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北山》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共三十句,《毛传》分为六章,前三章章六句,后三章章四句。后世学者多准《毛传》。姚际恒认为后三章的“文法相同”而合为一章,共分四章。我们认为风诗和雅诗的分章,都是为了用同样的曲调反复咏唱,各章的句数应相等。在国风的一百六十篇诗中,各章句数不等者九篇,据笔者考证,都是由错简、脱简或传  相似文献   

2.
《诗经·召南·行露》三章,首章三句,后两章各六句,这不符合风诗章句整齐的特点。在现存的一百六十篇风诗中,章句不整齐者中有九篇,我认为都是由错简、脱句、传抄失误造成的。因为风诗都入乐,分章是为了反复歌唱,各章的句数应该相等。据此,《行露》的首章原来应该为六句,可能缺第一句和第五、六句。疑缺之处,以“□”代之,试拟原诗章句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160篇国风诗中,章句不整齐者,即各章句数不等者共九篇:《关雎》、《行露》、《野有死麇》、《君子偕老》、《载驰》、《丰》、《葛屦》、《唐风·扬之水》、《车邻》。我们认为这九篇的原始章句,各章的句数都相等,因为错简、脱简、传抄失误等原因,使这九篇诗的章句不等,成了残篇①。限于篇幅,本文只试探《载驰》的原始面貌。  相似文献   

4.
《诗经·周南·苤苢》是一首小诗,也是名篇,许多选本都选了它。但对它的解释至今仍有纷歧,试作新解,共资探讨。 苤苢是什么,现在认识比较一致,各家都以为是中药中的车前草。但古代颇有不同说法,这些不同说法对近人仍有影响。①在古代典籍中,《诗·毛传》与《尔雅·释草》相同。《毛传》说:“苤苢,马舄。马舄,车前也。”孔颖达《正义》说,《毛传》根据《释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小雅.蓼莪》等篇表现子女与父母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历来被称为是“千古孝思之作”。本文从“孝”的起源、发展入手,探讨《小雅.蓼莪》一诗中所包含的“孝”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小雅·蓼莪》等篇表现子女与父母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历来被称为是"千古孝思之作".本文从"孝"的起源、发展入手,探讨《小雅·蓼莪》一诗中所包含的"孝"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正> 反复又叫重迭、复重、复沓,是相同词语或句子的重复出现.朱自清先生曾说过:“诗的特性似乎就在回环复沓.所谓兜圈子.”(《新诗杂话·诗的形式》)“歌谣的节奏,主要靠重迭或叫复沓”,“重迭可以说是歌谣的生命.”(《经典常谈·诗经第四》)这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反复在诗特别是在歌谣中的地位.与反复密切相关的是变文.变文,这里指的是反复中的换字.变文在形式上与反复不同,反复要求用字相同,变文要求用字不同.反复离不开变文,如果诗的各章没  相似文献   

8.
释“岂弟”     
“岂弟”一词,《诗经》中多有,在齐风《载驱》、小雅《蓼萧》《湛露》《青蝇》、大雅《旱麓》《洞酌》《卷阿》等篇中反复出现。毛传以“乐易”释“岂弟”。《载驱》“齐子岂弟”传:“言文姜于是乐易然。”  相似文献   

9.
卷阿(qunW),作为《诗·大雅》生民之什第八篇的篇题,这是人所共知的.若把它又当作一个专有所指的地名,认为是岐山周公庙所在地的雅称,却是大有可议的.一《卷阿》首章经文:“有卷阿者,飘风自南.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飘风自南”句下.《毛传》云“兴也。卷,曲也。飘  相似文献   

10.
《小戎》:铺陈渲染,刚柔相济《小戎》是一首妇女怀念出征丈夫的诗。与《诗经》中同类题材的作品《卷耳》、《君子于役》、《汝愤》、《草虫》、《雄雉》等篇比较,其突出特点是采用了铺陈渲染的手法,咏物抒情紧密结合,显得刚柔相济,浓淡得宜。全诗三章,每章十句。三章结构相同,前六句皆极写征夫车马装备之盛,后四句则倾吐思妇相思苦痛之情。三章的叙述描写又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为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之一。本书由以下内容组成 :第一章·元代文学的若干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章·元杂剧概况(一 ) ;第三章·元杂剧概况 (二 ) ;第四章·关汉卿 ;第五章·王实甫 ;第六章·白朴 ;第七章·马致远 ;第八章·元代前期其他杂剧作家 (一 ) ;第九章·元代前期其他杂剧作家 (二 ) ;第十章·元代后期杂剧 ;第十一章·郑光祖 ;第十二章·后期其他杂剧作家 ;第十三章·无名氏杂剧 :第十四章·元代散曲 (一 ) ;第十五章·元代散曲 (二 ) ;第…  相似文献   

