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我党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哲学概括。人们通常把它理解为一般认识论,并将其推广到所有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其实,这是误解。毛泽东同志这一哲学概括的意义并非是指一般认识论,而是指领导活动中的具体认识论,即领导认识论。  相似文献   

2.
康德与马克思导致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美学革命.这两次美学革命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比较康德与马克思美学革命的差异,揭示二者对当代美学发展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认识论的分歧是导致康德与马克思美学差异的首要原因.认识论主要探究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审美认识论则主要探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康德的审美认识论是建立在他的先验哲学基础上的.他的先验哲学与经验论和唯理论相关.经验论主张认识依赖感觉经验,只有感觉经验才是真实可信的,从而把个体的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唯理论崇尚理性,相信神所安排的预定和谐,坚持我思故我在的立场.康德企图调解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对两方面的困难进行革命.这一革  相似文献   

3.
<正> 文艺究竟能不能比生活更高?我想从以下方面作些思考:文艺是否仅只是认识;毛泽东同志是否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把文艺作为一种认识来同生活作比较;“更高”是否是认识“更正确”(见刘光裕的文章,载《江淮论坛》1982.2.)的意思。文艺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审美,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动反映,是艺术掌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在文艺家对现实的审美活动中,理性认识活动在其中具有规范知觉、想象的趋向的作用,使人们在审美中不只看到对象的感性形态自身,而且通过它获得对生活的广阔理解,达到对对象的深刻把握。由此艺术家才能把许多个别的特殊的感性材料概括为艺术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审美活动不成为低级的感性知觉,而是富有深刻认识内容的对生活的能动反映。从文艺家审美活动的结果——艺术美的创造来看,正是由于理性认识活动的参与,使文艺作品具有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规律的特征,即使作品获得“真”的品格。但是,认识活动在文艺家  相似文献   

4.
“他心”(OtherMind)问题 ,即我们能不能认识他人心理状态的问题 ,是认识论领域中一个很古老的问题。自笛卡尔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原则之后 ,近代哲学在认识论方面形成了一种深厚的传统 :认识从个体的感觉经验开始。这种唯我论范式的认识论肯定个人能够经验到自己的心理状态 ,然而却无法提供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 ,因为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只能得到关于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 ,却无法直接经验他人的心理状态 ,只能得到关于他人外在行为的认识。因此唯我论范式的认识论不可避免地滑向怀疑论 ,即“他心”不可知。一哲学总是在怀疑中前…  相似文献   

5.
崔向荣  崔向敏 《理论界》2008,(10):130-132
审美感性直觉是文艺审美活动中有别于一般认识论的特殊认识形式。本文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本出发点,从触发审美感性直觉的主客体关系中探讨审美感性直觉的实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如何把这两部分经验恰当地结合起来,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很重要的。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实践论》)因为只有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肉体感官同客观外界的实际事物相接触,因而产生了关于客观事物的感觉时,认识才开始发生。否认了这一点,就是离开了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
<正> 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几篇哲学著作中,从实践和认识、特殊和一般、群众和领导、物质和精神等几个不同的角度,对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作了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论述。此外,毛泽东同志还阐发了作为认识论的调查研究理论。所有这些,形成了一个认识论的整体。要从总体上研究毛泽东的认识论,就要揭示以上几个方面之面之间的联系。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世界上的事物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同时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普遍的关系。这是共时态的关系,是横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发展过程;当前面一个过程结束之后,后面一个过程又紧接着开始。这是历时态的关  相似文献   

8.
在毛泽东的哲学著作中,认识论是其重要部分。关于认识、实践、真理、认识运动总规律等等他讲得很多,而且这些也构成了我们现在的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内容。传统哲学认识论基本上是毛泽东的认识论。然而,正是毛泽东在认识、实践、真理等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失误。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此还极少从哲学上反思过,相反这种所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还在继续被颂扬和发展着,没有把我们过去的根本性失误与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而不从哲学上总结是根本不可能吸取教训的。马克思历来反对这种做法,还在他一开始进行哲学研究,考察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哲学的差别时就指出:“为什么一定要把思想意  相似文献   

9.
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仅仅注意到它与马列主义哲学的共同点是不够的,还要研究它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哲学思想。什么是特点呢?从哲学上说,就是事物的特殊性,即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本质。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5页)毛泽东哲学思想是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等方面构成的。从总体上看,它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但从内容上看,由于它所考察的对象不同,因而,又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指出:“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邓小平文选》第109页)这一精辟论述,既说明了学习研究毛泽东同志认识论和领导方法的极端重要,又为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正确地研究指明了方向。 结合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实际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来阐述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是毛泽东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毛泽东同志所概括的“实践——认识——实践”、“群众——领导——群众”、“个别——一般——个别”这三个公式突出地体现了这个特色。为了在新形势下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领导艺术,应当很好地学习和研究这三个公式各自的内容及它们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这一思想的运用和发挥。  相似文献   

