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很难想像,10辆轿车组成的婚礼车队,会排放不少于0.1吨的二氧化碳,需要4棵以上的树才能吸收完;为保湿和定型鲜花必须要用的花泥含有酚醛树脂,这是塑料的一种,几乎无法自然分解;婚礼上随风远去的气球更是环保的大敌,1000个塑料气球完全分解需要400年…… 相似文献
3.
接亲的礼车迟迟不到,让全副装扮的新娘子干等;到了酒店才发现大堂里还有另一对新人在举办婚礼,声浪的干扰一波又一波;事先订好的追光灯临时却坏了,新人入场的时候完全没有制造出万众瞩目的效果……这些都是真实的案例,不靠谱的婚庆公司让新人们的大喜日子变得不那么完美。聘请婚庆公司是为了得到专业的服务,但是并不是每个婚庆公司都能为新人带来百分之百满意的婚礼。为了避免不愉快, 相似文献
4.
一对情侣,在大红双喜字下走到—起,在亲朋挚友的祝福声中,他们缔造了一个新的家庭。他们为爱而结合,在后来的岁月中相互理解、相互慰藉,永远走下去,无论富与贫,无论乐与愁,他们终将厮守到老……这是结婚。 相似文献
5.
6.
对于每一个将要步入婚礼殿堂的新人来说,结婚戒指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不仅是饰品,也是双方爱情的见证和象征。为什么要戴婚戒,并且戴在无名指上,恐怕很多人都无法给出答案。带有浪漫色彩的解释是无名指的静脉血管直达心脏,也就是传统的爱之来源地。 相似文献
7.
8.
9.
当婚纱、指环、婚礼进行曲、婚宴都被量化成账单上的具体开支,结婚这件原本携满浪漫色彩的喜事似乎蒙上了一层辛酸的阴影。 相似文献
10.
"结婚买房,倾家荡产",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社会开始流行起这样一句话。我猜想,这句话里面应该是既含有现实"高费用"的成分,也含有父母辈把自己的人生与孩子的人生进行对比之后发出的"欢快的悲鸣"。那么,这种现象在日本是否存在呢? 相似文献
12.
周良勇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8-22
为规制结婚行为,我国婚姻法设置了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通婚、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结婚等禁止性条件。这些规定有的符合婚姻法的契约精神,有的则违背了这种精神,甚至存在着不符合婚姻功能变迁、混淆结婚权和生育权、脱离人们的道德共识等问题,因此需要解禁。 相似文献
13.
黄湘金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2):14-22,91,92
"自由结婚"是清末民初婚姻变革中的醒目现象,也是彼时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多由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充任。因为"自由结婚"动辄与传统女性道德相抵触,女学界对这一问题多持保守态度。清末民初的社会小说中,只有当男女情爱提升至"仁民爱物"的高度,"爱情"方与"道德"并行不悖。而言情小说中女学生对一己情爱的大胆追求,往往引向"自由毒"的泛滥。不过,这种文学呈现的结果,主要源自小说家的刻意经营,而不是女性真实生活图景的写照。新女性在文学中的全面突围,有待于两性道德的新变和"五四"新文学的出场。 相似文献
14.
15.
16.
黄湘金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2):95-102
具有新式教育背景的女性是清末民初婚姻变革的先锋。当通俗小说家对“自由结婚”的现象进行批判和思考时,她们也成了文本中的女主角。在民初的哀情小说中,践行“自由结婚”的女学生的价值取向被设定为“情之正”:其举动须“发乎情,止乎礼义”,同时尊重、遵从“父母之命”。她们对“情之正”的选择,正是对爱情的真挚、炽热性质的回避。小说家由此显示出其立场的局限性。因为通俗小说对市民庸俗道德观念的迎合,这类文本的使用在“小说证史” 的研究中存在一定限度:小说中女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宜等同于现实中女性的取舍,通俗文本只在心态史的层面才具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很长一段时间,女友们在一起谈论各自的私密生活时我都有种茫然无措的感觉,我只是呆呆地听着她们绘声绘色的描述,不由得脸红心跳。想想自己结婚两年,却从没有过那种惊心动魄的感受,更没有达到过那种似梦似幻的境界,心里便有了千百种滋味。那天晚上,从女友那里借来了一堆新碟,正沉迷于其中,唐若开门进来了,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