语中的残留。  相似文献   

8.
"是"字句在临夏话中随处可见,使用频率很高。除表示假设或时间外,"是"还可以表示条件关系、转折关系或顺承关系等。临夏话中"是"字句的这种特殊用法,既是阿尔泰语言底层现象的反映,也是汉语和阿尔泰语不断"协商""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多数壮侗语数量名结构语序不同程度地受到汉语影响,然而不同语言呈现出不同的演变阶段,这是受汉语影响程度不同所致。基于语言接触研究视角,壮侗语数量名结构的演变和变异有三个阶段:傣语、泰语、老挝语的名-数-量结构处于"未变"状态,是壮侗语数量名结构的固有语序;临高语名-数-量与数-量-名结构并存,处于"在变"状态,是数量名结构演变中的过渡阶段;而其他多数壮侗语的数-量-名结构则处于"已变"状态,是其与汉语接触发生演变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在《青海汉语中的某些阿尔泰语言成分》(《民族语文》1987.3)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目前我们还不能从语言学角度把青海汉语中的某些独特的语言成分完全解释清楚,但是,从它们赋予句子的种种语义色彩中,我们不难窥见这些独特语言成分可能是受阿尔泰系语言的影响所致。”在谈到青海汉语中某些独特成分的成因时,有过一句推论性的语言。即,“我们推想,可能原来操阿尔泰语言的人们在转用汉语或使用汉语讲行交际  相似文献   

11.
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俺"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时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我”(古音[ηa])经历了复杂的音变过程:“我”字韵头η-脱略,同时由于受阿尔泰语领属格辅音词尾-n的影响,“我”在领属格的位置上又发生了鼻音音变,即“我”音发生了由[ηa]→[a]→[an]的连续变化,因而借用“俺”作为音变后的第一人称代词。现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俺”仍在一些方言中使用,如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相似文献   

12.
宋、金时期的汉语通语方言中,无论南方系或北方系,词尾"们"都读阳声韵,在北方系中并已读作次轻音.比及金代中叶以后,在北方系通语方言中,"演进为真正的轻音.由于受到此时期汉语西北方言中由"们"脱尾音变而成的词尾"弭(弥)"或"伟"的影响,读真正轻音的"们"因类化而变异为"每".而南方系通语方言由于与西北方言隔绝,"们"的读音没有受到影响.到明初以后,南方系中的"们"仍旧保持阳声韵的读法,北方系中的"每"则由于西北方音影响的消退和南方系官话方音影响的迅速增长而逐渐回复到"们".于是,在南、北两系官话方言中,"们"又重新一统天下.  相似文献   

13.
维哈族学生说汉语普通话发音不准是个老大难的问题,维哈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西匈语支,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这两个语系的差别较大,互相干扰较多。这是维哈族学生发音不准的内部原因。另外,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汉族和维哈族的交往日益频繁,汉语方言也带入了新疆,这对维哈族说汉语普通话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是维哈族学生学汉语的发音不准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外学者早就注意到,中国河流名称的分布具有区域特征:北方以称"河"为主,南方以称"江"为主,黄河、长江之间则有称"水"的."北河南江"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江、河"词源如何?这一切成了汉藏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罗傑瑞、梅祖麟、桥本万太郎等学者为此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假说.他们认为,"江、河"均非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而是分别借自南亚语和蒙古语.桥本万太郎还进一步假设,汉语是南岛语言和阿尔泰语言南北夹击的产物,而"江、河"名称的来源正是在基本词汇方面反映了这一南北推移过程.上述说法在汉藏语言学界似乎已成定谳.然而,这些假设中有关"江、河"词源的部分有违历史事实.梅祖麟和桥本万太郎都声称汉语中的"河"借自于蒙古语,这种假设主要建立在上古汉语中"河"的语音形式gal和蒙古语中"河"的语音形式rool的联系上,以及"河"所呈现的地理分布上.根据语言学、民族学、历史文献以及地理学等方面的材料,例如来自汉语词源的证据,来自蒙古语的反证,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十三经>、<国语>、<庄子>、<楚辞>、<战国策>等)的证明,以及"河"在中国历史地志中的分布以黄河为中心、分别向南和向北两边扩散的史实,证明"河"是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它的词源不是蒙古语,至于"河"在别的语言中的相对应的形式,很可能是受汉语的影响而产生的.另外,区别本民族固有基本词和外来借词的基本原则是:一种语言的固有基本词的命名过程,必定具有某种共同点,并且是在一个完全同词源的系统中形成的;外来借词则不具备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布里亚特语隶属于与突厥语、满洲通古斯语共同构成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 ,这就说明它们是“亲戚” ,有着共同的祖先。而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点 ,在我们具体研究某个语言时 ,例如布里亚特语 ,时常遇到这样的现象 ,仅凭布里亚特语或蒙古语的资料而不借助阿尔泰语系其它语言史料就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因此蒙古语语言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 ,一定要用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 ,这也是阿尔泰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 ,许多研究者开始否定传统阿尔泰学的研究方法 ,他们认为蒙古语、突厥语、满洲通古斯语不是从原始共同语———阿尔泰语发展而来。他们…  相似文献   