11.
主观论美本质观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美本质问题上,“主观论”的合理之处在于: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正确看到一般事物之成为美的事物,是以主体意识能力及意识状况为前提的,事物的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都只能成为美的事物的条件。学术研究的进展也为此提供了证明:审美关系的发生是以主体意识的发展状态为主导因素的,所谓的“美”并不是一种有独立形态的真实的存在物,而是主体感觉客观化造成的概念。重新评价主观论的合理因素,对于美学研究摆脱停滞状态是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这期谈到的程序员是中国著名共享软件——飓风系列软件的创始人,也是南京世纪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笔者从最初认识任良到现在,他为人处事给人的感觉就是谦虚,谨慎和礼貌,一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好学生形象,不过、他除了以上所介绍的身份外,还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任良“学生老总”的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3.
伊林的法律意识学说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将法作为人的内在精神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客体制度来加以认识、体验。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他所谓的“规范法律意识”:第一,法是人的精神生活方式;第二,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法的意识是规范性法律意识,是“源于追求精神的意志的追求法的意志”;第三,规范法律意识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诗语和他的政治学说在审美理想和实践风范上有着难以分剖的内在联系。他的诗语不仅形象、灵动和优美、雄强地展示着他政治美学的内涵,而且更深刻地透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内涵。“鲲鹏”这一诗化美学具象作为毛泽东权威意志的诗学基调,始终雄劲灵动地贯穿在毛泽东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线索之中。在毛泽东理性和情感世界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鲲鹏”这一艺术美学具象,所蕴含的有关中国革命和革命文学全新的审美经验和感受,是准确进入和把握毛泽东乃至中国革命的情感史和理性史的一把神奇的钥匙。  相似文献   

15.
“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时至今日,传统观点(现行的哲学教科书、哲学工具书及有关的认识论论著)把“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仅仅解释为: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取得的;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笔者以为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本文就此作些探讨。首先说明,本文的出发点是从个体认识的角度来谈“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的。因为,有无限认识能力的整个人类认识主体对无限发展的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只能通过现实中的有有限认识能力的个体认识主体对一个个有限的具体事物…  相似文献   

16.
一、《手稿》中关于感觉论述的出发点 《手稿》中所涉及的感觉和一般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感觉是有所区别、不可混淆的。后者是将感觉当作人的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当作逻辑思维最初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相对主义,庄子是如何陷入相对主义的呢?从认识根源上分析,理论界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庄子排斥认识的主观性标准;一种认为庄子否认事物质的规定性。这两种看法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庄子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不是排斥主观性标准和否认事物质的规定性,而是从肯定认识主体的主观性标准出发,企图调和不同的认识标准,要求人们用更高的标准“道”认识事物,从而得出他的相对主义结论。一种理论的形成有它的思维过程,本文拟从庄子的认识过程来探讨他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我认为庄子的理论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8.
思维的材料通常被人们称为“形象”和“概念”,而概念通常又被认为只是用语词来表示。前者包括了事物原形表象和包含有思想概念的典型形象,后者就是表达抽象概括了的概念的语言。同时,又因人们以思维中使用的材料不同而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使用语词概念的思维是抽象思维,使用形象的思维是形象思维。 从认识论原理上讲,思维作为认识过程包括了两个环节。第一,从实践到理论,即从存在到认识。第二,从理论到实践,即从认识到存在。在这两个认识环节的思维中都要使用形象和处理形象,前者之中的形象是客观事物的原形,认识的对象;后者是要最终付诸新现实的事物及其存在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样的科学概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客观世界中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从个性中把握共性,从相对中找出绝对,发现其运动规律,用以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者,正是由于不懂得这一点,在指导中国革命时,才一再地犯错误。毛泽东同志曾严肃批评他们“不懂得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一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们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毛泽东》合订本第298页)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密切相关、息息相通的。因此,认真的研究这个问题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做了以《矛盾论》、《实践论》为主要内容的演讲,并散发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两论”便问世了。“两论”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总结,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标志,也是对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论的重大发展,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对“一国两制”的形成和确立具有指导意义。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与“一国两制”的形成。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基础上的对事物的认识,辩证地论证了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知和行之间的关系,即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