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社会环境、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所造成的。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各自的语言上,语言中的颜色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英汉两种语言对颜色词的使用,从表达方式、感情色彩到运用范畴,都反映出其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是中印两国经济领域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新旧更替、纷繁复杂的经济现实不可避免地在中印两国封建士大夫阶层和半西化的知识阶层中激发起具有启蒙色彩的现代经济意识和经济思想。所以19世纪成为两国经济思想领域人才辈出的时代,这是两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又一共同之点。  相似文献   

3.
祝成生 《社科纵横》2007,22(3):34-36
传统社会虽不乏"公"观念,但大多带有描述性和规范性的抽象伦理意味,其政治层面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而社会伦理的公共性明显缺乏,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公德意识的阙如.当代和谐社会治理目标的提出,在理论上确立了公德的伦理基础地位.但在实践层面,要扭转公德不彰现状,惟有通过励行德治、重整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实现公德意识的当代重塑.  相似文献   

4.
古代日本的两性地位历经了从女性主导下的男女平等到男尊女卑的变化过程,女性地位长期居高,对社会、 历史、 文化贡献巨大.婚姻制度受原始母系族外婚影响巨大,长期流行访妻婚,母系制和父系制并存.性意识较为开放,对性的禁锢较少,贞操观念较为淡薄.究其成因,在于其历史的后进性、 社会的宗教化以及禁欲色彩淡薄的伦理意识.日本古代的两性意识极大地影响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使其具有矛盾的双重文化性格、 强调地缘的共同体意识以及基于母性原理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晚清之际,中日两国相继出现了西学输入运动,导致了两国的传统文化(即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由于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文化形态及民族心态等主客观因素不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复交谈判时,田中角荣的一句"添了麻烦",曾引起激烈争论;在6年后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双方又因是否将"反霸条款"写入条约而互不相让.中日两国外交方面的分岐,除了"政治因素"外,还有深层的"文化因素".中日两国在"名誉"与"等级"方面的不同文化取向,成为以上争论及中日之间主要分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卓滢  高嘉勇 《唐都学刊》2002,18(1):124-12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英两国在地理气候、古典名著、神话传说、宗教历史、动物与颜色等方面存在文化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对英、汉语言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璐 《社科纵横》2006,(11):125-126
文章从中日两国动画的发展历程、各自的特征以及两国文化对动画的影响等方面对两国的动漫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国民的广义的心理状态,与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在心理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从传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形成一冲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人的精神素质,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青年鲁迅对“中学”和“西学”都有广泛的接触和了解。他从比较和参照中看到传统文化的许多缺点,西方文化的某些优长,并从而使他在择善而从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富于时代色彩的新的文化意识。考察一下青年鲁迅在当时是如何更加着重于积极从西方文化中吸取先进的思想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在借鉴外国时如何摆脱单纯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的引进而特别注意于更新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心理结构,将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特色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和新加坡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遇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新加坡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而且政治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其中.思想道德教育起了重要作用.新加坡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的一些有益做法极具特色,其成功经验对加强和改进我国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为:政府重视道德教育;立足本国国情,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把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有机结合起来;提高道德教育途径的社会性;以法律促德育,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俞大丽 《江右论坛》2007,8(8):59-61
面具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是人类思维意识发展和宗教情感的产物.其造型艺术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它成为最能突现人类文明的戏剧标本.非洲面具与中国傩面具在世界面具文化中较为突出.两国虽分置于地球的两端,但在面具文化上却有极多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中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评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和俄罗斯联邦都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但由于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各方面的不同 ,导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中俄两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分析 ,可以寻找出两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差异 ,取长补短 ,完善中国环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东北亚通古斯语族民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娜  郭力 《学习与探索》2001,(6):119-124
东北亚通古斯语族民族属于中俄两国的跨界民族.自中俄分江而治后,在不同文化影响下,同根同族的通古斯语族各族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其传统的渔猎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急速变迁,语言文化也正在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4.
林则徐与渡边华山虽身处中国和日本两个不同的国度,但他们在相似的历史、社会背景及动机下,在吸收西方文化方面,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建树.只是由于中日两国吸收洋学的环境、归结等不同,二者同途而异归.正是这种同途而异归的结果,对尔后中日在近代化过程中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及两国各自的近代化进程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日古代文学意识──儒佛道──以《红搂梦》和《源氏物语》比较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叶渭渠中日两国古代文学从口诵文学发展到文字文学的过程中,产生文学意识,尔后受到儒佛道文学思想的渗透。但由于两国的风土、政治经济条件、宗教文化形态各异,尤其是各自...  相似文献   

16.
宫笠俐 《日本研究》2012,(1):105-110
自日本民主党执政以来,中日两国在构筑战略互惠关系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日本民主党政权更迭频繁,内外政策缺乏连贯性;执政经验尚浅并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以及民主党内少壮派政治家的保守倾向是目前中日战略互惠关系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而中日两国共同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两国领导层加强沟通、尤其是加强同日本少壮派政治家的联系和沟通并通过低级政治的合作外溢到高级政治的合作是当前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中越民族国家的建立,使原本居住于同一区域的有历史渊源的边民群体由于国界线的明确划分而归属于不同的国家.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对两国边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国家归属意识.但边民对所属国家的认同总是与具体而实际的民族利益的情感相联结在一起,它不可能离开国家语境而单独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在国家制度的设计中充分考虑边民权益的获取和传统表达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3月12日晚19时,沈阳师范大学星河剧场的舞台灯光骤然亮起,为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文化艺术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一场中日民族乐器的交流演出拉开序幕. 然而,震惊世界的"3.1 1"日本东海9.0级地震及引发的特大海啸,给这次演出蒙上了一层黯然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尼泊尔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重要陆地邻国,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尼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于1955年8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于1956年9月20日签订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双边关系的《中尼友好条约》.中尼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及友好条约的签订,为促进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宋海龙 《社科纵横》2011,(9):113-11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取向、经验取向和伦理取向对自然科学理论中自然观图式的确立、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范式的文化,前者在自然观方面讲求"天人合一",缺乏将自身置于自然之外研究自然的客观态度;在科学研究中习惯于用直接经验作直观外推,缺乏实证精神和严密的理性逻辑;在建构自然科学理论时,从"天人合德"出发,用人性比附自然属性,使其带有浓厚的伦理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