16.
土家语比较句的方言差异主要体现在南北土家语各自不同的比较标记、语序及助词运用等方面。相对而言,北部土家语比较句受汉语的影响小一些,特别是其差比句尚具土家语的固有格式,而南部土家语比较句的格式则基本趋同于汉语。这反映了土家语方言内部的语法结构差异及汉语对土家语方言影响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7.
维吾尔族学生学习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其母语多为阿尔泰语系的语言,属粘着语,形态变化十分丰富;而汉语属汉藏语系语言,是孤立语,词形基本上不发生变化,这两种语言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汉语句子成分中有补语,而在维吾尔语中却没有与其相对应的概念。这就使得趋向补语的学习成为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文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出发,试提出趋向补语教学中常出现的偏误种类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四声通解>是16世纪韩国朝鲜时代的一本韵书,该书是为了朝鲜人学习汉语语音和词汇而编写的一种工具书.通过该书和中国韵书、<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教材之间的比较,我们发现了本书的编排体例明显地反映着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韩语特征,即以"韵部与字母第一,声调第二"为原则来编写.这是与中国传统韵书<广韵>有所不同的,而与元代韵书<蒙古字韵>完全一致,而且与现代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和工具书的语音教学部分的体例之间也有一致性.我们可以说<四声通解>是在"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编写的一种汉语语音学习参考书.  相似文献   

19.
中外学者早就注意到,中国河流名称的分布具有区域特征:北方以称"河"为主,南方以称"江"为主,黄河、长江之间地区则有称"水"的."北河南江"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江、河"词源又如何?这成了汉藏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罗杰瑞、梅祖麟、桥本万太郎等学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假说,他们认为,"江"、"河"均非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而是分别借自南亚语和蒙古语.桥本万太郎还进一步假设,汉语是南岛语言和阿尔泰语言南北夹击的产物,而"江"、"河"名称的来源正是在基本词汇方面反映了这一南北推移过程.然而,研究表明,这些假设中有关"江、河"词源的部分有违语言历史事实.根据语言学、民族学、历史文献以及地理学等方面的材料,可以证明,"江"是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至于其他语言中的相似形式,则可能是受汉语的影响而产生.区别外来借词和固有基本词有一个原则:若某词的得名过程与某语言中的固有基本词的得名过程类似,同时,它在这个语言中还具有一个完整的同源词系统,那么,它就应是该语言的固有基本词.至于外来借词,则不具备这些特点.考察汉语"江"的得名过程,其结果正和这一标准相合.  相似文献   

20.
汉语负迁移时英语表达的缺失和重叠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英语学习中,受汉语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影响,中国学生常常将汉语的语言结构迁移到英 语表达中来,影响英语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这种负迁移现象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汉语影响下英 语表达的缺失和重叠是两个重要的体现。缺失指的是受汉语影响英语中的标志词、主语、系动词be 及汉语隐含意义等的表达缺失,重叠指的是受汉语影响英语中话语、关联结构及其他语义词义概念 的重复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