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一国两制"正是党和国家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而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成功地促进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新时代以来,"一国两制"在澳门继续展现出良好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了澳门在经济、政治和民生等各方面长期保持着繁荣稳定,成为了"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典范."一国两制"之所以能够在澳门成功实践,与"一国两制"这一制度本身的...  相似文献   

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而提出的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是党中央根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确保澳门顺利回归而制定的重要方针。世纪之交的澳门回归,是继香港回归后又一件盛事,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新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它对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采驭的和平移交、平稳过渡的形式,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府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它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作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战略决策。“一国两制”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香港回归祖国,完全是按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进行的。“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是“一国”与“两制”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是解决香港问题这个特殊矛盾所采取的特殊方法。它本来是针对台湾问题首先提出来的,只是由于香港问题的提前到来而改为首先用于香港。我国政府解决…  相似文献   

4.
我党正确的统战策略在山西的成功实践梁金保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是全国抗战的重心,不少省、市的热血青年、进步人士、以及远渡重洋回归祖国的爱国华侨,纷纷奔向山西。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山西成为坚持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和坚强堡垒,以山西为依托,创建了晋察冀、晋...  相似文献   

5.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标志着邓小平擘画的“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变为现实,使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完善和发展实现中国的统一,并进而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繁荣与民主的国家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大陆基本获得统一,但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尚未解决,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6.
今年七月一日零时,中国政府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华夏儿女翘首期待的历史性时刻即将到来.随着英国米字旗的降落,中国五星红旗和香港紫荆花区旗的冉冉升起,英国用武力夺占中国固有领土香港回归祖国,英国对其实行的殖民统治即将终结.这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二十世纪结束之前的世界重大历史事件,更是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伟大理论构想的成功实践.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宪政发展角度切入论证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十年来的历史性发展与变迁,强调对发展规律加强探索的意义与重要性,明确指出澳门特区第一个具奠基意义的十年,是有效验证"一国两制"科学性与生命力的十年,也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本地区情社情出发,在实践中提升实践水平的十年;澳门特区所走过的路是一条成功实践"一国两制"之路,也是正确落实"一国两制"的生动范例。因而,探索"一国两制"澳门实践模式或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模式,已提到学术界议事日程,既有理论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夏艳 《理论界》2008,(5):140-142
本文通过德音与诺岷耗羡归公方案的对比分析,证实了康熙61年山西省已建立耗羡归公制度,将山西省和全国实行耗羡归公制度的起始时间,从雍正朝推前到康熙朝。  相似文献   

9.
唐代守选起始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守选是唐代为了缓和官阙少而选人多的社会矛盾而推行的一项制度.对于唐代守选起始时间的考订,有学者认为始于贞观年间.从武德中的"稍有沙汰",贞观初的"四时听选,随到注拟",到高宗时的"长名姓历榜"、定州县等级、改铨历程式,再到武后时的糊名暗考、睿宗时的量阙流人,可以看出,统治者在应对选人与官阙这一矛盾时,所采取的由被动限制到主动"迎击"的措施变换,在此流变过程中,并未看到守选制的痕迹.可以断定,开元十八年(730年)推行的"循资格"才是唐代守选制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10.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普天同庆的日子。香港回归是按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实现的。学习这一伟大构想,对于保持香港长期稳定白菜,推动澳门顺利回归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邓小平同志这一伟大功绩将永载史册。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香港回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送抵深圳粤港边界,如果挥师而下,解放香港是完全能做到的。但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以其敏锐的政治眼光审时度势,从大局出发得出结论:维持香港现状,使…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解放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十年.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战略思想是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中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本文运用博弈论,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一国两制"战略思想,并对其科学性与独创性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一国两制"与区际行政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规制政府与人民关系的行政法,在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行政法治化的全面实现,并非仅靠一般行政法即可达致,还须借助于特别行政法的健全与完善。可以预见,特别行政法将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的一个新视点。但目前理论界关于特别行政法问题的探讨尚显不足,因此,我刊编辑部约请部分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讨论集中刊于本期,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运用了唯物辩证法 ,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唯物史观 ,它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科学构想。  相似文献   

14.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准确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涵义必须把握好三方面的基本内容。香港回归祖国 ,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 ,在实践上取得巨大成功。“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 ,必将为台湾问题的早日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反分裂求统一的历史 ;中国的国情是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国情 ;当今的世界是全球化和多极化相统一的世界。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既揭示了天下分久必合的规律性 ,同时又论证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基于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局出发,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平统一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极大地促进了祖国统一的进程。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一国两制”作为邓小平富有创造性的构想,本来是针对台湾问题的,后因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日益临近,因而首先用于香港和澳门的实践。这一理论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最终成为一种完整的有理论基础、有政策方针、有实践经验的内容丰富的科学构想。第一阶段:酝酿与萌芽,从50年代中期到1980年…  相似文献   

17.
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后,当代中国法律制度呈现"一国两制三法域"的格局.港澳法律制度虽然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单一制国家之下,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和不同程度的联系性,但毕竟是一国范围内不同法域的法律制度,分别体现了英美法风格和大陆法传统.因此,对"一国两制"下的港、澳法律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各法域之间的相互借鉴,而且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中国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8.
"民主集中制"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清亮 《学术界》2001,(1):189-191
列宁是提出“民主集中制”的第一人。俄共 (那时的名称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的建党初期没有“民主集中制”这一提法。 1 90 3年、1 90 4年 ,列宁针对民主派曾提过“集中制”。 1 90 6年 3月 2 0日 ,列宁为社会民主工党拟定了一份策略纲领 ,其中提出 :“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现在一致公认的原则”。〔1〕4月 ,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决定把“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作为党的组织章程的第一条。从那时 ,联共 (布 )一直保留这一条文。从列宁执行的情况来看 ,在党处在地下状态时 ,他强调集中 ,二月革命后 ,党取得了合法地位 ,他又强调民主。十月革命后…  相似文献   

19.
"断桥"考     
名为"断桥"而实不断的现象并非杭州西湖断桥所独有,而是广泛见载于唐以来的诗文作品中.其本义乃指渔人为方便用簖捕捉鱼蟹等而设的简易梁桥,亦可行人,或写作簖桥("簖"为"断"的后起分别文).断桥在文人的作品中逐渐被赋予了别离、隐逸以及结缘爱情等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说部"考     
"说"的本义为"解释、说明",可引申为"讲述、叙说",由"说"之本义衍生出论说体,由"说"之引申义衍生出叙事体.早期的"说部"概念既包括阐释义理、考辨名物的论说体,如论、说、议、辨、诗文评、说书体、学术性笔记等,也包括记载史实、讲述故事的叙事体,如史料性笔记、故事性笔记、说话、小说等,是众多文章、文体、文类的汇聚与集合,而非单一的文体概念.晚清以来,随着以小说为主体的叙事体地位的提升,"说部"逐渐将论说体排除在外而专指叙事体,并最终成为"小说"之"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