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经历了一个由效率导向型评估向结果导向型评估的转型.前者是在传统公共行政范式下,以"政治-行政"二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和理性官僚制为基础的,是坚持传统公共行政"效率中心主义"这一核心价值的产物.后者是以新公共行政和新会共服务理论为基础的,其理论渊源来自于对传统"效率中心主义"及其理论前提的批判,是"新泰勒主义"在政府管理中运用的典范.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应该结合基本国情和语境,超越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公平与效率两者的价值交替,结合政府管理创新的根本目标寻求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行政法是关于公共行政的法.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之间存在互动互助的紧密关联.公共行政学从诞生之日起,在政府体制改革和社会模式变迁双重影响下,历经了传统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以及新公共服务等理论范式转换.与此同时,在公共行政学影响下的行政法学也自主地做出相应的理论变革,并先后构建管制型、回应型、参与型以及整合型的行政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3.
于强 《人文杂志》2001,(1):42-46
公共行政学从前范式阶段(伦理行政时期)进入正轨以来,主要经历了官僚制范式和民主制范式两个时期,现在的一切研究不外乎这两种范式的混合.民主行政范式在部分地松解了官僚制"牢笼"时,并没有使自己变成完全自由的.本文试图对建立在官僚制基础上的民主制范式进行一定的改革,主张对公民和国家问题进行彻底的反思,进而提出用"伙伴关系"取代"公民身份"作为公共行政学的元分析单位,在此基础上,以自治社群为社会管理的根本重构公民与国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传统公共行政受合法性问题困扰由来已久,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形成于对代议民主制权力结构之上的现代理性官僚行政的持续改革中.传统公共行政以政治-行政二分作为其理论成立的根据,其官僚体制的特性使得民主与效率之间产生了深层对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各个层面冲击着传统公共行政的合法性,表现为合法性危机.我们应该从深入理解合法性危机中学习如何巩固公共行政的合法权威.  相似文献   

5.
行政学研究的非本土化与非规范化这一"双重困境"已经成为我国行政学研究反思的共识性认识.但既有反思性研究普遍缺乏对行政学研究的历史意识考量,这正是公共行政学学科认同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作为一种思考方式的历史意识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化解社会科学身份危机的学理资源.对于新近引入的公共行政学而言,更应该注重历史意识的重要作用.强调时间上"共时思考"、地域上"地方知识"、方向上公共关怀、旨趣上批判意识和态度上价值承诺的历史意识,应该成为重构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新公共管理的范式转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公共管理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体系与逻辑结构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本质性改变 ,但两者在理论与实务上的更替和转借并存。这种转生互动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标示了范式转换的趋势 ,即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公共管理P途径与B途径的融合 ,形成了新公共管理 ,这表明公共管理学开始成为一个显性的学科范式。从行政到管理的视角转换 ,反映了两个同向的变化 ,即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的转变。新公共管理为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7.
赵庆林  骆苗 《理论界》2013,(9):183-185
美国是最早将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国家,其长达百年的公共行政学发展为世界公共行政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40年代以前,公共行政学长期被科学管理理论垄断,但是随着二战之后各个国家行政管理理论出现了与国家发展的不相适,公共行政陷入了"身份"危机。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西蒙与沃尔多之争(以下简称"西沃之争")缓解了当时公共行政学的危机,促进了公共行政的多元化发展。本文聚焦于"西沃之争"的背景、内容及其对整个行政学史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公共行政学的思想理论基石,政治-行政二分法具有很强的范式张力、思想张力和实践张力。政治-行政二分法通过理想化的理论构想,对公共行政学范式发展和变迁起到独特的导示作用,通过提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二元互动的理论构想、协调重于分开的分协体系、功能主导机构的组织的思想,框定了公共行政发展变化和“钟摆”的范围。政治-行政二分法对公共行政学理论学习、学科发展和行政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应进一步强化历史实践意识、语境生态意识和追根溯源意识,走大学科之路、加强公共行政哲学的建设、形成公共行政学一些大的焦点问题,应遵循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基本精神和要旨,既保持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又使二者适当分开。  相似文献   

