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女教师作为中国女性高级知识分子阶层代表,同时作为教书育人典范,她们的择偶情况不仅关乎到自身婚姻的幸福与否,还会对学生择偶观念产生不良影响。择偶方式过于被动、择偶标准过于理想化、择偶认知偏差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择偶失败,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以择偶理论为依据,探讨高校未婚女教师择偶过程的心理规律,掌握高校女教师择偶心理,及时调节心理情绪状态是必要且迫切的。  相似文献   

2.
李盼 《现代妇女》2014,(12):I0097-I0097
为了了解体育院校大学生择偶偏好特点,及其与父母婚姻质量之间的关系。采用《80、90后择偶偏好的问卷》和《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冲突问卷》对400名某体育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父母婚姻质量影响子女的择偶偏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生为例,选取苗族、侗族、汉族三个民族,旨在探讨不同群体大学生择偶偏好的异同以及当代大学生择偶标准的特点。方法:研究采用问卷法对260名大学生进行择偶偏好和择偶标准的调查。结果:(1)经济地位、人品事理、个性条件、气质四个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情趣、生理条件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气质这一维度在城镇和农村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城镇大学生更重视对方的气质。(3)人品事理这一维度在汉族和苗族、侗族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苗族、侗族大学生更注重另一半的人品事理。(4)在选择配偶方面,男生更愿意选自己爱的,而女生更愿意选择爱自己的;大学生对于对方是否是独生子女持中立态度。(5)在大学生群体中,排名前五的择偶标准分别为上进心、志趣相投、包容、理解对方以及精神交流。  相似文献   

4.
当前,择偶意愿特别是"90后"大学生的择偶意愿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对大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择偶上自主意愿的程度相当接近;家庭因素中权威主义观念、亲代知识更新水平、父母结婚类型、家庭结构类型对子代的择偶自主意愿有明显影响;个体决策独立性水平、民族差异也对择偶自主意愿存在显著影响;相比之下,城乡结构因素、独生子女差异等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社会文脉的作用呈现隐遁。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理想择偶条件偏好量表》对378名大学生的择偶偏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女生在身高适当、有财产、有责任心、家境好、事业有成等项目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农村生源大学生对有孝心的偏好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大学生;城镇生源大学生对家境好的偏好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家境好和有情趣方面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文章最后,对大学生择偶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95后高职医学生恋爱动机与失恋应对方式的关系以及择偶标准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大学生恋爱动机问卷、择偶标准问卷以及失恋应对方式问卷对1104名高职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95后高职医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恋爱现象、恋爱动机与失恋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择偶标准与恋爱动机显著正相关。择偶标准在恋爱动机与失恋应对方式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值为13.65%。  相似文献   

7.
上古时代女性择偶标准完全体现出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母权制解体到新中国诞生,除王公贵族以外的普通女性,基本没有择偶自由权,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择偶具有了自主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理想的择偶标准是干部、专业复员军人、大学生、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等。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政治条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是女性择偶时比较注重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女性更注重男性的学历、身高、和对方的感情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择偶标准重年龄,重健康,轻身高;重事业,轻学历,轻职业;重人品,重修养;重脾气,重经济条件,轻家庭背景;重爱情,轻婚史。女性择偶标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差异、文化程度经历、家庭整体教养方式的影响。当前女性择偶标准的倾向实惠化、条件化、自由化、性爱化。未来10年女性择偶标准指向多元性、综合性、可变性、对象性、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既有研究在论述农村病残人家属的困境时,主要关注病残人的父母、子女,而对病残人手足(亲兄弟姐妹)面临的压力与问题讨论不足,包括他们的择偶问题.本文基于对P市T村病残人手足的择偶情况进行调查,分别从社会层面、经济层面和心理层面对该地病残人手足所面临的择偶困境及原因进行了探讨.本研究认为,"病残"给择偶带来的困境不仅针对当事人本身,他们的手足也会"连带"着遭受公众的歧视和偏见,进而在婚姻市场中处于劣势.对此,本文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从微观系统的个体调适、中观系统的群体支持、宏观系统的不断优化,探讨了改善病残人手足择偶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初高中毕业后就外出工作的年龄集中在18-25岁的90后,处于成年早期的他们发展阶段任务是要和行探索和剖析,一是从宏观角度将江西省本土特色的文化心理学的内涵与国内外一些较为成熟的择偶理论研究相结合;二是从个人心理层面来这一择偶模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标题党大行其道,凡是冠以“女大学生”字样的新闻,总是容易吸引眼球。且说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有钱人,少奋斗十年”的择偶心理,媒体虑及公众形象,还不敢明目张胆地表示鄙视,网络暴民倒是口无遮拦地表示了自己的愤恨,无非就是“爱慕虚荣”、“嫌贫爱富”之类,更有恶毒的人声称这样的女人得不到幸福。近日,网络上关于“农家女宁做三奶不嫁穷人”的争论,  相似文献   

