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包含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或历史话语两层不同的含义.海登·怀特用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文本层面的历史.他指出历史学家使用情节设置、形式论证和意识形态蕴涵三种解释策略以及四种转义性语言进行历史修撰,历史文本因此不再是客观地再现或叙述历史事件,而具有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叙事性、诗歌性和意识形态维度.因之,历史话语带有了一切语言构造物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2.
历史包含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或历史话语两层不同的含义。海登·怀特用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文本层面的历史。他指出历史学家使用情节设置、形式论证和意识形态蕴涵三种解释策略以及四种转义性语言进行历史修撰,历史文本因此不再是客观地再现或叙述历史事件,而具有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叙事性、诗歌性和意识形态维度。因之,历史话语带有了一切语言构造物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3.
小说中的性际关系,是指小说作者在文本中通过对男女两性之间关系的描写而透露出的相关叙事姿态与价值趋向,它在相当程度上标示着作家对人性洞察的深度与广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小说中的性际关系是由小说中的爱情婚姻叙事来展示的.然而,在"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爱情叙事所呈现的性际关系是错位而虚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历史真实与生活真实,不能深刻诠释特定环境下两性关系的本质.之所以如此,除了爱情婚姻叙事被过多地赋予了阶级与革命的意识形态色彩之外,还由于传统小说中的男权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真实不必拘泥于真实的历史,但又必须表现历史的真实,这一悖论构成了小说的真实观,成了小说创作中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在中西小说发展过程中,对于小说真实观的理解有不同的经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直接影响到中西小说在叙事内容与叙事形态上的差异。本文试图从真实观这一点出发,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中西小说作一比较。一、文艺理论家和历史学家对小说真实性的见解广义地说,小说与历史均是叙事的文章,而对叙事之作的衡量,真实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将小说与历史作区别,关键又在于对真实性作出不同解释。从中西小说理论发展情况看,在对小说真实性这一点的理解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见解。陈独秀在《红楼梦新叙》一文中说:“中土小说出于稗官,意在善述故事;西洋小说起于神  相似文献   

5.
民间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女性主义的崛起及其对男权社会的冲击,使得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创作的民间隐形结构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女性将自己最关心、最熟知的日常经验和个人的成长经验写进历史,表现女性真实的历史境遇,这必然与国家、民族等宏大叙事不同,是具有民间色彩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现代革命的叙事逻辑--20世纪革命文学思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烨  陆文喜 《江汉论坛》2002,1(2):87-91
本文将现代革命的叙事逻辑置放在具体历史情境内,揭示它的叙事逻辑特征及意识形态功能.20世纪20年代,蒋光慈的革命小说开创了现代革命的叙事逻辑,但因初期革命文学理论的幼稚,导致否定其叙事的浪漫谛克的倾向.《水》的新写实主义被认为是革命文学克服浪漫谛克叙事的实现,更是国民党日趋严紧的文化控制与政治压迫的结果,并不意味着现代革命意识形态焦虑从历史中的退场.40年代解放区意识形态焦虑由阉割焦虑开始转向权威焦虑,《白毛女》的叙事逻辑即人民的苦大冤深与共产党的救苦救难,是现代革命叙事逻辑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7.
张兵娟 《中州学刊》2005,(2):190-195
电视剧作为"一种社会象征行为"以其特有的形象的、生动的影像语言,"真实""自然"的情节叙事,为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世俗神话".然而,这种"现代神话"不过是一个"表象的叙述"和"浪漫的谎言",它不但扭曲了女性的真相,也遮蔽了某种社会、历史的真实,因此,站在现代人文主义价值立场,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揭示其虚幻性、欺骗性及叙事背后权力操纵和意识形态话语的本相,是当代大众文化批评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8.
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铺展了一种思辨三段式的唯心史观叙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他用思辨观念史偷换现实历史的意识形态做了揭秘。施蒂纳的唯心史观叙事蕴含着对利己主义价值观的追求,他在此叙事下提出了通向“唯一者”的利己主义三境界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将这种理论定性为利己主义者的现象学,并揭秘其实质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现代市民社会本质的幻想。揭秘利己主义的唯心史观叙事,对理解施蒂纳在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中的真实作用不无裨益,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抵御利己主义思潮和功利论话术侵袭、正确认识新时代条件下的现实利益格局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6,(6)
"意识形态叙事"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受到叙事与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历史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叙事"理论承载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此基础上,阿尔都塞建构了"意识形态批评"理论,改变了原有批评范式,使叙事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明确被提出来。詹姆逊在阿尔都塞的研究思路上,系统地解答了二者关系问题,标志着"意识形态叙事"理论的建立。在理论的建立过程中,西方文论学起到了重要作用。"意识形态叙事"概念具有政治本质性,我国学术界对其概念的使用区间需要做进一步规定和限制。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50年中,出现了众多关于叙事在历史知识中的价值的讨论.而在其中,“叙事”则表现为一个给定的、并且仅与认识论相关的概念.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 “叙事”的概念随文化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独立专著这一特定的与讲故事相关的媒介中被暗中模仿.关于“历史的自然形式就是一个历史学家作为个体写作的一本书”这样的信念内在于20世纪中绝大多数关于“叙事”的讨论,这意味着语言的首要性、著者的自主性、作品的独立性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新的传媒生态中,独立专著的“自然性”不应继续被当作是既定的.数字化和因特网为制造和传播历史知识提供了新技术,而在这一过程中,职业历史学家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在其实用意义之外,数字媒体在“其社会产物由不同平台上的多种媒介所产生”这一方面,为考察历史叙事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并且改变了我们关于过去与未来的实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李宗刚 《河北学刊》2005,25(6):80-83
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  相似文献   

