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后续发展阶段,如何充分发挥水资源对受水区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针是针对现实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状况等新型水问题的科学治水思想,是新时代水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就生成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治水观和中国传统治水文化是它坚实的理论基础;历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的严酷考验;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凝练更增强其针对性和指导性。在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高质量发展中,“十六字”治水方针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配置、治理和运营能力,充分发挥水资源对受水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
都江堰是"以水治水"的成功范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人讲求"天人合一",主张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思想体现在治水方面,就是努力探索"以水治水"的方法和途径,力求达到变水害为水利的目的.从传说中的大禹到以后的历代治水专家都为此作出过努力,而都江堰则是"以水治水"最成功的范例.都江堰利用水的习性和自身能量,成功实现了排洪、灌溉、除沙三大目标,并且实现了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应该建立"都江堰学"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宝贵思想对于今天的水事活动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水是万物之源和国家兴盛基础、治理水要统筹兼顾,这是传统水文化关于水的基本认识。择水而居、亲水娱水、吟水歌水、以水为师,反映了传统水文化对人水和谐的价值追求。在治水过程中,古人形成了众志成城、人定胜天的抗争精神,追求道法自然、务实创新,取得了治水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4.
试论治水新思路与中国水文化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治水思路有其丰富、深厚的水文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治水新思路的灵魂是水文化中的观念创新;关键是用水文化的功能培育人;根本要求体现了水文化的整体观;奋斗目标体现了水文化的联系观。  相似文献   

5.
受中国传统厌胜思想的影响,古人在治水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镇水习俗。用于镇水的物什多种多样,其中以镇水神兽最为普遍,尤其是镇水铁牛。依靠所谓的神物当然不会达到伏波安澜的治水目标,但古人治理水患的理想和与水患作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尊敬和弘扬。研究中国传统镇水习俗,对于倡导树立水患意识,开发水文化旅游资源,研究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都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城市型水灾害给城市带来了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制约着城市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基于善治理论,政府和公民合作才能实现良好的治理,公民参与城市型水灾害的防治是弥补政府有限性和纠正公民自身失范行为的必然选择。应加强公民参与,打造主动化、制度化、组织化、多样化的公民参与方式,探寻城市型水灾害防治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7.
张崇旺 《东方论坛》2023,(6):37-49+157
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的治水信仰产生于频繁的治黄、治运、治淮实践活动,有缅怀型、敬畏型、厌胜型三种类型。缅怀型治水信仰的崇祀对象是现实存在的生前治水有功之人,是传统社会崇贤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敬畏型治水信仰最显著的特征是祭祀对象的神格化。与缅怀型、敬畏型两种治水信仰不同的是,厌胜型治水信仰并没有特定的祭祀对象,而是通过设置镇水器物以镇水患。明清时期淮河流域治水信仰的多样化、类型化和系统化发展,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种宗教现象,它反映的是淮河流域各地官府和民间社会持续进行治水活动的一个变动过程,是人文减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简论改革家王安石的治水思想丰宗立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常常是和治水有着密切联系。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改革家都深谙在“以农为本”的国度里水和兴国安邦的关系,因而十分重视治水。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堪称是治水的光辉范例。治水思想起点高,视治水...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治水之路的思考--重提南水北调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灾的频率之大,危害之烈已构成中国的心腹之患.为了落实江泽民同志要把水的问题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来抓的指示,对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思考.论述了古往今来"治国即治水,治水即治国”的道理.在总结我国治水成就的同时,也指出我国严重的水旱灾害加剧的态势.指出水灾的形成既有复杂的气象因素,也有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人为因素.剖析了历年来我国治水之路所存在的问题一是重河流治理,轻生态治理;二是重防汛抗洪,轻水资源综合利用.认为解决长江水患和黄河断流的根本措施,在于尽快决策和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治水的根本目的应当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0.