12.
《秦风·兼霞》第三章:“朔泅从之,道阻在右。”毛传:“右,出其右也。”朱熹从之。诗共三章,反复咏叹。“道阻且长、道阻且脐、道阻且右”,说的都是道路的艰险。“长、脐、右”三者在词性上应是相同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有25篇。据王逸《楚辞章句》,它的具体篇目是《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共25篇。《大招》1篇,是否屈原所作,王逸疑不能明。至于《招魂》,司马迁认为确系屈原之作,而王逸却定为宋玉。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的《邶风·雄雉》一诗,向来不被选家注意。其实这是一首人民性颇强的诗,是一首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发出怨嗟甚至发出诅咒的诗。这首诗共四章,十六句,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5.
《诗经》《大雅·皇矣》“帝作邦作对”一语中的“对”,究竟是什么意思?本文想就此作些探讨。 这首诗的大旨,《诗序》说是“美周也”。[宋]朱熹《集传》以为:“此诗叙大王、大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全诗八章,“首章言天初眷大王之意;次章述大王迁歧也;三章述大伯、王季相逊之事,为文王张本;四章则述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也。”“五章、六章言天命文王伐密;七章、八章言天命文王伐崇。”自来并无什么异说。全诗的文字大致也还是明白的。只是其中  相似文献   

16.
王逸《楚辞章句序》说:刘向典校经书,分楚辞为十六卷,而王逸“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逸文自为一卷,名曰《九思》,合为十七卷,流传至今。十七卷中,前七卷是屈原的作品:《离骚经》第一,《九歌》第二,《天问》第三,《九章》第四,《远游》第五,《卜居》第六,《渔父》第七。《大招》一篇,逸曰:“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招魂》一篇,王逸以为宋玉所作,招屈原之魂;近  相似文献   

17.
“日居月诸”一语见于《诗经·邶风》的《柏舟》和《日月》两篇中。《柏舟》中有“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一句,《日月》中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日居月诸,下土是冒”、“日居月诸,出自东方”、“日居月诸,东方自出”四句。毛传只在“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句下说到“日乎月乎,照临之也”。这分明是用“乎”字解释“居”“诸”两个字,是把这两个字看成语气助词的。王引之《经传释词》、杨树达《词诠》、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等书里也都是把“居”和“诸”看成语末助词的。《中国语文》1984年第4期刊登了黄典诚先生的《〈诗经〉中“日居月诸”的连读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用来形容眼目的“清扬”,或分或合,一共有六处: (一)《齐风·猗嗟》第一章:“[抑若扬兮],美目扬兮。”毛传:“好目扬眉。”孔颖达疏:“美目扬兮,目扬俱美,传欲辨扬是眉,故省其文,言好目扬眉。既言目扬皆好,又传解扬为眉,盖以眉毛扬起,故名眉为扬。”  相似文献   

19.
(一 )关于陶澍注《靖节先生集》(卷一 )所收的《劝农》诗 ,一般多认为是表现陶渊明“农本·重农”思想的作品。在陶渊明这篇作品中 ,他对上古以来所传承的以及史书中记载的有关农业根本性和重要性问题 ,作了历史性的叙述。毫无疑问 ,在他的意识中 ,与“农”有关的思想是极具重要价值的。阅读“四言·六章·每章八句”的组诗 ,尤其是基于第六章的“躬耕批判之说”。所得出的结论 ,更是有一种唐突之感 ,为此在历来的陶诗读书史中 ,曾有“倒叙”、“反言”、“歇后语”等各种评论。本文根据《劝农》诗的具体形成和前辈诸家对此所作的评论以及陶…  相似文献   

20.
说“寤寐思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之“服”,《毛传》释“思”,《郑笺》释“事”。后世多从《毛传》而无异议。但释“服”为“思”,先秦典籍中无旁证。王力先生说:“解释古书要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如果某字只在《诗经》这一句有这个意义,在《诗经》别的地方没有这个意义,在春秋时代(乃至战国时代)各书中也没有这个意义,那么这个意义就是不可靠的。”(见王力为向焘《诗经词典》写的序文)这话说得极是,释“服”为“思”就属于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