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征及其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征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他们的道德判断和人格的形成,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确立。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征,教育他们经常地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来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相似文献   

2.
准确的自我意识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个体发展指明方向,挖掘自己的潜力,减少人生挫折。大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身体,掌握自己的个性,对自我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到社会实践中去认识,在人际交往中认识。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将来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是自我意识完善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分化——冲突——统一的过程。但他们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缺陷。作为人格核心的自我意识,它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自我意识是否健康完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因此,在向大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重构他们健康的自我意识,从而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4.
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努力完善自我,对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人生观、价值观进入意识形态领域不可缺少的条件,根据大学生在人生起步关键阶段的心理环节,教育他们经常地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完善、自我评价,以较全面的人才素质适应社会,为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地服务.  相似文献   

6.
自我意识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朱寿兴任何个人都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因此,所谓人的“自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作为物质性存在的“自我”,作为精神性存在的“自我”。这两个“自我”并非是可以截然分开的,而是互为因果、互为前提地共居于一个统一体(社会个体)之中。...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化和外化辩证统一的过程。内化将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认知、情感、信念,外化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认知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这一过程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思想品德行为。  相似文献   

8.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这种教育是外界教育无法替代的。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专门人才,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核心则是人才素质的较量,这种素质不仅包括知识结构,更包括心理素质。分析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特征,正是为了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生自我意识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本科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他们自我意识发展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差异大,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低,一个是自卑心理严重。为此,要积极地进行教育和引导;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化程度;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大学生。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发生巨大改变,大学生作为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也在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发展规律,立足实践实事求是地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发展轨迹,对于研究制定当代大学生培养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自我意识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美辉 《北方论丛》2005,4(4):130-133
西方哲学大体上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向,伴随两次转向,我们可以看到自我范畴在西方哲学探索中萌芽、发展、确立这样一个过程。近代以二元论为前提的传统自我随着主体性的提升,日益暴露出理论局限性并陷入“自我中心的困境”。随着哲学范式的语言学转向或交互主体转向,许多哲学家分别从各自独特的理论视域出发对这一问题做出了不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人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属于少年期,以后到二十一、二岁属青年期。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处于这两个时期中的青少年,究竟有什么新的心理特点,可作为我們考虑教育工作的依据的呢? 这是我国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一个心理学問題。关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問題,现在还在探索中。但根据目前已有的一些材料加以概括,也可发现在个性方面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他們的自我意識显著地发展了。青少年这种自我意識的产生虽然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但这种自我意識总是要在一定的身心状况和作为其基础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才显著地发展起来,并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 許多材料說明,少年期的身体是較迅速地发育着的。例如身高和体重迅速地增长,肌肉迅速地发达,身体各部分的坚固性和整个身体的活力迅速地提高,神經系統迅速地  相似文献   

13.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探讨青少年同伴关系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动性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对于主体认识能力和认识形式的研究,越来越显得迫切和需要。而在主体认识能力的诸种因素和功能中,“自我意识”占有显著的地位。它的完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认识水平。人类“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发展,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我们国家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重视人才作为重要的国策之一,就是因为人才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人类认识能力的体现。对于这种认识能力能否重视并得到合理使用,是关系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自我意识是如何建构的?或者说,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和获得的?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一、自我意识建构的现实基础所谓自我意识的建构,也就是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获得,亦即主体到底是怎样认识自我、形成自我意识的。我们在研究自我意识时,既要注意主体自身认识的建构,但又不能停留在思维机能和属性上,而应从实践中找到它的源泉和动力。马克思认为,必须从生产实践和劳动创造中揭示人的意识的本质,人是通过劳动自我诞生的,劳动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列宁认为,如果要研究逻辑中主体对客体的关系,那就应当注意具体的主体在客观环…  相似文献   

17.
18.
论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规定之一,是人类意识的核心部分。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关于自我意识的产生我已从发生学角度另文专述(见《哲学探讨》1988年第3期),本文就自我意识的内容与结构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策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定向于大范围行动过程的宏观策略,另一个是定向于具体活动进程的微观策略。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在本文中只涉及宏观策略层次,指的是为了满足建设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需要,根据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形势而研制的加强和优...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自我意识出现的矛盾,是其成长过程中心理还不成熟的表现,是受社会多元价值观及高三特殊环境下不恰当的引导的影响而形成的。它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的现象。对大学新生自我意识出现的矛盾,必须正视它并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以达到自我的真正统一和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