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农村耕地抛荒与土地流转问题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耕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在整个自然资源中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追求和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全面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抛荒现象,与此同时土地流转应运而生,分析其流转的动力,主要有经济利益实现、追求规模效益、制度变迁和制度运行、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几个方面。据此,本文提出了治理耕地抛荒、促进土地流转的对策措施,以期优化土地流转的内外环境,遏制耕地抛荒,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农地利用率,进一步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诱发了农地非农化的快速增长,土地作为重要的农业资源,越来越凸显其稀缺性。由于湖北省各城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土地资源要素过度投入,导致区域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低下。环境因素对区域农地非农化的配置效率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通过合理调控区域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区域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分析湖北省2013—2017年各个城市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目的是科学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空间的扩张是建立在吞噬城郊农地基础上的,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土地供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当前,城市土地的利用存在低效率的问题,它体现在建设项目用地审批过于轻率、建筑产品消费效益低和城市规划的制定及实施所存在的缺陷上。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无法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建议政府部门制定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制定相关政策,规定项目建设用地审批前必须进行系统的最高最佳使用分析,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规定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空间的扩张是建立在吞噬城郊农地基础上的,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土地供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当前,城市土地的利用存在低效率的问题,它体现在建设项目用地审批过于轻率、建筑产品消费效益低和城市规划的制定及实施所存在的缺陷上.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无法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建议政府部门制定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制定相关政策,规定项目建设用地审批前必须进行系统的最高最佳使用分析,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规定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5.
农地产权的制度残缺与效率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地资源的稀缺性与产权制度的残缺性决定了土地产权界定的重大意义。实现所有权主体人格化,稳定和完善承包经营权,明确收益权,是实现农地市场化流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有效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持续加速发展的“十一五”期间,土地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越来越突出,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与区域经济发展对土地不断增长的需求矛盾进一步凸显。作为我国著名的农业大县———沭阳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存在着农业结构不合理、非农业建设用地猛增及后备资源不足等众多普遍性问题,具有新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典型性。结合沭阳县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以社会需求、生态环境等为约束条件,建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对沭阳县2020年的土地资源结构进行调控配置,以期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并进一步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如何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土地法律制度的核心课题。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构建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框架,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得到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然而也存在着诸多缺陷。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客观地反映我国当代社会“三农”现状,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政治及法律现状,努力使构建的农村土地流转体系成为对“现实有效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8.
具备大转动能力的2-PUR-PSPR并联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边际分析法和拓展的C-D生产函数构建土地资源错配效率损失测度模型,探讨中国2000—2016年土地资源错配效率损失及变化特征,针对性提出土地资源错配纠正策略。结果表明:2000—2016年中国土地资源部门错配效率损失从3.29%下降到0.56%,空间错配效率损失则由9.34%下降到4.60%;土地资源部门错配指数小于空间错配指数,但土地资源部门错配效率损失值大于空间错配;中国土地资源错配类型、成因、损失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中西部错配程度较大,但效率损失值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土地资源错配效率损失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负相关关系。主要结论:中国土地资源错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损失依然比较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减轻土地资源错配损失;提升农地边际收益是纠正土地资源部门错配的根本路径;差别化区域发展战略与用地政策是纠正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的有效且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从当前农地资源利用与配置不尽合理,尤其是农地流转与利益补偿机制缺乏的现状出发,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地制度也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着重探讨了新形势下应如何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促进土地使用权商品化和农地资源的有效流转与合理配置,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国当前加强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资源配置问题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到今天,乃至未来,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就离不开资源配置过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讨论的“如何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西方经济学所研究的在“资源稀缺性和人类欲望无限性条件下如何进行生产活动”,其实质与核心都是配置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田虹 《成才与就业》2009,(22):22-23