9.
公维友  刘云 《东岳论丛》2014,(3):132-136
在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中,"民主行政"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发展范式。受政治———行政二分法以及传统公共行政"工具———技术"理性和"管理主义"思维的影响,民主与行政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随着人们对政治———行政二分法认识的不断深化,民主与行政的关系有了融通的桥梁,主张公共行政在治理过程中承担民主价值的呼声逐渐成为趋势。民主行政在对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批判以及与管理主义的对话中逐步深化发展,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理论谱系,也经历了一个从理性探讨到社会建构、从单一权威中心治理到多中心治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首先对“全能主义官僚制行政”这一学术概念进行分析 ,指出西方公共行政范式传统上的分野。在此基础上 ,着重考察了全能主义官僚制行政的产生及其危机 ,批判了理性崇拜、“三权分立”学说的权力概念的缺陷 ,及其对效率、民主等的损害 ,论证了新公共管理兴起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社区管理对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从社区概念对社区管理的性质进行了界定,认为社区管理属于公共管理;并系统地阐述了社区公共管理的理论内容,探讨社区管理对公共管理理论的创新贡献,社区管理为公共管理在“社区”层次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开创了一片新领域。引入社区机制后的公共管理和引入公共管理思想的社区管理对社区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化治理:公共事务管理的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复杂多变的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网络化治理理论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大有成为公共行政主导范式的趋势。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在理论以及实践上对网络化治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然而,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对网络化治理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还需做深入探究,并使其逐步完善,尽管这应该是一个长期、艰难以及动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公共行政以反叛和解构为其旨趣,直接地指向现代公共行政本身。行政公共性作为现代公共行政的本质属性,首当其冲地受到后现代的反叛和解构。但后现代行政公共性并非一种虚无的事实,而是与现代行政公共性完全不同的一种事实;它包含于碎片、差异、多元之间,在制度层面表现为公共治理。公共治理在其中展开的环境与语境,构成后现代行政公共性发生的场域,它是一种公开、实在、共同的场域,可以称之为"阳光之幕"。后现代公共行政是该场域中的游戏,它需要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又需要政府提供服务,从而后现代行政公共性得以实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栾平平 《理论界》2013,(10):71-74
公共行政从19世纪末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期间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行政管理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公共行政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了解公共行政变迁的背景,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地位,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威尔逊以来关于政治-行政二分法争论的意义在于,划清政治与行政的界线以便为公共行政学寻找赖以存在的基础。从争论的过程看,政治与行政的划分并不能有效实现,因此不能很好地为公共行政学提供理论基础。政治学研究中的政治管理似乎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这是政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因此,合理的推论应该是,公共行政学应该是政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所以,公共行政学在理论基础似乎不是从政治-行政二分法中寻找,不是从其与政治学的决裂中寻找,而应从政治学与管理学的结合中寻找。  相似文献   

16.
新公共管理的冲突:对一种统一范式的诘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现强  王佃利 《文史哲》2005,(4):147-153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既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又是一种新的行政理论。它对当今各国政府的改革正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标签,相反它在理论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在实践中也面临许多冲突。新公共管理的指导原则更多地来自于对再造政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即使其基本的改革导向,也在不同的国家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而且新公共管理在行政控制及维护民主责任等方面也面临挑战。这一切都意味着新公共管理不会成为一种统一的、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行政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公共管理学研究何以缺乏统一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军 《河北学刊》2004,24(2):103-108
以美国学术界为代表的公共管理学研究至今仍缺乏统一的哲学基础,这不仅导致了公共管理学学科基本问题阐释上的过度分歧,也成为公共管理学发展成熟的一个瓶颈。统一的哲学基础的缺乏,并不意味着该学科在规范意义上面临危机,它反映了公共管理学学科建构方面的困难。这种困难的生成,当与公共管理学研究依存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公共管理学的学科性质紧密相关。美国社会的反中央集权意识及个人主义、经验主义与政治哲学传统,公共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综合与变化特点,公共管理学的人工科学与交叉学科性质,是导致公共管理研究缺乏统一哲学基础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8.
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同属于管理学科,二者有着共同的管理学基础,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目标函数的差异、产权约束的差异、组织性质的差异、信息偏载程度差异等。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尽管营利性组织中也有行政管理问题,但本质上不属于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与政治直接相关,这完全不同于工商管理。当代新公共管理学派较多地借鉴了工商管理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这有合理之处,但抹煞、忽视二者的差异,又是新公共管理学派的缺陷之一。  相似文献   

19.
政府:公共的就是公正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公正是人类政治社会的永恒追求,公共行政担负着促进社会公正实现的使命,然而,公共行政如何才是公正的,却存在着理论上的认识误区和实践上的诸多困难。但追求公正,通过公正地行政促使广泛的社会公正的实现,又是政府无法推卸的责任。公共行政必须在社会发展中寻求公正。但是片面的经济发展不仅不能带来公正,反而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和奴役关系的恶化,这就需要由政府来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在社会发展目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求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中实现社会整体的全面发展。而且,在这一追求中,公正的公共行政促使社会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将湖南理工学院的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与国内“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代表性范式进行比较,发现前者具有典型的“由艺入道”特征:既具有一定的共性,又融入了新的实践元素,为加强与改进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范式。其基本思路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人文素养为目标,从艺术内在品性出发,从艺术素养课程群建设入手,以开放式艺术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特色,以艺术品牌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引导全体学生在艺术氛围中健康成长、和谐发展。该范式的基础与核心是“两模块”、“四类型”艺术素养课程群,特色是艺术实践教学“六化”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