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1899年往往是被忽视的一年。然而,当我们对该年的文学现象进行一番考量之后,便会发现这一年在文学史上并不平凡。“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旗帜的揭橥,诗文创作的发展与新变,文界革命之异军的突起,林译小说的流行和国人对域外文学认识的深入等,都直接影响了20世纪初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向。凭借政治和市场的巨大助力,1899年的中国文学继续沿着近代化的路径疾速前行。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分为四个时期。其中 ,2 0世纪 2 0至 40年代 ,是近代文学研究的第二时期 ,也是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时期 ,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为代表 ,而陈子展是最早使用“近代文学”这一概念的学者。 2 0世纪的最后 2 0年是近代文学研究的第四个时期 ,近代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研究视野趋于开阔 ,研究水平有较大提高 ,高质量的学术论著纷纷问世 ,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学术群体 ,并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江苏、广东、东北为主的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随着人们对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的深入理解 ,随着研究者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研究视野的扩大 ,随着近代文学学科队伍的不断壮大 ,近代文学研究将显示更加美好的学术前景  相似文献   

4.
论近代文学的学科地位与研究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学学科是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中国近代史及整个中国文学学科的建立构建起来的.长期以来,近代文学处于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两大学科之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处境一直比较尴尬.近代文学学科自建立以来,虽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学科建设还存在很大不足.确立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最迫切和紧要的是确立近代文学的本位观,构建近代文学的理论体系和阐释系统.今后,近代文学的研究趋向和重点可能会集中在女性文学、翻译文学和文献学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近代文学"研究实际是一个知识建构和人文积累的精神过程,其学科地位的确立、加强、耗散与位移无不随着时代精神的更迭与研究方法的革新而不断发生变化。五四一代学人奠基的"近代文学"与之后的"新民主主义论"不谋而合,都是为了建构"五四话语",确证现代主义神话的合法性。上世纪80年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强烈冲击了以"五四"为源头的现代文学边界,在打破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畛域的同时,建构了另一个"一体论神话"。9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提出,为"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晚清文学大批的现代性试验与冲动得到了追认,"五四话语"显得更加暗淡无光。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研究"催生了学科边界的位移与研究视野的新融合,期刊研究、意识形态研究、种族性别研究等视角为重新观察"近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新的学术生长点便不期然浮出地表。  相似文献   