熊希龄致力于治水达三十余年,对东北、江苏、湖南、顺直等地水患治理都有深入的研究,从事治水规划时间之长,提出治水方案之多,为近代罕见。他总结中国古代治水经验,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和方法,形成了完整的治水理论和思想,并具有可行性。他躬亲实践,领导顺直五河水患治理达十余年,其治标工程、治本工程颇有劳绩。但由于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国运不昌,熊希龄的治水宏愿与才华未能充分施展。  相似文献   

11.
结合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状况,论述了水资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增强公民水资源意识、节水意识、水灾害意识、水环境意识、依法用水和依法管水意识以及加强水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安徽地质灾害具有灾种多、活动频繁、群发性强的特征,主要灾害种类有水土流失、江湖崩岸、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泥石流及土地盐渍化等.文章通过对安徽省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危害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防治安徽省地质灾害的对策,以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在风险社会中,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具有各种复杂的关联性,同时,自然灾害往往破坏了人类社会正常运行所依赖的基础和条件,而传统的法律体系不足以应对,需要确立风险损害分配和权益调整的新原则和制度。对此,本文运用既有的法理和制度,结合风险应对所需要的目标和策略,以推导构建出风险社会中应对自然灾害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就自然灾害下的房地产权益而言,土地用益物权并不随着房屋的毁损而当然消灭,应根据灾后的土地用益功能的具体情况而作出相应的处理。同时,根据自然灾害的不同情形,国家和民间社会等相关方需要在灾害预防、保险机制和恢复重建等方面承担在风险社会中的应有责任,以恢复风险社会正常运行所依赖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4.
明代,庐州府自然灾害频发,主要以水、旱灾害为主,并附带有蝗、风、冰雹等灾害。这些灾害给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对当时的灾情将做详细分析,并从自然、人为原因两方面探究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史为鉴,希望能为今后预防和救治自然灾害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重大灾害事件频繁发生,在人们尽情享受现代生活的便捷和舒适之时,却面临历史上人类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危机!目前,城市绿地存在着滥用水资源、草坪过大、景观灯过多等问题。针对这一状况,作者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政策调控、全民参与、因地制宜、生物多样性、立体绿化、利用雨水、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旱涝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对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山丘地区建设“绿色水库”与平原地区建设“黄色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只有增加森林植被覆盖,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减轻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7.
宋代的灾害预防思想内容丰富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重视治水的思想,视之为“事关兴运”的大事,试通过兴修水利防范水旱之灾;二是重视灭蝗的思想,综合运用激励和惩治手段,注意从源头上治理及利用动物界食物链防治虫灾;三是完善仓储制度的思想,重点解决常平仓的功能行使及管理和运作中的规范问题。宋代注重源头治理、制度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思想,至今仍具有较大的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还到处盛行着狭隘的人种文明的文化生活形式,它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灾难、人道主义灾难和人类生存危机。要克服这些灾难和危机,必须从根本上消解以人为中心或以人种为尺度的人种文明的生活形式,确立一种物种平等存在主义基础上的以物种为尺度的物种文明的生活形式。物种文明是人类未来文化生活形式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9.
人权主流化的基本趋势以及国家契约观的哲学基础表明,必须用人权视角审视自然灾害立法。近年来,无论是立法目的、还是权利保障的范围、关注的中心以及立法的技术等方面,中国的自然灾害立法都体现了人权理念的深刻影响。尽管如此,在人权保障的模式、范围以及权利救济等方面,中国自然灾害立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权,我们应该在自然灾害立法中建立“权利-义务-责任型”人权保障模式,拓宽权利范围,完善程序保障和畅通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20.
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以水、旱灾害为主;水、旱灾害连年发生,甚或交替发生;灾害发生总频率高,除水旱灾害外,其他灾害发生频率低;灾害类型在地域上有差异,水灾集中在下河地区。地形、气候、黄河南迁、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对百姓生命财产造成损害,引发饥馑和物价上涨。蠲免、赈济、抚恤是清政府对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主要救灾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