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与五四启蒙时期一样 ,在 1 979——— 1 985的新启蒙时代里 ,男女作家结成同盟 ,共同完成控诉伤痕、反思历史、呼唤改革的时代大命题 ,塑造了一批迥异于“文革”时期的女性形象 ,但是由于男女两性在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地位与生活体验的差异 ,他们在女性形象的构建上呈现着既汇合又错位的复杂局面。男作家在国家———民族的大叙述中潜隐着建立在张扬女性传统品格之上的重建男性雄风的写作倾向 ;女作家在分享与参与着时代主流话语的时候 ,一方面默许着男性重建性别秩序的努力 ,一方面又在强有力地解构男权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2.
吴媚秋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Z1):71-73
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以其独特的风貌成为了这一时代文学的标志。从题材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元杂剧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争妍斗艳的繁荣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系列熠熠生辉的经典艺术形象。其间,尤为令人激赏难忘的莫过于那些敢爱敢恨、至情至性的青年男女形象了,如张生、崔莺莺者。相较于那些追求爱情的青年女子形象,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则显得颇为逊色。 相似文献
3.
莫里亚克和张爱玲的作品都塑造了很多畸形的母亲形象,给人们呈示了一幅非常态的亲子关系图景。而这些恶母及其种种扭曲变态的心理和行为都是女性作为亚文化群体被强大的父权制文化异化后的精神病态的展现。同时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也是他们颠覆传统母亲形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蔡雨齐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120-122
元杂剧通常被分类为爱情剧、社会公案剧、家庭剧、神仙道化剧等,而大量的家庭剧和爱情剧之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配角人物——丧夫、无亲无故且带着子女的老妇人角色。这类女性的形象,可以称之为"寡母"。她们的形象无论是在人物语言上、身世遭遇上、性格特点上甚至剧情线索的发展上都呈现出种种类型化的特点。通过分析考察这类角色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可帮助我们从侧面认识作者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创作心态,也有助于理解当时社会关于这类女性的认识状况。 相似文献
5.
董洁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4):111-115
在曹禺早期经典作品中,十多个性格各异的母亲形象集体亮相,不仅有伟大慈爱的圣母,也有封建专制的恶母,亦有充满个性张力的野玫瑰.曹禺正是在坚持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将自身人生经历与封建礼教对女性身心扭曲的细致刻画相结合,将对时代精神的积极响应与对女性现实困境的细致体察相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形象生动且内蕴丰富的女性人物谱系图,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和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赋予“母亲”的道德美名为掩饰,张扬其性别的从属性,是历史演义小说书写“母亲”的习见方式。对儿子忘我的付出、甚至“为子赴死”,成为这类小说中“母亲”的程式化姿态。这类小说特有的处于最高权力边缘的“母亲”———太后,以极端的自我伸张对“母亲”利他主义生存的唯一合理性进行了质疑。 相似文献
7.
刘青梅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3,(2):82-88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母性认识和母亲形象塑造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初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和母爱讳莫如深,中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和母爱渴慕向往,后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及母爱极尽讴歌与赞美之能事。从不同的创作阶段可以明显地看出作家的认识在不断地变化,由此使作品中塑造的母亲形象也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寡母”形象贯穿了中国文学史,成为中国女性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文化运动开始,妇女问题便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重要议题,鲁迅先生就曾疾呼受封建压迫的女性是做了“无主名的牺牲”。“寡母”一般是妇女中较为弱势的群体,目前学界对“寡母”形象的研究较多,对“寡母”文学形象进行剖析不仅符合关注妇女问题的文化语境,还包含着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本文梳理了学界对国内“寡母”形象的研究,旨在通过文学世界关切“寡母”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的文学审美倾向突出的是政治倾向,作为这一时期文学旗帜的赵树理对不同母亲形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都呈现出鲜明的适应当时环境需要以及男权中心意识的痕迹,它直接带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被误读和遮蔽。 相似文献
10.
11.
牛妍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2):44-46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对异化进行了深刻阐述,并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加以规定,形成了著名的劳动异化理论,至今仍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有可鉴之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当今中国,出现了一些公共权力异化的现象,公共权力异化是当前社会腐败现象滋生的根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于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导向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笔下的赵姨娘和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是两个"坏女人"的典型,但她们并非生就的恶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正常人各种需要的严重缺失与匮乏是导致人的心理扭曲、人格丧失和行为变态的重要原因。由此看来,赵姨娘和曹七巧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她们正常人生需要的缺失与匮乏所致。在这个意义上说,赵姨娘和曹七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女人",而是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悲剧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母女关系的政治叙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女作家打破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僵化想象,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母女关系图景,填补了女性书写历史的"空白之页",不仅为女性建立自我主体提供了重要文化途径,而且也为改变父权制统治之下的压迫/被压迫的对抗性社会提供了想象与参考的文化空间,因而对现代文学母女关系文学叙述的梳理与清点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芬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20-24,63
中国自古婆媳难和谐.回顾以往的婆媳关系研究,焦点主要在家庭伦理、父权制及性别差异等方面的探讨.在比较传统认知的基础上,认为家庭关系中心的变迁与中国人所特有的"自己人"心理是中国婆媳互动的预设性要素;而且,二者互动如同博弈,潜藏着实践理性.由此,在构建和谐家庭的背景下,探索了实现婆媳之间良好互动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英语写作产生负迁移现象,是由于英汉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及英汉词汇、句子结构、语篇结构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刘钊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4,21(2):34-38
“贤妻良母”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和不同的时代中呈现不同的特质。现从“贤妻良母”在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角色和地位、在妇女解放中的文化阐释以及自身的身份认同与面临的挑战三个角度加以论述。在封建社会,“贤妻良母”仅仅作为没有主体意识的性别符号而存在。近代社会以来,以培养“贤母”为目的而取得的妇女平等的教育权,打开了中国妇女解放的通道。中国共产党使妇女走出家庭,获得了参加公共劳动的权利,实现了妇女解放。然而,女性鲜明的社会性别特征,决定了她们在男性中心社会里不会完全走出“贤妻良母”的角色。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贤妻良母”的角色既得到了认同,又面临着危机。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一直承认父权、母权之分,但不同意母权被父权替代的首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因素(仅限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及以前的社会形态),母权向父权社会更替的过程中起关键因素的当属生殖崇拜到生殖淡化或生殖转移,父权确立以后,经济的渗透力才是关键因素,它造成父权、母权之间的权力非持平,这种不平衡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逻辑结构,它一旦形成,很难改变目前母权低下的状况;再者,当所有综合因素起作用时,女性的阴柔美在长期的这种社会逻辑下形成了一种状态、一种美、一种心理结构,且不易改变。要改变父权对母权的优势地位,只有从经济渗透力对父权、母权权力非持平和对女性阴柔美建构历程的决定作用入手,以社会逻辑的内生性来构建父权、母权未来权力持平的平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