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高校校报普遍存在着面孔单一、可读性不强的缺陷,校报的读者群日益萎缩,生存状态不容乐观。要改变高校校报生存状态,需要在编辑过程中突出采访的作用。采访有助于发现新闻线索,增加新闻的时效性,丰富新闻细节,升华新闻报道主旨,进一步提升校报的可读性。在通讯写作中深入采访,进一步拓展校报“深、新、活”特质;在言论写作中深入采访...  相似文献   

2.
浅谈现场短新闻的特点及其采写勾俊涛,樊成身为校报编辑,我们在干好业务的同时,常爱潜心研究由许多高校寄来的每一张校报。我们觉得消息在各校报中所占的份量虽然不小,但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文字短小的“现场短新闻”却很少。校报的版面有限,周期又长,如果每期都...  相似文献   

3.
一、校报及其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校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称作《校刊》),是高校中以刊载新闻为主的定期出版物。校报在“报”之前冠以“校”字,说明了它不同于一般报纸的属性。这种属性是由它所处的特殊环境决定的,是与教育规律、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它特殊的读者群及撰稿人有关的。因此,新闻规律的共性和教育规律的个性决定了校报的根本任务是“办报育人”。 校报“办报育人”的根本任务,决定了它的性质和它在高校中的地位。它是校党委的机关报,是校党政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喉舌,是校党政领导的宣传工具和全校师生员工  相似文献   

4.
浅谈校报如何增加信息量黄海尽管人们对新闻的定义众说纷坛,但是,对新闻的目的在于传播信息这一点是达成了基本共识的。也就是说,新闻的本质在于向人们传递“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信息”。高校校报是学校重要的信息载体,在学校工作中发挥着宣传、教育和信息交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常听人说,校报吸引力不强。究其原因,无非是校报周期过长,校园范围不大,校内发生的新闻,等到校报报道出来时,几乎已是尽人皆知了。这一顽症,正是校报新闻的致命之处。 在1988年湖南省高校校报研究会首届学术年会上,与会的许多同志都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改善校报新闻报道的办法。有的同志提出了“慢新闻”的概念,即把因周期过长而报道得慢的校报新闻称为“慢新闻”。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但我认为,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新闻的特点中有两个是“新”和“快”,不新不快,如何称得上新闻?说得严重点,“慢新闻”的提法仅仅只能当作校报工作人员无法根除这一顽症的自我解嘲。另外,有的同志提出,在编辑处理校报新闻时,如果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久了,可以将它的时间作一个模糊处理,将时间定为“近来”、“不久前”等等,事实上,许多校报编辑对许多稿件的处理都采取过这样的手法。但是,这样做是违反新闻原则的,它削弱了新闻应有的魅力。因为新闻最基本的东西是五个W,五个W之一的时间(When)如果模模糊糊,将就着交代一下,岂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么?我们这样做,是对不住读者的,当然也就会慢慢地失去读者。  相似文献   

6.
高校校报是我国新闻园地里一朵奇葩。在当前报纸期刊竞相扩充版面,广播电视纷纷增设节目,新闻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形势下,高校校报该如何立于时代的潮头?依笔者所见,最根本的一条是坚持新闻改革,增强校报的可读性,办出自己的特色,以质取胜。为此,高校校报应建立一整套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的机制,并切实提高校报新闻的采访、写作和编排水平,使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校报要增强可读性,必须提高新闻写作水平,提倡散文笔法。校报的主要读者是青年学生。这部分人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文化生活丰富,生活节奏快捷,不仅…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在我国高教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校报也在蓬勃发展。全国高等学校1054所,出版校报的有688家,占全国出版报纸总数的42.2%;每期发行量约170万份,从事校报工作的专职记者、编辑3000多人。黑龙江、山东等11省市成立了高校校报研究会和新闻学会。①校报在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培养“四有”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校报质量不高,这是目前校报工作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质量是校报  相似文献   

8.
学生通讯社 (简称学通社 )是高校校报办报的得力助手 ,它在组织学生采写校内新闻、协助对外宣传、提供新闻线索、反馈师生建议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加强学通社建设 ,不仅有助于校报拓宽办报思路 ,丰富办报内容 ,提高办报质量 ,还能充分发挥高校校报“办报育人”的功能 ,建立一支政治敏锐、新闻敏感、采写老练的学生通讯员队伍 ,为学生今后成为职业记者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 ,学通社是校报办报的“眼睛” ,是校报获取新闻信息的“触角”。办报中要充分满足大学生读者群体的需要 ,就必须发动学生通讯员去积极观察、深入挖掘校园生活。校…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了目前高校报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强调只有充分认识新闻评论的作用,深入实际反映校园生活,加强自身修养,运用多种形式才能充分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提高校报新闻评论的质量,使校报的新闻评论发挥"旗帜”和"灵魂”的作用,进而提高校报质量.  相似文献   

