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路晓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5):93-95
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生死观也显示出不同的内蕴。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颇具代表性,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死观;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是自然之道生死观。而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的,故而不同的路向便折射出中西方生死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论中西方“食礼”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向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6):94-102
"食礼"是礼仪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中西"食礼"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与丰富的内容,但中西方食礼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并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性征,探究中西食礼背后的文化原因与思想因素,对于全球化时代下的人们更清晰地认知中西文化的根性,从保护人类文明的角度守护精神家园有着十分重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祁学军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3(4):64-65
通过对中、西方建筑文化体系下形成的原始空间认识、建筑空间的组织方式、单体建筑形象、建筑与广场空间关系等特点的分析,探讨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性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吴彤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3):1-4
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人纷纷到东方活动 ,因而中日两国均与西方文化发生大量接触 ,出现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中国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建筑艺术、自然科学等 ,日本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绘画艺术、自然及社会科学、武器制造技术和生活习惯等。由于日本和中国政府先后实行闭关政策 ,这一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在日本和中国先后中断。本文对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作了全面考察 ,并分析了两国在吸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5.
马冬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0-2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当下成为社会和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我国延续了多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方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基本功扎实的英语人才.但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中国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大学生可以更加轻易地接受更多来自西方的信息,学生视野开阔了,他们的心理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实现新的突破.本文从语言教学与文化认同的角度入手,结合我国当前面对的国际形势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特点,论证了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批判性地导入西方文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周珊珊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44-47
从几次工业革命演变的过程来看,西方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起着主要的引领作用。近代技术进步已经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而技术创新在引领技术进步方面起着最核心的作用。普遍认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会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造成影响,其影响的表现方式如何是个值得探讨的理论话题。 相似文献
7.
张峰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30-33
对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特点的研究;最后指出了西方网络文化研究中的不足,特别是西方学者缺乏对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刘翠萍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2):27-30
“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方文化在调整自身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开始走向世界;亚、非、拉美各国先后在各自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从此开始了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历史。时至今日,亚、非、拉美大部分国家仍然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他们还需引进西方的设备、资金和技术。改革开放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历史证明,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成长与发展的生命线,反对霸权主义是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self-esteem从西方心理学界引进而来,中国心理学界一直将之翻译成"自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但中国文化中的"自尊"与self-esteem在多个维度上存在着不同。Self-esteem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评价或者情感,具体表现为自我胜任感、自我价值感或者这二者的结合。中国文化中的"自尊"包括个体自尊、民族自尊和文化自尊。"个体自尊"指的是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民族自尊"指的是捍卫自己民族的尊严,抵御外侮;"文化自尊"指的是尊重和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不可以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要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本土文化中的"自尊"在涉及的内容、情境、应对方式等方面都和self-esteem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0.
张瑞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29-33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强盛,部分西方知识分子认为西方世界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工具理性等方面大大优于东方民族的古老文明,于是逐渐滋生出西方中心主义文化观,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产生这样的误区:鄙视中国文化的价值、制造中国文化停滞的形象、贬低儒家伦理的作用。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区,一方面是对文化发展民族性与时代性、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统一规律的违背,另一方面是为西方殖民霸权的“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王韻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58
音乐是对人类情感的直接模拟和升华,是相对而言最抽象的艺术形式,也是人文素养中艺术修养的要素之一。研究中西方音乐教育发展历程,分析中西方不同音乐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清晰认识音乐教育重要性,有利于音乐教育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媛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44-147
神话是人类最初的文学。世界各民族神话的起源都有着相类似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遵循着由零散到系统、由野蛮到文明的基本方向,但其发展却有着时序上的不平衡、形态上的不平衡以及速度上的不平衡,因而构成千姿百态的神话表象世界。中西方神话因各自特征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中西方文化来源的不同,在民族属性与文化内涵方面具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体育文化依存的社会背景和哲学思想、表现形式、核心理念存在差异,但是中西方体育文化具有追求和平、公正和以人为本的文化共性;因此,通过开放交流促进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补发展,西方体育文化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体育文化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中国体育文化传统的重义轻利、重德尚道、修身养性和真善美道德思想能调整西方体育文化价值目标,丰富西方体育文化内涵,提升西方体育文化内涵品质。 相似文献
14.
西方心理学中多元文化论运动的意义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叶浩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5):11-15
心理学中的多元文化论运动强调文化的多样性,认为传统的西方心理学仅仅建立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它反对心理学中的"通用主义",认为在一种文化条件下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不能不加选择地应用到另一种文化中,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同多元文化的现实结合起来.多元文化论运动被称为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之后心理学的"第四力量".这一运动目前也面临着许多严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西方的中国形象看西方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永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1):115-120
本文追索了西方人看中国的心路历程,即从“幸福宁静的希波尔波利安人”到美丽的“金羊毛树”和东方乐园,到世界上“最富裕文明的地区”,再到“泥足巨人”,最后到“黄祸”与“赤祸”,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打造经历了从神化到理想化再到丑化与妖魔化的历程,而不管西方人打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其实都显示出或向往、或崇拜、或恐惧、或仇视的文化心理。在这种文化心理的驱使下,中国人忽左忽右、忽明忽暗的镜像还会持续下去,“接触中国”、“遏制中国”的呼声还会持久交替。 相似文献
16.
西方政治文化具有西方文化的特征 ,但也具有自身的特性如 :理性主义传统、公民文化传统、自由至上传统、法律至上传统等。 相似文献
17.
郭丽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中西方文化自步入文明之初就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文化保存了较多的血缘因素,而西方文化中血缘纽带的解体比较充分。受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缺乏对个体与整体对立的认识,重整体轻个体;而西方传统文化中很早就将个体与整体区别认识,重个体轻整体 相似文献
18.
陈鹤鸣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41-45
中国传统文化重宗法人伦 ,西方文化重个体自由 ,这是中西文化根本差异所在。在向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过渡与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必须革新重宗法人伦而轻个体自由的传统文化 ,而重个体自由的西方文化及其西方文学为这种革新正可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运动的历史证明了这种借鉴的必要性与巨大意义。 2 1世纪的中国仍要反封建 ,仍要继续文化革新 ,仍可从西方文学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华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传统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宏观纵向角度比较了中华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在历史渊源、立法、思想、法律、精神、社会实践基础等方面的传统差异。指出我国当代法律文化应当反映几千年中华法律文明的精神成就,对中华法律文明抱有自信,走出中国法律文化发展的独特道路。 相似文献
20.
论吴文藻先生引进西方文化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庆富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吴文藻先生最早把西方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全面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并发扬光大。他首次引用了泰勒的文化定义 ,并紧紧抓住文化这个核心 ,着力介绍与阐释功能学派的理论。他从文化的整体性理论出发 ,倡导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模式 ,重视社区 ,重视实地调查。他关注中国国情 ,关注“现代”。在倡导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化方面也是一位杰出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