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有色金属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且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产品的重要材料。有色金属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每个国家均须有一定的储备量,由于其稀缺性以及不可再生性,进口与出口都受国家的掌控。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区域,它是个垂直系统.它是由气候、岩石、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是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接触的边界,是各种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是自然作用,人类活动和物质能量转化的基地.土地资源是人类居住和利用的陆地表层部分,是人类生存、活动的载体,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因为土地资源与我们人类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现在人们日益认识到地球陆地表层作为资源的巨大价值.时至今日,可以说,所有陆地的表层都是土地资源.只有了解和掌握土地资源的特征,只有摸清家底,才能正确地估计我国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才能合理地发展土地资源的生产力.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我国土地资源可概括为如下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环境的退化,直接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环境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土地数量急剧减少,肥力下降、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各类灾害的发生是目前土地环境退化面临的问题与表现形式。本文从系统的观点和动态的角度考察了土地环境变化的多个因子,同时结合国内外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提出了保护土地资源和优化土地环境的对策。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依赖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多年来我国土地环境不断恶化,面临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稳定。如何正确地处理土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面临的新的任务,也是保护耕地资源,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制度与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许多经济学家都对此进行了论述,中国建国以来的农地制度变迁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中国现行农地制度曾经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也要对其进行创新,改进其存在的缺陷。应建立农地股份合作制以推动农地的规模经营和土地的有效利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再生产的物质条件。作为农业自然资源的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代替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生产能力。土地经营,是农业经营的基本要素,其目标是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谋求持续地、最大限度地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农业中的土地经营要求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认真进行筹划和决策,运用各种方式方  相似文献   

16.
农地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以及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一直是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热点,其不仅关乎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关乎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等重大问题。通过比较国内外对农地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关系的研究发现:在发达国家由于先进的生产技术、政府的高额补贴等导致大农场生产率较高,出现了正向关系;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要素市场完善程度、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土地资源禀赋等各因素不同,同时出现了正向、负向、“U”型和倒“U”型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农地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先“U”型后倒“U”型的结论;因此我国应该把阶段性研究扩展到长期研究上,把农地规模分为更精确的区间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土地整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要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就必须进行土地整理。目前 ,中国继而从土地整理的潜力很大 ,其重点在农村地区 ,即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农业进行整理。而农地整理必须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原则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 ,实现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获取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相协调统一的综合效益 ,即生态型土地整理。  相似文献   

18.
资源配置 资源指在经济活动中的组成、布局和结构。资源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它们具有参与生产和消费的潜力。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决定了经济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利用资源。但对于同一经济系统,不同的资源配置反映着资源的不同利用程度,产生不同的效益,因此,资源配置的最优原则一是满足社会需要,二是资源得到有效、合理利用,即保证经济系统的活动产生更高的效益,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9.
依据资源错配理论和C-D生产函数,构建土地资源错配及其效益损失测度模型,并对中国1996-2015年土地资源错配程度及其效益损失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96-2015年中国农用地修正错配率由24.02%下降到4.64%,建设用地错配率由198.08%降至13.18%;中国土地资源部门错配效益损失先降低后上升,2015年达23 982.84亿元,年均损失率为1.98%;中国土地资源空间错配效益损失率由14.33%下降为11.62%,但效益损失由4 652.30亿元增加到35 441.05亿元;在部门错配类型上,西部表现为农地非农化损失,东部和中部先后由农地非农化损失转变为农地农用损失,拐点为2001年、2013年,在空间错配类型上,东部表现为短缺错配、中西部为过度错配。由此得出:中国土地资源短缺错配和过度错配并存,中西部土地错配程度较高,但效益损失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国土地资源错配和效益损失程度呈下降趋势,但由于部门和空间收益差存在,错配效益损失值仍在增加;调整土地资源部门和空间配置量、缩小部门和地区土地边际产出效益差异是纠正土地资源错配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高低和经济发展快慢的首要因素,是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化程度。土地是社会生产的一大要素,其特点是稀缺性、凝固性和不可再生性。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土地要素的优化配置应当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可是在已经进行了十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在对其它要素的市场配置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并且劳动市场、资金市场已逐步付诸实践的同时,城市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的研究却是相对落后了。讫今为止,很多人对此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一种表层化的要求上,“计划配置下的土地有偿使用”得到普遍认同,并列举许多例证来证明“有偿”比“无偿”优越。如“增加土地资源使用者的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