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易经》与《诗经》同为先秦典籍 ,就其作者与写作年代而言 ,二书是颇为相近的 ,因而二书所描述的意象 ,自然也有其相近之处。在这方面 ,《诗经》的意象研究可谓硕果累累 ,而《易经》的意象研究却未免逊色。鉴于此 ,本文拟以《诗经》的意象研究成果为参照 ,探析与《诗经》同时代、同为华夏先民集体创作的《易经》中的与婚恋有关的植物、风雨、动物诸意象的丰富内涵 ,借以展示“《易》道广大”的另一侧面。一《易经》的植物意象并不多 ,但多与婚恋有关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茅”意象。《大过·初六》曰 :“藉用白茅 ,无咎。”《泰·初九》曰…  相似文献   

2.
受西方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与对本土生态现状的反思,文学创作不自然地集向自然生态视域下的人文关怀。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小说创作兴起两股生态伦理观的书写热潮:一是以自然为创作题材的生态审美书写,崇尚自然正义,传递珍视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观;二是展示当前人类与动物共存的生态现状,反思人类应如何善待动物生命,呼吁回归生态平衡。动物和植物成为文本的审美主体,富于生命意识与灵性,作家有意从本土文化中寻找民族认同的生态伦理观,展示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象,传递生态伦理情怀。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小说的创作深受萨满教影响,柳意象的运用就是重要体现。《河柳图》中的柳具有原型意象的意义,它来自萨满教的自然崇拜。柳意象寓意的萨满教的祖先崇拜和女神崇拜,成为小说中寻父情结和女性意识的隐形结构。柳和人物的关系隐喻着作家的自然崇拜与生命幻灭的冲突,也成为迟子建小说带有普遍性的内化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4.
《女神》中涉猎了很多“经典”的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寓意都与诗人的情愫紧密联系。意象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渺小感和对“大”的渴望,以及诗人希望通过政治体制的重建来实现其抱负的思想,从而展示了诗人的“君子”人格追求,彰显了《女神》中的基本“原型”为“怀才不遇”的情思和积极“入仕”的愿望。  相似文献   

5.
王万森 《齐鲁学刊》2005,(6):107-109
长篇小说《大江流日夜》在小说叙事和人生反思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品采用了充满张力的双重叙事结构,蕴涵着故事主题、情境主题、意象主题三重主题。小说通过展示一群1950年代大学生的不同命运,对生命、社会、历史、文化等命题做出了独特思索。  相似文献   

6.
散文《绞刑》取材于乔治·奥威尔在缅甸当警察的一次亲身经历.在囚犯走向刑场的过程中,作者体察到了一个濒于绝望的生命对"生"的本能渴求,并由此顿悟到生命的神圣性和殖民者肆意摧残生命的非人道.顿悟中的情感积累是作家人道主义思想逐渐形成的必然结果,而"动物意象"与第一人称视角的技术性运用则奠定了顿悟的叙事基础.  相似文献   

7.
水是万物之源,人类就是由海洋生命进化而来的,没有水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因此,水与人类的关系特别密切。中国古代第一个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水意象。水和人同时出现,称为人为型水意象。本文对《诗经》中的人为型水意象进行论述,透视其内涵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选择及视角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参 《中州学刊》2005,(1):179-183
张爱玲小说意象选择的特征是:着意于自然意象、家居习俗意象,排斥社会意象,消解神话意象;具有鲜艳强烈的色彩感、对照感;以华美的"象"与凄怆的"意"相融合;极其开阔的"情"、"理"空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看取生命的视角创新.张爱玲小说中意象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展示了作家主体对于生命、社会及存在的思索和悲凉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其艺术个性和审美风格的体现与凝聚.  相似文献   

9.
动物小说是反映自然的,不仅反映我们的生态环境,更主要的还反映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动物小说中的哲学是“宇宙的哲学”,是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种群的宏观认识。动物小说的审美准则也是审美活动中更复杂、更高级的一种审美准则。在沈石溪的《北猿》中,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比动物故事更广博更永恒的东西:看到了生命的原始意义、生存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生命中可贵的价值标准取向和生活抉择中条件与方向的关系等许多多维的主题意蕴。这一宏阔的文化视野使“白莎”这一动物形象在更高的意义上获得了永恒,使《牝狼》在一般的动物故事之外包孕了更深的哲理意蕴。  相似文献   

10.
野兽以其威猛的形象作为审美对象,往往为诗人们所重视。在中国诗人牛汉的《华南虎》、曾卓的《铁栏与火》、穆旦的《野兽》和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虎》以及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豹》等"野兽"诗歌中,诗人通过对"虎"、"豹"等主导意象及与之相对应的铁栏、观众意象的描绘和组合,寄寓了对社会、人生、自然的主观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由此,这种"野兽"意象的力量之美也就具有了无限的开阔性。  相似文献   

