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期国内有学者提出"人化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认为一方面古代中国的天人关系学说印证了天人的不可分离;另一方面马克思从不考虑无人的自然界,马克思总是把现实世界看作人化的自然界;因此认为,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个人观点,马克思一直反对恩格斯的这一思想,而国内学术界一直没有认识到这一"历史事实".然而,古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所谓后现代主义"生存实践"学说都不能作为马克思"人化自然辩证法"的直接印证.更主要的是,就"人化自然辫证法"本身来说,"人化自然"如果还是指自然,那还逃不脱自然辩证法;如果是指人的活动与社会关系,恩格斯早就指出辩证法包括社会历史辩证法.因此,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自然辩证法、社会历史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之外的人化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吴瑞敏 《学术月刊》2012,(12):38-45
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包含有两个阐述人的自然界限的重要命题:一个是"退缩的自然界",该命题经常被误解为人类中心主义或者工具理性主义的自然观,而事实上其中已经蕴涵有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隐性表达;另一个是"自由的自然界",该命题迄今尚处于被掩蔽的状态之中,而事实上它代表着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显性表达。透过这两个命题可以看到,"人的自然界限"是马克思的自然观的一个本质性的维度,也正是这个本质性的维度指证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以及奠基于这种内在统一性之上的"自由社会"和"自由自然"的内在统一性,而后者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未来社会"两个和解"思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一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旦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类,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界,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人又不是消极地依附于自然界.人不仅能够认识自然,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如果人类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能趋利避害,使自然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违反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那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因此,恩格斯早就告诫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相似文献   

4.
许敏亚 《理论界》2003,(4):15-1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成分和组织形式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使道德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现实,我们必须加强道德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正确的自然观。即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观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类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必须摒弃传统的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将人类与自然摆在对立或对抗的地位。持续发展战略从根…  相似文献   

5.
早在19世纪,恩格斯就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17页)。恩格斯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即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和反主体性效应之间的关系问题。自从与动物揖别以来,人类就以主体的方式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依赖只有通过对于自然界的掌握才能现实地实现,而且  相似文献   

6.
<正> 一自然美的本质在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自然美的这种本质是由多层次构成的。它的第一个层次,或者说它的基本前提和总体特征,就是自然人化本身。自然的人化与否,体现在它和人的关系上就是两者是和谐统一,还是彼此对立。早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当然谈不上人化。即使在人类社会的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产技术和经验都非常贫乏,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十分艰难,一时还难以将自然人化,人和自然的关系还不可能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马克思、恩格斯说:“自然界最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同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人只能受自然的统治。自然  相似文献   

7.
先后有人在报上提议:学术论文的作者应当象文艺作家一样,要有各人的写作风格。这意见值得重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自然界的许多景象都是因为具有不同外貌和特点,才被人所赏识;如果大家的文章都是一种格调,千篇一律,读者的兴趣自然就降低了。事突上,认真做学问而又经常提笔的人,总有自己的某种风格。“文如其人”。绝对相同的人是没有的,绝对相同的写作风格也是没有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都有独特的鲜明的风格,毛主席的著作同样有独特的鲜明的风格,在这方面他们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8.
一辩证法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存在的呢?它象一个个红苹果挂在树上那样吗?不,这是具体的物质的东西的存在。它象冬去春来或者化学反应或者物理规律那样存在吗?不,这些只限于某种自然现象或某个无机领域。自然辩证法只能作为自然界中的一般而存在,不能作为自然界中的特殊或个别而存在。一般不能脱离特殊或个别而存在,一般寓于特殊或个别之中。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中的一般,不能脱离特殊的自然规律或个别自然过程而存在,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7,(1)
自然界提供的生态公共产品是人类实现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来源。然而,随着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来临,生态公共产品发生了严重的异化。马克思、恩格斯对此高度关注并开展深入研究,将其贯穿于学术研究及其相关著述之中。对于生态公共产品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把提供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视为生态公共产品的范畴,并且在社会、人与生态公共产品这一关系维度上继续拓展。马克思、恩格斯以外部自然界的客观性、系统性、丰富性、动态性的存在为前提,历史辩证地看待人、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不仅为生态公共产品异化的现实矫正提供了严谨的逻辑框架,也为我们从更加广泛和更加综合的意义来看待生态公共产品,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孙亮 《北方论丛》2008,4(2):109-113
对自然辩证法的消解自卢卡奇肇始已近一个世纪,这种论调在国内哲学界同样有着较大的"市场"。他们的观点是,恩格斯的自然证法是从脱离人的自然界出发,因而是无视人的;马克思自然观的出发点是被人的目的性活动中介过的"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从不赞成"自然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对立的。对此,重返文本与勘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清楚地认定,在承认自在自然的辩证法基础上,恩格斯理解辩证法绝非"无人的视野",马克思一直支持与赞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恩格斯与马克思正是面对着不同任务,来共同研究一部"完整"的辩证法即在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辩证统一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实践检验在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谈论实践检验时,往往是把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放在一起,不加区分。但应该指出的是,在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实践检验,存在着根本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第一,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个体特征不同。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  相似文献   

