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主要因素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乃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格萨尔王传》中,从天界到人间,从龙宫到地狱,塑造了近三千个艺术形象。在一部文学作品中,塑造如此众多的艺术形象,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很罕见。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惊人的奇迹。当然,问题不在于数量的众多,更重要的是不少人物形象塑造得相当成功。这些人物活生生地站在人民中间,成为某种力量的化身和某种意识的代表,史诗中每个…  相似文献   

2.
自从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并且断言圆形人物在美学上的成就要高于扁平人物之后,理论界就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倾向,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认为一部作品中圆形人物的有无、数量的多少、以及塑造得是否成功,是评价这部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在不少作品中,圆形人物往往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对象,、作品的思想、美学价值的主要承担者与体现者。而扁平人物,则往往是些配角、搭头,在作品中不占主导地位。在这些作品中,圆形人物的有无、塑造得是否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挫折的反应”在心理学中,指的是在遇到挫折时,所产生的心理,行为的应答性变化;“性格的塑造”在文艺学中,指的是对于人物的艺术形象的刻划。文艺家研究人的“挫折的反应”,会有助于他们在艺术地再现生活时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人物。首先,文艺家明瞭“挫折的反应”可以帮助他理解生活中的似乎难以捉摸的一些人的“怪脾  相似文献   

4.
胡根林 《兰州学刊》2007,(3):133-135
人物串联故事,并引导情节的展开.唐代叙事诗中人物的作用主要有"角色"、"行动元"、"角色兼行动元"三种.作为角色的人物分观念型和特征型;作为行动元的人物分生活展示者和事件见证者;作为角色兼行动元的人物则往往发生在自传性叙事中,叙述人既在诗内又在诗外,容易引起读者误读.  相似文献   

5.
略论影视中的人物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不同于话剧台词,由于两种艺术创作手段不同,时空特性各各有别,这就决定了影视的视觉表现力要比戏剧强有力很多,影视对话较之话剧台词所担负的交待说明的任务要轻得多,它的对话比之话剧也要少很多。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现代声音观念已逐步转向“视听并重”了。影视对话要与画面语言紧密结合,它往往表现出一种片断性特点,影视对话要性格化,要符合特定的人物关系和特定情境,应注意含蓄、有潜台词以及生活化、口语化,  相似文献   

6.
综括古今中外的小说作品,无论是传统的一维性的直线式叙事,还是现代的切割时间、错综颠倒的自由式叙事,时间因素都扮演着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这种时间因素的“戏剧性”利用,即显示出小说的叙事时间的艺术变化,它是指小说的叙述者根据一定意图串联故事各部分内容时所表现出来的或先或后的顺序,它构成了小说结构的基础,成为小说情节赖以生长的土壤。作家将它直接诉诸读者,读者则根据它的线索追踪情节的发展,考察人物的转变,探究故事发展的时代背景,并以此为依据弄清作品的内在意蕴。因而,准确的叙事时间,不…  相似文献   

7.
<正>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创作的一个中心问题,是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古今中外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以其成功的艺术形象而流传于世,名燔千古。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它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所取得的诸多成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李自成》的人物塑造具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色呢?  相似文献   

8.
尽管舞台展示与叙述从根本上讲是不相容的,然而它们在新时期实验性话剧舞台上都得到了加强.一方面,舞台符号、舞台意象的大量采用,形成一种视象叙事;另一方面,除大量中性叙述者外,人物对话的叙述性也增强了.在新时期实验性话剧中,视象叙事与语言叙述呈现出一种双向逆动的关系,形成一种并存性的双元结构.新时期中国话剧中的叙述主要有元叙述、会话性叙述、结构性叙述以及评说性叙述几个层次.其中,元叙述和显性的结构性叙述是纯语言叙述,同舞台性展示是不相融的,但它们具有某种剧场性效果,也正是在剧场性这一点上,两者同舞台性取得了某种联系;隐性的结构性叙述和会话性叙述将叙述性特征渗透于对话之中,从而形成一种会话性对话;评说性叙述则直接将叙述和舞台展示嫁接在一起,一边是舞台展示,一边是语言叙述.这样,本质上反舞台性的语言叙述同舞台性展示在新时期实验性话剧中就取得了某种对抗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胡可话剧题材多取材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它是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艺术形式,其内容或形式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特色。胡可话剧民族化的成就,首先表现在他的话剧结构的传奇色彩上;其次是话剧人物的个性、性格、剧情的发展、矛盾的冲突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胡可话剧民族化的探索对我国话剧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杨科 《学术界》2005,(1):238-241
美狄亚人物原型源于古希腊神话 ,是欧里庇得斯在著名悲剧《美狄亚》中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 ,以她来关照当今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地位的不平等 ,价值的失落和角色的物化  相似文献   