11.
先秦文学的马意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山海经》神话中的马,是作为自然力或自然暴力出现,马的原始野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周易》卦爻辞中的马,作为阳刚的象征物加以运用,从抽象意义上保留着马的原始野性,但开始出现以人制马的苗头。《诗经》早期作品凸现马的自然生命力,后期作品则使马的原始野性明显弱化,人对马的制驭成为重要表现对象。《庄子》的许多篇章一方面再现马的原始野性,同时对于马的自然天性遭扭曲、被异化表示同情和愤慨,在文艺史上具有定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诗歌意象是民族精神情趣展露的窗口。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展示了西方海洋民族亲近、驾驭及征服自然的观念,爱情这一美好情感也借助神话遗存与海意象交织互渗。文学意象凝缩的文化基因持久地产生影响,意象营构受民族群体心态的制约。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体现了西方民族富于进取、勇于开创和热情外向的性格心态。  相似文献   

13.
在《边城》和《瓦尔登湖》中,沈从文和梭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水气氤氲的世界。在这里,水不仅仅是其创作的背景和源泉,也是作家认识世界、礼赞自然和思索生命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原型意象,是其作品的灵魂。因此,探究作家创作同水的关系以及他们笔下水的意象与表现,是解读其作品的钥匙。  相似文献   

14.
不论是于坚的诗学追求还是散文精神都蕴涵着自然主义的创作观。突出表现于自然的时间观、自然的性别观、自然的艺术观、信任日常生活的自然观、描述与思考自然生命存在状态等方面。这种自然主义创作观的产生与作家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性体验有关,也与近代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有关。其实现途径是以人为本的认识论基础以及对自然的具体的认知体验。  相似文献   

15.
以钟嵘《诗品》中的流水意象为例,剖析其中蕴含的某些社会历史印迹及人文精神,阐明流水意象由其前身———自然物象演进为审美意象这一诗学流程。  相似文献   

16.
统观《古诗十九首》中运用植物意象的十首诗歌,其植物意象可以分为四类进行诠释,即“时序之草”、“生命之树”、“遗远芳华”和表现“情爱依附”的植物意象,而每类植物意象又各自具有较为深远的文化意蕴。在对《诗经》、《楚辞》植物意象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古诗十九首》的植物意象在艺术表现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体现了“婉转附物,怊怅切情”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弗罗斯特诗歌中有很多自然意象。弗罗斯特呈现自然意象的方式主要有:以拟人化手法、以比喻的手法、集中使用多个自然意象使之互相烘托、自然意象与植物意象互相映衬。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有效地表达了其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诗人的诗思。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多为视觉意象,这些意象往往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直观的感受,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18.
原型批评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文章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认为小说从主题到人物及各种意象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主人公老画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画了一幅杰作——最后一片叶子,拯救了年轻女画家的生命,表现了《圣经》中的拯救主题;老画家的光辉形象正是基督耶稣的形象;小说中的常青藤象征《圣经》中伊甸园的生命树;肺结核蔓延的小镇象征《圣经》中的地狱。  相似文献   

19.
郑亮  王聪聪 《江汉论坛》2013,(2):130-134
李娟的散文构筑了一个新疆的原生态边远世界。李娟的作品从《九篇雪》到《阿勒泰的角落》再到《我的阿勒泰》,给我们带来的就是阿勒泰意象的塑造。她从自己的点滴生活中写活了阿勒泰,并把这一意象推向了外面的世界。一个新的阿勒泰被一个单纯的女子慧眼所发现,这个阿勒泰的意象是属于李娟的。在她的文字中人与自然和空间及其他生命平等地并列在一起。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阅读《我的阿勒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充满绿色和诗意的清新美好的自然,让粗犷的阿勒泰充满了生态田园色彩,建立起一种女性文化特色;但文本隐含着变化所带给阿勒泰的生态危机足以给我们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于坚诗歌的视觉叙述与感官世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以眼睛及目光为立足点,考察于坚诗歌写作中的视觉叙述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独特的感官世界.为了保全事物的本真的自然,于坚往往以局外人的身份站在远处,给事物和生命投去关注的目光;为了祛除人为意义的褒贬和价值判定,于坚往往从高处和沼泽里走出来,以一种平视的眼睛,让万事万物在他那里取得平等的身份,不仅物我相互关注,而且彼此构成,从而迭到二者相忘相融的境界;当然,诗人还常以跳跃的眼神,从幻城进入到黑暗之中,从而去开掘世界的深处,或者时时荡开笔锋,让读者见出不一样的风景和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