6.
桐城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光光 《江淮论坛》2004,(6):107-112
由于在新文化运动中所扮演的保守角色,桐城派被斥之为“桐城妖孽”,从此受到学术界的长期批判与冷落。但深入分析,会发现桐城派在促进近代文学语言变革与翻译西方文学两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作出了一定贡献。当然,从整体上评价,桐城派对古文语言与封建伦理道德的固守,与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主流相背离,注定它必将成为新文学运动变革与清除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1902年,《新小说》杂志的创刊拉开了晚清"小说界革命"和"戏曲界革命"的序幕;《新民丛报》的创办标志着梁启超的"新文体"创作进入成熟期和鼎盛期,"文界革命"事业掀起高潮;章太炎的崛起使其成为"文界革命"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异军";《新民丛报》"饮冰室诗话"和"诗界潮音集"栏目的开辟使新诗试验进入高潮期,"诗界革命"取得新进展。借助政治和报刊的外力,以梁启超为旗手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民族意识与对民间和乡土的追索有着天然的联系与相关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处于民族危机中的晚清知识人,必然生发出对于乡土与民间的重视和兴趣。他们一方面把民间资源作为文本通俗化从而“新民”的武器,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又身处民间和乡土的包围之中,中国古典时代所特有的文化一体化的状况,使得民间以及乡土文化积淀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并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影响了他们的文本创作。因此,对于民族命运的焦虑和对民间乡土的有意无意的追恋便成为了除西学东渐之外,中国近代小说写作的又一重要语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科学小说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初,真正起步及创获却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可分为近代译介科学小说和本土科学小说两个方面。随着研究的开展,尽管出现了人为分离现象,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本土科学小说研究。其主要体现在小说兴衰原因、现代性及价值三个方面。然而囿于研究思路狭隘、文本意义定位过低等原因,近代科学小说研究并未得到与其实际价值相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文学的独特性,在于其对中西文化资源的选择与融合。西方文化带来了中国近代以来文化资源的变化,也带来了近代文学精神内涵的变化,但近代文学对西方文化资源的吸收并非简单的移植,而是注意到与本土文化资源的融合。其中对民主主义思想和国民意识的吸收具有很大典型性。民主主义思想和国民意识进入近代文学,得到了"民本"思想与族群意识等本土文化资源的支持,在保持其现代性内涵的基础上,体现了相当大的民族特征。这种外来文化资源与本土文化资源的选择与融合,成为中国文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朝鲜现代文学中出现的中国城市有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其中上海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许多朝鲜青年知识分子和文人来到上海,上海在朝鲜现代文学中成为出现次数最多的中国城市。现从形象学的角度,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虚像与套话以及城市形象语境特点加以阐诉,通过对上海的优越性和阴暗面的描述,体现朝鲜知识分子对现代化进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国学”的形成与演进(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学"一词,源于日本江户与明治时代,指的是通过对日本古典文献和固有文化的研究与表彰,以反对长时期占据支配地位的传统儒学与佛学。19世纪末以来,中国几代学人借用"国学"一词,对传统思想与学术重新估定重新诠释。人们或重先秦诸子之学,或重不同时代儒家之学,或重历代在野之学,或重民间通俗之学,构造了各具特色的学术体系。重视对古代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资源作理性的历史的比较的研究,有利于新文化的创造,更能使民族自觉、民族自信立足于特别坚实有力的学术文化基础之上。但是,政客们以倡导"国学"相标榜,则别有所图;一些学人假借"国学"以排外,企图重建文化专制主义统治秩序。他们在"国学"研究中的影响,不容忽视。回顾一百多年来"国学"研究的发展变化历程,当有助于了解今日"国学"重新活跃的背景及其未来可能的路向。  相似文献   

13.
应玲素 《北方论丛》2008,3(1):44-48
五四时期,周作人倡导的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与发展,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儿童文学在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健康发展,推动儿童向理想人格健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强调儿童文学的审美性与娱乐性价值,这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可谓是不谋而合,从而又凸显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独创性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1980年以后,云南近代经济史研究很快跟上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趋势,新、旧课题多头并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实证研究不足、一些论题的研究尚处于浅层次的分析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唯美主义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注入了新鲜活力和理论激情,而且还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形式、审美形式以及审美格调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试论陈独秀和区声白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初,陈独秀和区声白通过书信往来针对无政府主义展开了激烈论战,焦点集中在关于自由、联合、法律与契约、阶级战争与权力集中四个方面。双方除了分歧外,在反对绝对自由、进行革命以推翻现存制度等方面也达成了共识。虽然区声白的认识在理论上的偏见自不待言,但他对自由的阐释以及针砭时弊的现实关怀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发端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时称新文学),几乎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同时起步。中国现代文学从其发生之时起,就摄取、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丰富营养,显现出鲜明的现代特征。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和表现形态作用于中国作家,丝丝缕缕,或隐或显,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始终,形成中国化的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复杂性、异质性和本土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在普通男女描写中,揭示人的迷失或扭曲;现实主义其表,现代主义其里;表现手法上吸纳融合,中西合璧。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观念和技巧,融合中国文学文化的优秀传统,比之世界文学毫不逊色。  相似文献   

18.
外国文学教学亟待做出改革,须结合我们所处的现代语境进行。  相似文献   

19.
陈爱中 《北方论丛》2006,3(2):41-44
现代时间及其所引致的现代价值观念的融入是新诗现代性认识的重要纬度,它是新诗从思潮到语言表述发展演变的内在根本动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是新诗在面对域外诗歌和传统汉语诗歌的厚重传统压力下获得自我认知的重要尺度。但同时,以“新”为价值取向的现代价值观念也给新诗带来了空前的窘境,限制了新诗从审美规范到语言表达的积累。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现代大众传媒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机制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从文学观念、作家身份和芙学形态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些影响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