11.
女大学生毕业离校后择偶难,这已渐为社会所注意。张敏杰同志在《社会》杂志84年5期上著文《从“征婚广告”这个窗口望去》统计到:《市场》报中缝刊登“征婚广告”共321则,其中女觅男56则。而在这56则中,竟有43位女性(工程师2人、助工4人、技术员5人、医生2人、教师11人、科室人员19人)受过高等教育。自然,人的文化修养越高,精神世界也就越丰富,他的爱情审美化程度也就越高,因而他的择偶条件也就越高。但是,无论如何,这种状况是值得重视的。如果讲,女大学生在大学里择偶就常常出现“曲高寡和”的状  相似文献   

12.
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择偶标准是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在以往社会 ,婚姻并非是个人的私事 ,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 ,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 ,而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择偶也因此成为家庭社会学倍受重视的研究课题。从西方的经典文献看 ,被更多地引用和为实证研究所支持的择偶理论 ,并非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或温奇的“需求互补”理论 ,而是“同类匹配”、“资源交换”和“择偶梯度”理论。“同类匹配”即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年龄、居住地、教育、种族、宗教、社会阶级以及价值观、角色认同等相近或类…  相似文献   

13.
城市白领大龄青年未婚的社会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的婚恋心理和行为具有很强的社会规定性。当前数量众多的城市白领青年大龄未婚的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结构性原因: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他们较长时间地求学、频繁的社会流动以及繁忙的工作,推迟和挤占了他们的婚恋时间;个人内化的社会择偶标准缩小了他们的择偶范围;社会婚恋道德环境的日渐滑坡让他们在婚恋选择中过于谨慎甚至心存畏惧.  相似文献   

14.
他们恋爱的理由是什么?他们如何定义爱情?他们的择偶标准如何?作者与一群大学生在网上展开了一场关于爱在大学校园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649名上海白领的择偶标准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白领在择偶标准上既有一些相同表现,反映出择偶行为的理性倾向;又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表现出男性重外貌、女性重物质的倾向;并且就整体而言,女性的择偶标准更为苛刻和挑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进化心理学的择偶观点。  相似文献   

16.
研究社会网络在城市青年择偶过程中的作用,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城市青年择偶方式和途径的认识,也可以为更好引导城市青年择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316名已婚青年的研究发现,他人介绍是当前城市社会常用的择偶方式之一,城市青年在自己结识对象过程中面临着可选择面较窄、可用途径较少的困境,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学历、职业、出生地和收入水平是影响择偶方式的因素。通过他人介绍的人主要借助强关系,而且自致性强关系比较多。  相似文献   

17.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内容为引子,以派发网络调查问卷为主要方式,采集到有效问卷249份。研究问卷后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有了深刻认识,并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婚恋观有了显著的变化,在"是否必须结婚""是否应该有彩礼""最适合结婚的年龄区间段""夫妻双方是否应该经济独立""大学生择偶标准""大学生对‘男主外,女主内’的认同度"等问题上的看法均富有时代感。  相似文献   

18.
李俊芝 《职业》2017,(28):24-25
近年来,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迫在眉睫,但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还不够健全,手段也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随着大数据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于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本文就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进行探索.各高校需要重视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中的作用,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有效机制,培养与组建解大数据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最终实现动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思想行为,构建个性化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置方案,从而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9.
张颖  刘幸娟  祝敏 《现代交际》2012,(10):191+190
根据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缺乏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增进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建议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现今存在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大学生面对危机的承受能力,拓展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领域。强化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理应构建三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中心,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强化三项措施,突出"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