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当下,公民在守法意识淡薄、被动守法甚至出现盲区等方面问题凸显。公民不守法的现象频发,守法状况不容乐观。如何让公民由被动守法转向主动守法,结合公民守法现状,从培养公民守法信仰,从立法、司法、执法角度,从树立公民守法的典范和以外部压力督促公民守法等路径探讨公民守法。  相似文献   

2.
如何从道德视域理解公民意识,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是推动社会道德文明发展进而推动中国整体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道德视域中的公民意识指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们对自身公民身份和自身权利、义务的确认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养成公民意识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最后要建构公民意识实践的平台,在实践中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论守法的成本与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秋香 《兰州学刊》2005,(3):169-173
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可以有多种具体设计供选择.其中,判断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于制定法的被遵守和实现,这也是立法的目的和落脚点.如果制定法不能使守法主体从中受益,那么立法以后人们就不会按照法的指引行事,法律就要被架空.所以,守法的成本和效益问题是守法主体能否从根本上自觉接受法的指引的内在动力.当守法的法定效益和边际效益之和大于守法的综合成本时,人们便在行为选择上产生适法偏好,制定法就会得到尊重和实现;当守法成本大于守法效益,即守法无效率或者呈负效益时,人们在行为上就表现出逆则倾向.保证守法的正效益,不仅需要在立法之时自觉设计,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多做授权性立法,更要在执法和司法环节时刻做好守法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衡平,既确保静态的制定法规范中的守法效益大于成本,还要在法的遵守与实现的动态过程中确保守法行为不致于出现负效益.  相似文献   

4.
杨锦帆  管华 《兰州学刊》2012,(9):214-216
道德基础的巩固对守法的自觉性有着密切的影响,对于守法的作用而言,道德改变人们的观念可以弥补法律上的漏洞,更可以使守法达到一种"不禁而止"的状态。再完善的法律如果没有道德基础,在操作上会面临很大的困境。本文以中国古代的道德观为线索,在道德基础中选取最根源的基础——教育,秉承"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寻求其对当今公民守法的指导与落实。  相似文献   

5.
和谐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体现.守法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底线.当守法成为一种习惯,意味着法律的制约作用经历了由他律到自律再到自觉的升华.因此,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不仅需要人人守法,不仅需要一种被动的守法,而且需要更高境界的主动守法,需要人人养成一种守法习惯.和谐人际关系建设与守法习惯养成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守法习惯养成是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基石;另一方面,守法习惯养成是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保障.守法危机与守法习惯的对抗、法律信仰与守法习惯的共生共同构成了和谐人际关系建设中守法习惯养成的动力机制.主观能动、客观保障和隐性调控成为和谐人际关系建立中推动守法习惯养成的三股力量,即增强守法意识、降低守法危机、培养法律信仰,三者作为法治层面的路径推动和谐人际关系建设中守法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6.
在众多的守法主体中 ,公民守法自不待言 ,政府守法则尤为关键。政府守法不仅是指遵守法律这一结果 ,而主要的是指一种守法精神、守法意识。培育政府守法意识 ,应从五个方面进行 :( 1 )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 ;( 2 )扬弃法律工具主义思想 ;( 3 )培养政府道德 ;( 4)做到守法与疑法的辩证统一 ;( 5)从消极守法观向积极守法观改变。从而使政府成为我国法治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论公民政治参与的道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建构政治生活的一种途径,是政治生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政治获得其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社会基础。由于它既是公民的一种权利,又是一种义务,因此,它具有道德性。它离不开道德动力,内含着自由、平等、消解分歧以及寻求政治生活的共同基础等道德要求,要求公民具有区分公私、诉诸公共理由、宽容或者妥协、监督和敢于合理地批评官员等主要道德品质,并能够产生达成合理的共识、明确公民的义务、规范政府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的道德效果。  相似文献   

