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象学视阈下,"人—技术—世界"呈现具身关系、解释关系、它异关系、背景关系、赛博关系、合成关系和替代关系等多重关系。多重关系中的人、技术和世界是相互关联着的三个要素,任何一种单因素决定论都会打破人—技术—世界关系的结构平衡,并导致人与技术的双重异化。在多重关系中的技术的意向性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进入世界的指向性。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主旨就是要求从人与技术关系回到人与世界关系,其进路是通过调适技术的意向性来重建生态、友好和可持续的人与世界关系。  相似文献   

2.
"世界3"是波普尔提出的重要理论。之所以至今未受到学界重视,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哲学排斥,中国传统文化遗弃,后现代批判,新事物层出不穷,以及理论本身的不完善。马克思的"两条道路"理论由认识论揭示走进世界3的必要性,知识社会的到来在实际层面提示走进世界3的重要性。哲学由关注物质——世界1,转向主体——世界2,再到心物作用的产物——世界3,这是合乎逻辑的发展历程。本体论,将提供走进世界3的钥匙。仿照自然哲学,从本体论视角研究客观知识可以从知识的存在方式、知识的演化方式、知识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现代技术从表面上看是科学技术,但实际上是一种以利润为指向的资本化的技术,以科学技术面貌堂皇出现的现代技术实际上只是经济的技术、资本的技术。像人类所有其他实践世界一样,技术世界也是以生活世界为前提的。现代技术危机的根源在于人们生活世界的危机,现代技术危机的克服也只有回到生活世界才有解决的可能与希望。如何克服现代技术的危机?世界意识的建立,技术设计的人性化,这是从技术与生活世界相关性角度反思技术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从意识哲学和认识论的科学批判立场来引进生活世界的概念,哈贝马斯则进入到社会哲学与批判哲学的视野来阐述生活世界观,同样地,许茨和赫勒从文化批判与社会批判的视角来论述日常生活世界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最后阐述了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特点与其转入现代社会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世界的基本内容通常包括日常的观念、交往与物质活动。常人的大多数时间处于日常生活世界之中。西方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都指出了现代的日常生活世界无可挽回地趋向于异化、沉沦与单调平庸的状态,已非人类可以完全信赖与依托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存在,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双重特点。传统中国是由熟人所形成日常生活世界的社会,其特点是人们之间的信息对称与重复博弈,这是奠基于伦理关系基础之上所生成的以道德生活为内核的世界。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信息网络技术化时代,这将国人的生活置入了多种可能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6.
在资本与技术合谋、技术实践活动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不统一以及科学技术盛行的致思路径下,使儿童生活世界走向了殖民化,由此“技术-儿童”关系也呈现为一种异化的状态。技术回归儿童生活世界,是儿童生活世界价值理性的呼唤。在现代信息时代下,本真的儿童生活世界应超越资本逻辑,走向技术正义;厘清“技术-儿童”关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在发展逻辑,正视主客体关系;用技术的艺术思维审美地观照儿童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7.
教育研究应超越“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教育研究站在本质主义立场,运用还原主义思维方式和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致力于理论世界的建构,以绝对的先验原则、客观的真理和至善的道德王国等理想否定现实生活世界的合理性,忽视了教育中的情感、终极关怀、人性等重要内容,导致教育研究与生活世界产生了根本的割裂和对立。着眼于生活世界的教育研究针对的是现实的世界,展示的是直观的、非课题性的天人合一的世界,遵循的是生成性思维,在对教育的“生命叙事”中构架起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桥梁,揭示生活的全部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开辟了全新的世界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统一性原则就是无产阶级对世界的占有.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哲学与宗教,其世界统一性法则都是主观统一性.与其相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世界统一性法则是人类生存世界本身的辩证统一,世界是因被纳入到人的实践(否定性)中生成的历史世界而统一.这种新的统一性有两个环节,一是资...  相似文献   