10.
高校校报的属性是新闻性,传递校内外的新闻是校报的主要职责。增强校报的新闻性的最佳选择就是采编人员挖掘新闻报道的深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部分高校校报在2004年的部分新闻图片报道版面进行了分析,并与社会上的主流媒体的版面进行对照,目的在于验证高校校报图像化的发展状况,了解报纸运用图像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特点,并对高校校报建立新闻图片编辑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校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校报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思想舆论中心 ,高校党委和党委宣传部门应加强对高校校报工作的领导 ,使校报在办报实践中深入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遵循新闻工作规律 ,加强校报宣传报道的实效性 ,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 ,把握高校宣传舆论制高点 ,紧密地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 ,生动活泼地开展宣传报道 ,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鼓与呼 ,努力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一、明确高校校报的办报定位 ,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党性原则 ,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做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的机关报 ,是高校党委宣传、…  相似文献   

13.
由于高校校报的特殊性,其总编的编辑思维应不同于地方报总编的编辑思维。地方报总编以管理和新闻思维为主,而高校校报总编则应作多视角思维,如新闻思维、教育思维、文化思维等。校报总编的编辑思维中只有新闻、教育、文化等多元并重,才能充分发挥校报的多重功能,弥补校报的一些“先天不足”,把校报办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报纸。  相似文献   

14.
高校校报是高校上情下达、内外宣传的重要工具,因此,切实加强新闻版面的可读性是办好校报的必要条件。作者针对当前校报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新闻理论研究、校报个性、新闻写作手法、新闻体裁等几个方面做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5.
增强校报可读性管见李新泉作为高校校报,如何在遵循新闻规律、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的同时,切实增强校报的可读性,为高校的师生员工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处于深化改革的今天,这是需要认真探讨的。本文提出以下管见,作为引玉之砖。一、力求在"新"字上下功夫高...  相似文献   

16.
校报特色及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陈康校报是高校党委、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耳目喉舌,是高校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是高校党政领导联系师生员工和学校联系社会的纽带和桥梁,是沟通校内外信息的新闻传播媒介。校报承担着为学校教学、科研中心建设和...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在大学校园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以其独特、高效、便捷、互动和图文并茂等特点,打破了校报在高校内作为主导媒体地位的新闻传播格局。研究和探讨网络媒体对校报的挑战,对于确保校报在高校校园媒体中的主导地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校报作为高校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其影响力是舆论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和体现。对正确认识高校校报舆论影响力及如何发挥高校校报舆论影响力进行了探讨,指出高校校报要实现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的统一,在办报过程中要突出实用性,从而提高高校校报的舆论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报是指由学校党委主办的以校内师生员工为主要读者的报纸,是学校重要的思想教育阵地和理论宣传工具.然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高校校报在校园的传播优势受到一定的冲击,笔者就高校校报的新闻策划的必要性、新闻策划的基本内涵以及新闻策划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强化校报在校园媒体中所特有的权成性和导向性.  相似文献   

20.
都市报是个杂交的品种 ,它嫁接了晚报、日报以及法制报、电视报、文摘报等当时许多畅销报种的特点和优势 ,但总体上而言 ,它同晚报之间的渊源关系最深。不仅是晚报直接逼得都市报“出山” ,而且都市报在创办之初 ,也继承、借鉴了晚报特别是所谓“新型晚报”许多特点和优势 ,包括学习晚报走向寻常百姓家的读者定位和市场定位 ,学习晚报在新闻报道方面的平民意识和平民视角 ,甚至在具体的版面设置和办报风格等方面也有学习、模仿晚报的痕迹。但是 ,相对于晚报而言 ,都市报在更多方面还有创新与超越 ,这主要表现在都市报更加完全彻底地市场化 ,更加强调强综合性和大信息量 ,十分重视新闻策划并把它作为新闻竞争的主要手段 ,首创了“敲门发行学”并广泛应用到都市报大家族的日常经营中 ,形成了自己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办报理论并不断丰富创新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