11.
论现代企业分销渠道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分销渠道,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转移过程中,取得这种产品或服务的所有权或帮助所有权转移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它包括生产者,中间商和用户。现代营销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通过一定的分销渠道,才能在适当的时间、地点,……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把《论语》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看待,可以发现它一些重要的文学特征,这也决定了它三个方面的文学史意义:(一)为我国古代议论文章的写作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具有民族性特色的思维表达方式——客观的经验性的陈述方式;(二)为我国古代叙事性文学提供了通过人物的某些外在特征来表现内在心理活动和情感波动,从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方法的早期范本;(三)开辟了通过人物一系列活动、情节来塑造完整艺术形象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艺术形象的动态存在的描述王汶成艺术形象的存在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具体他说,就是从创作方式、到作品方式、再到交流方式的存在。从生活物象到作者心象的创作存在方式创作方式是艺术形象最初的存在方式,它反映了作者对艺术形象的孕育和塑造过程。毫无疑问,作者是艺术形...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现代戏剧美学思想的理论建构与总体格局焦尚志中国现代戏剧美学思想,是指从19世纪末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要以话剧为载体的戏剧美学思想,它是中国现代戏剧观念与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中国现代戏剧美学思想,经过近半个世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促进中...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是一部反映中国晚明时期社会罪恶的伟大作品。小说通过对以西门庆为代表的众多艺术形象的塑造 ,突出地展现了丑恶灵魂演绎出的腐败政治和黑暗经济。小说的政治学底蕴在于将裹着封建专制主义内核的官商一体化暴露出来 ,小说的经济学价值在于将半资本主义化的原始资本积累绘成一幅立体的经济画卷。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思想动因和“人的文学”等中心观念,直接导源于进化论科学思想的传播和影响。胡适、孙工关于短篇小说体式的理性把握,受到现代植物学、心理学知识的科学启迪。陆志韦针对白话诗试验从物理语音学角度指出音长、音高、音式是新诗节奏的三要素。但在由传统戏曲观向现代话剧观的历史转化中,也存在某种把科学思想庸俗化的倾向。总之,“赛先生”主要是通过以进化论为思想根柢的现代文学观念转化,幅射到新文学革命的各个层面,发挥其重要的制导作用和潜在的文化整合功能的;假如没有进化论等科学影响,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就不会是现在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17.
义务是个体做或不做某种行为的应当性,通常所说的义务主要指道德义务。义务来源于个体的良知,它经由人类情感和理性的交互作用而产生。当个体良知通过"三人社会模式"转化为社会大众良知后,义务就成为社会大众良知的内在要求,社会大众良知能够以社会评价或社会舆论的方式迫使个体履行义务。因此,个体良知可以产生义务、社会大众良知也能让个体负有义务,但从根本上说,义务源于个体的良知。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东北话剧是中国话剧必不可少的一翼,在独具特色的东北文化的滋养中,显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域的审美内质——情境的喜剧性,主要体现在喜剧性事件的构织,喜剧性人物及人物关系的构筑,喜剧性时空环境的营造,而这种内质也正是东北人喜剧性的生命感觉和达观的审美心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   

19.
1.音乐艺术的隐含性。 音乐艺术的表现功能与其它艺术的表现功能截然不同。造型艺术的原料用的是看得见的颜色和摸得着的实物,而成品是一个存在形象的实体。而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是由不含确切意象的音响构成,它显示出事物的某种倾向和瞬间的基本状态,能被人们的听觉所感知,产生听觉形象,以听觉由通感的作用产生综合的(包括视觉)艺术形象,并唤起人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音乐既然是一种表现艺术,那么音乐反映现实的曲折性,必然决定了它自身内容方面的隐含性。黑格尔认为:“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按照它最深刻的主体性和观念性的灵魂进行自我运动的性质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一、英美法上的按揭按揭是借鉴英美法的制度,从其来源来看主要是由英语mortgage一词翻译而来的,大陆法律界一般译为“抵押”,香港法律界一般译为“按揭”。在英美法上按揭源于英国复杂的土地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英美法按揭是指以土地或动产为了担保给定债务的履行或其他义务的解除而进行的转移和让渡,其基本意思是:此种担保可以此类债务或其他义务的清偿或履行而解除,即使存在其他相反的约定。也就是说,按揭本意是指财产中的某种利益为担保一定款项的支付或者某种其它债务的履行而进行的让与或其他处分。英美法按揭的核心是通过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