12.
在萨特后期的创作中,叙事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象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处境小说"和"处境剧"的出现,是这种叙事模式的文体显现;其次,在萨特的小说<自由之路>中,意识形态叙事采用了复调叙事的多重视角;再次,意识形态叙事在塑造人物、结构模式和情感立场上,都有不同的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日常生活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文桃 《江汉论坛》2007,(11):135-138
日常生活叙事是对个体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性表达的一种叙事形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叙事,其艺术具有与权力合谋或反抗权力的意识形态特征;其产生是文化话语权从官方和集体向民间和个体转移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意义和价值,打开了新的叙事空间,日常生活叙事内部包含的结构性冲突使其叙事力量显得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4.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在瓦莱里、海德格尔、萨特、列维-斯特劳斯等质疑历史客观性和真实性及强调历史文本虚构成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本质上将历史文本看作"文学虚构"的"纯粹语言制品".本文通过对怀特历史叙事多层面话语系统和阐释模式的分析,重新透视历史叙事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试图为史学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以叙事为主导的文学样式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胡克俭 《齐鲁学刊》2008,(1):149-152
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的爱情叙事通过革命的想象性话语完成了新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体情感叙事的规训与重构,其在完成新的意识形态塑造之后,也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政治寓言。重新解读十七年小说的爱情叙事,我们会发现无产阶级政治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绝对理论对十七年文学影响的历史深度。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叙事理论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解构主义思潮的直接影响,叙事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入后现代叙事理论阶段.这一转交的标志是叙事理论的多样化(叙事无处不在)、解构化(叙事结构的数量和性质是可变化的)和政治化(叙事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从此,叙事批评坚持标准化(批评有理论可依)和多样化(理论绝非一家之言)并重的原则.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关注,承认叙事结构和叙事意义建构和解构的一切参与者,或者将自己的身分属性深嵌其中,或者从中识别到自己的身分属性.叙事行为就是制造身分的行为.理论和叙事的互相渗透被理解为叙事的博大和理论的虚无.后现代叙事理论是叙事学发展的历史积淀,标志着叙事学的成熟和繁荣.  相似文献   

17.
反叙事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策略,对历史的真实性以及官方史学的因果阐释关系提出质疑,颠覆与破坏某段历史范畴之内的传统叙事模式.以托马斯·伯杰、E·L·多克特罗和唐·德里罗等为代表的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对这种叙述策略青睐有加,他们在小说中将真实历史与虚构事件相融合,赋予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以言说的权利,重塑了边缘人物的刻板形象,激活了已被遗忘的历史事件,展现美国真实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历史题材寄予的反叙事的政治寓意.  相似文献   

18.
当代史研究的开展刻不容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写发生在身边的历史是历史学家群体不能逃避的职责.意识形态、材料、洞察力和判断力、利害关系、现代性偏见等种种因素制约着当代史的书写,但当代人写当代史具有后人所不完全具备的若干优势.此外,在"西方话语"的包围中重建本土史学、重现属于中国自身的历史,"从西方话语中拯救中国历史"也是当代史学研究亟需进行的一项功课.  相似文献   

19.
陈茂华 《学术研究》2008,(4):120-124
20世纪的历史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叙事史学,而转变为问题史学,强调的是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的解读和分析.它以受众对历史文本进行多维互动的阅读为基础,以能够激发受众理解当下的生活为主要目的.就历史研究主体而言,"理解"实质上是他或她对现实生活的某种关怀方式,研究行为则是主体参与社会实践的具体方式.美国二战后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对反智主义的探源、梳理和分析,就是建立在对50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深度思考基础之上的,并较好地处理了现实关怀与史学学术性根本原则一真实性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当前,对史景迁的历史叙事写作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客观性、文学性的辨析上,对这种写作模式在史学史上的意义研究较少。在厘清史景迁叙事历史写作与后现代主义和与历史小说异同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这种叙事历史写作的里程碑意义:从以社会科学导向的、以"确定事实"、解释事实为最终目的的历史研究,转向了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历史研究,并将治学重心转向以文学化的技艺"描述"历史,传达历史学家的学术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