8.
公民意识对法治进程的内在驱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优良的公民意识,是我国法治动态发展、更加文明进步和恒久有序的重要保证。但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公民意识作为非正式制度要素与正式制度严重不协调,导致我国法治建设与法治效果不相协调。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充分认识到公民意识质的规定性及其内在结构,并注重培养和重塑公民意识,加速内在自觉法治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与法治国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小群 《江淮论坛》2009,(5):110-113
本文研究了公民意识的法治内涵,揭示了公民意识的法治意义及其价值——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理论的思想基础,公民参与形成“善治”,公民参与的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的法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的价值系统和规范文化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这具体表现为在立法活动中 ,道德不仅为所立之法提供一种内在的价值基础 ,而且通过对法律进行道德评价的方式实行对立法活动的导向 ;在司法活动中 ,道德作为司法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素质对于法的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公民是否守法直接关系法治目标的实现 ,而这又取决于公民是否将守法作为自身应尽的道德义务。科学地把握道德在法治建设中的这一系列价值 ,对于我们认识和发挥道德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人的存在危机更多地体现为精神孤独、心理焦虑,理想与可能生活的紧张,无法确立对世界与自我的信仰等。以徐、苏青、张爱玲、无名氏为代表的海派市民小说作家,为我们铺陈的正是这样一幅充满欲望与理性冲突、现实与理想对立的世俗生活图景。小说通过对日常生活意义的揭示,以及存在自身无意义的克服,再现了个体精神性存在中蕴含的焦灼与困扰,包括都市漫游者的精神危机,情欲与理性的较量,爱与无爱的永恒对立。作家从心理世界的纵深处反身向外,揭示现代人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与超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实行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政府守法是法治的重心和突破口 ,因而政府要改善守法现状 ,以有力推进我国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生态伦理学中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流派--大地伦理学理论逻辑的梳理,对进化论伦理学何以可能在大地伦理学理论中被运用,并成为其建构自身理论的基点之一作出论证,进而证明大地伦理学在理论多元化的生态伦理学中,通过运用进化论模式对道德对象范围的拓展而开创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4.
论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和谐相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是当代道德哲学中最典型的两种伦理形态,它们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问题意识不同,对道德认知和动机的看法不同,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式上也观点相异。但是,本质上说,两种伦理探讨方式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它们表达了良好道德秩序建构和传承所需要的相辅相成的两条思路,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和教化必须使二者和谐相融,使两种教育方式相互支持、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15.
王海明 《阴山学刊》2010,23(3):5-11
伦理学,就其最重要和最完美的部分来说,是如何治国的科学,是治理社会的最高级、最重要、最关键的科学。伦理学,就其全部内容来说,则是关于道德价值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伦理学分为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以及美德伦理学。元伦理学主要通过研究"是与应该"的关系而提出确立道德价值判断之真理和制定优良的道德规范之方法:元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规范制定方法的伦理学。规范伦理学主要通过社会制定道德的目的,从人的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本性中推导、制定出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优良道德规范:规范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规范制定过程的伦理学。美德伦理学主要研究优良道德如何由社会的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内在美德,从而使优良道德得到实现的途径:美德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实现途径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法治秩序的形成主要依赖公民自觉遵守法律,也即需要公民具备“守法精神”。我国传统社会不具备形成公民守法精神的土壤,因而在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出因缺乏公民守法精神而难以形成法治秩序的状况。但法治建设是必由之路,公民的守法精神亦不可缺少。在我国,培育守法精神既要利用本土资源,也要理性对待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认识领域的不断开拓,克隆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从研究微生物克隆、植物克隆、动物克隆延伸到人类克隆。通过对克隆人的发展历程和克隆人带给人们的争议的阐述,可以促进人们真正认识到应该正确对待克隆人。  相似文献   

18.
藏族是一个富有道德情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藏族伦理思想既是藏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伦理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学术的层面看,对藏族伦理思想研究的现状虽然还不尽如人意,但却也涌现出来了一定的成果,这就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并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对藏族伦理思想研究前景的展望是令人乐观的,它必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进步而日益深化。  相似文献   

19.
论发展伦理学——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支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展伦理学是在对当代社会出现的人类生存危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解决这些危机为目的的新伦理学。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支点。发展伦理学的伦理对象是当代社会发展新出现的各种伦理问题 ,它的基本问题是“能”与“应当”的关系问题。发展伦理学仍然是一种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伦理学 ,但它的理论基础不是传统的人道主义 ,而是一种新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