12.
重读恩格斯在《自然辩法》里的一段话:“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给现代资产阶级统治打下基础的人物,决不受资产阶级的局限。”(《自然辩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61页)再次感到革命导师对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产生的巨人的评价是精辟的。但是多少年来,在我们编写的教  相似文献   

13.
人类所面临着的系统层次的自然界,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自然界究竟是从何处而来,向何处而去呢?其运动转化的方向和趋势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些就是自然辩证法的第三个规律——循环发展律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大的循环,而这个大循环要经历极其漫长的岁月。因为“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这个循环只有在我们的地球年代不足以作为量度单位的时间内才能完成它的轨道,在这个循环中,最高发展的时间,有机生命的  相似文献   

14.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范畴也是物质第一  相似文献   

15.
王昱 《理论界》2002,(5):102-103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有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最一般的性质.系统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更加深化和丰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辨证思想.所谓系统,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作用的部分(或要素)所组成的复合有机体.  相似文献   

16.
自然价值论是当今自然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值得指出的是,人们往往都以“需要的满足”来界定价值,坚持自然界只有“工具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在本文中,作者着重阐明:“价值”除了指“满足需要”的意义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即对象的“内在属性、特征”;自然价值由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构成,强调不仅要看到自然对人的工具价值,还要看到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生态对人的存在价值;自然的内在价值的重大意义,指出其中贯穿的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有许多契合之处,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和老庄都对"人"有深入的思考,两者之间存在异同.他们都否弃了现成观念,没有从实体化和对象化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但海德格尔论证了此在先行存在于世界之中,并以此在为基础,从此在身上追问存在的意义;而老庄则以贵身论为原则,把人放入宽阔的道域之中,提出人最佳的生存状态是契合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18.
人通过劳动,凭籍了科学技术的力量,才最终将历史划分为两大部类,开辟出独立的人类历史。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全面变革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正是基于这一更为根本和更为深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一、科学技术革命变革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学技术革命变革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先统治着人的自然界,反过来被人所统治,变成了向人提供原料的合作伙伴,成为满足人的各种要求的对象。仿佛整个大自然仅仅是“为了人”而存在着。在人与自然的合作中,人是自由的,是积极主动的一方。而自然界则是不自由的,是消极被动的一方,人居于支配的地位。人依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工具向大自然提出要求,对自然物质进行加工、利用和改造,在创造劳动产品的同时,也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阡陌田园、水利设施、都会闹市、摩天大厦、油田矿区……都是人的意志的产物,也是人所引起的自然变化。自然的变化又促使人萌生了新的需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处在实践过程中的人的自然环境假若问自然界是如何存在的,这似乎是一个悖理,正因为自然界不依赖于人而存在,所以才被称之为自然,这也是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既定理论基点。但是,自然界现在是否就仅仅是一个自身的存在呢?其实不然,经过仔细的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自从自然界在本身的发展中产生出人以来,自然界发展的历史(指人类的实践所能达到的)就成为一部向人的自然过渡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人类自从获得自我意识,就总在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作出解释。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实际地位或主观规定的不同,人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和解释也就不尽相同,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人和自然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一 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类,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存,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人又不是消极地依附于自然界,人能够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