9.
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范畴,关键在于把握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集中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上.世界的二重化首先体现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过程中,又同时形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实践同样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客观世界是由未认识实践改造的物质世界即自在的世界 ,和已经认识改造的实践的物质世界 ,以及正在实践改造的人类社会构成的。客观世界是由这三个性质不同的世界构成的。与客观世界的三个世界相对应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本文着重谈了客观世界的第一个世界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受可能世界理论的启发,文艺理论家们把文学作品看作一种由文本建构的特殊可能世界——虚构叙述世界。虚构叙述世界不是对真实世界的摹仿或表征,而是现实的一种可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体,是非真实的可能世界,它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取决于两者之间的远近距离。通过分析虚构叙述世界的哲学根源,比较它与真实世界的差异,可以论证可能世界理论与叙述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可行的。以此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虚构叙述世界的结构属性。可见,可能世界理论为从多角度、多侧面研究文学虚构叙述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比单一世界模型理论为文学虚构作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价值,怎么评价也不过分.郑和下西洋对于中国来人说,主要起到了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作用一是认识到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我国与邻国人民可以友好相处、友好往来;二是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三是认识到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此外,还认识到世界的广阔和发现了一些新的地区和领域,以及很多未知的物产、文化和技艺.这是郑和的重要历史功绩,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导致共同的经济利益,增大了战争的代价,也提供了用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利益的现实工具;冷战后,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市场化,国际关系重点由政治、军事转向政治、经济,经济相互依存对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更为显著;但经济是国际关系中的决定因素而非唯一因素,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北方人》2010,(3)
巴比伦(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幼发拉底河右岸,建于公元前2350多年,是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巴比伦意即神之  相似文献   

15.
张云鹏 《东方论坛》2012,(3):50-55,68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存在于世界中,但它不是现成式地存在,而是此在式地存在,所以审美对象有自己的世界。对这个世界不能定义它是"什么",而只能说"世界世界化"。如果要描述这个世界,那么它就是作为个性化标志的"风格"和作为可直觉到的世界的整体的"气氛"。用结构主义的观点看,"再现的世界"和"表现的世界"作为组分、作为要素构成了审美对象的世界这一系统,两者体现的正是审美对象的世界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关系。从先验哲学的角度看,"表现的世界"和"再现的世界"构成为先验与后验的关系,表现物可以说是再现物的可能性,再现物可以说是表现物的现实性。它们二者一起并连同给予它们形体的风格构成审美对象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人世迥异而又趋同的狐、鬼、怪、神仙世界.他通过对狐、鬼、怪、神仙世界与人类世界和谐与冲突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向往的理想世界的范型,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愤恨、不平,也体现了他为弱小者利益呼喊的心声.  相似文献   

17.
从上世纪中叶至今,世界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在社会成就方面,养育了全世界60多亿人口,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实现了全世界社会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解决了全世界相当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在经济成就方面,农业产值、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农业为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技术成就方面,品种改良与生物技术、结构调整与多熟种植技术、科学用水与节水农业技术、合理施肥与肥料增产技术、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现代设施农业增产增效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农产品贮藏加工的增值高效化、农业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成就;在生态成就方面,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不仅促进了世界农业及经济的发展,而且为改善世界生态环境、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世界图景是人类对世界知识的总和,是一个世界观的基础,表现为其携带者对世界本质特点的认识,是人所有精神能动性的结果。人所处的客观外界形式一般展现为三种不同的世界图景:现实世界图景、文化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是世界图景在语言中的局部表达,研究的实质是现实、文化、语言三种世界图景的互动关系。“现实的”语言世界,着眼却是“虚拟的”文化或概念世界。语言世界图景与文化世界图景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可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予以界定,即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及其本体论路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是建立在对象性关系基础上的人与物、思维与存在统一的世界。作为属人世界的感性世界是在同自在世界的区别中彰显其自身的,其基本特性是始源性、双重性、统一性。感性世界的实质是一种关系存在,它内蕴着人与物的关联。马克思以感性世界为其哲学思考的出发点,但并没有否定自在世界;他把感性世界界定为对象性的存在,把自在世界定性为非对象性的存在,也就回答了客观实在是否独立于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世界是一个被许多西方哲学家论及的范畴。由于不同的哲学家对生活世界有不同的称谓,对生活世界也存在着积极或消极的迥然不同的价值态度,在将这一概念引入教育领域时,存在着将生活世界概念等同于日常生活的误读。因此本文首先对生活世界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生活世界进行了界定,区分了生活世界的两个层次———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接着作者简单地回顾了教育的发展历程,指出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与生活世界存在多方面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教育实体出现后,教育开始扬弃日常生活的感性直观,呈现出与生活世界割裂的趋向。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为现代教育找回生活世界意义的基础,教育变革才有可能成为实质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