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进城务工青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城务工青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及对策魏月霞人口流动给我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是城市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劳动力资源和城市经济文明的重要力量。但是,人口流动也给社会尤其是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问题。而农民进城务工是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其中又以35岁以下的青年...  相似文献   

2.
王欢 《社区》2005,(3):16-16
共青团中央、民政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在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工作中推广“爱心超市”项目,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内困难家庭及其子女、进城务工青年及其子女等弱势青少年群体的扶助力度,丰富城市青年中心的工作内容和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3.
李蓓  孙卫华 《金陵瞭望》2011,(29):91-92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同志指出:团组织要“想方设法联系融入务工青年.尽力而为地帮助务工青年.让务工青年感受到团组织的存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为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青年团建工作.秦淮团区委以外来务工青年为对象开展了专项调研.共发放调研问卷3000份.  相似文献   

4.
外来务工青年从农村来到城市,面临着城市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及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的矛盾,其身份、工作与收入、生活环境、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研究外来务工青年融入城市社会的路径问题,并重点探讨融入城市社会的计划,包括融入城市社区的信心建立、物质支持、服务支持等,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促成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民工工作、生活环境较差,自身发展又面临诸多困难,在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探讨了他们矛盾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自我调适的视角,提出了农民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改善生活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合法权益的保障问题,在对中山市外来务工青年权益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权益现状,并就目前如何保障城市外来务工者合法权益进行了对策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依靠社会网络进城务工,但以家政服务员为代表的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在社会网络构建方面相对处于不利地位。虽然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多渠道努力构建社会网络,但基础依然是乡土社会网络,在社会变迁中出现内生性关系网络和外延性关系网络交替并行的融合状态。她们的社会网络以初级群体为主,选择有限。因此,还需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方面优化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社会网络构建。  相似文献   

8.
社区新闻     
《社区》2005,(3)
共青团中央、民政部要求各地联合推广“爱心超市”共青团中央、民政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在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工作中推广“爱心超市”项目,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内困难家庭及其子女、进城务工青年及其子女等弱势青少年群体的扶助力度,丰富城市青年中心的工作内容和服务项目。通知要求,各地要积极宣传、发动、组织“爱心超市”货源。通过宣传开设“爱心超市”的宗旨和公益性原则,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城市青年中心会员团体和加盟单位,向“爱心超市”捐赠各类生活物资,充实货源。通知强调,“爱心超市”主要要针对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山东省进城务工女性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经济融合、社会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这四个维度,分析了进城务工女性社会融入的现状。结果表明:进城务工女性的主观社会融入意愿较强,但受到社会制度以及个人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和影响。针对进城务工女性社会融入面临的特殊问题,本文提出了建构务工女性友善的制度与政策环境的建议,以促进进城务工女性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进城经商和创业间的关系的解读认为,在形式层面,进城经商符合日常生活中社会民众对创业的认知,如经济组织的实际指向、拥有经济组织的所有权、产生经济效益等;在实质层面,进城经商对经济行动主体和社会发展产生结构性影响,如价值理念、社会经济再生产的生成等。在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劳动生产形式比较中可见,进城经商的创业属性和特征明显。转换进城经商为进城创业的表达,一方面要打破非正规经济视角,从创业视角审视进城经商现象,将其与政府的制度安排有效对接;另一方面,从本土相关社会学知识出发,明确创业概念,重构创业知识体系,有效促进本土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紧贴中国国情,紧贴中国农民的状况和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实际情况与中心任务。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坚持农民利益至上,坚持思想政治工作首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重视农民文化教育,坚持引导农民自我教育和坚持言传身教。其现实启示主要有:教育农民必须从具体情况出发,必须关心农民切身利益,必须尊重与善待农民,必须正确引导农民,必须经常教育干部。  相似文献   

12.
斯科特的农民道义经济学理论注重农民纯粹利益考虑之外的道德伦理涵义,使农民学研究更加注重社会运动的社会价值取向;但是斯科特绝对化地将国家或政府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定位为“勒索者”,以及对农民“后台”反抗方式的过分醉心,暴露出其西方中心论视角历史单线发展模式的结构性局限。从《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到《弱者的武器》,其研究范式在发生重心转移的同时,由于忽视了对历史动态进程的把握而呈现理论倒退。  相似文献   

13.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青年农民工更容易陷入失业困境,他们返乡后在工作、收入和生活方面遭遇大的困境.通过对典型地区调查数据分析,在全面描述青年农民工返乡前在城市生活和社会融入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他们返乡前后心理上社会融入状况的评价.发现他们融入农村生活成本更低,但却非常向往城市生活、工作并获得市民身份.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促进社会权利公平享有等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在城市建设中农民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替代,农民工需要通过再教育提升其基本素质和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文章阐述了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和影响其参与职业培训的因素,并就如何大力发展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路径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长久以来,农民工在维生与维权之间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由于他们公认的弱势地位,导致农民工往往为了维生而放弃维权。然而,哪怕是起码的维生也很难得以保障,这也成为制约社会进步、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当前在农民工权益维护上的几个缺失表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政府利益取向的偏离、政府介入的非程序性和非合理性。提出对政府未来在农民工权益维护方面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阶层认同、农民工幸福感各为学界所热议,但鲜见将二者联系起来的研究。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 的多元回归模型证实,在经济地位提升、配偶陪伴、身心健康、与亲友联系密切等因素共同支持下,青年农民工的阶层认同越 高,其幸福感越强。模型分别通过性别和地区分模型的稳健性检测,证实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男女之间有较大差异,东、中、西 部地区各有不同。青年农民工在获得物质满足后,亟须城市的接纳与尊重,地方政府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升他们的阶层认 同感。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都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即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三者的农民思想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性。三者在对农民运动的总体认识、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农民的指导思想三个层面存在共识,三者的差异性体现在研究方法、理论运用及革命道路选择这三个主要区别上。比较和分析三者在农民思想方面的认识,可以引发对农民问题的现实思考,为当前农民的政治现代化、社会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等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陕西省长安区486户农户问卷调查,运用probit回归模型对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口、家庭总资产、家庭总收入、借款用途等因素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针对影响农户借贷需求因素的状况以及其中的问题和成因,为促进陕西省城乡转型区域农业结构转换与产业升级,政府必须以完善农村借贷机制为主,联合金融机构做好农户生活性借贷和生产性借贷的区分和指导工作,建立新型信用指数制度,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切实规范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活动行为。  相似文献   

19.
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人际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传播是进城农民工建构社会关系网络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进城农民工移植、复制的初级社会关系网内的人际传播以非工具性为主,是农民工在生存阶段初步适应城市社会的基础;再构的次级社会关系网内的人际传播则以工具性为主,对于农民工在发展阶段高层次适应城市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网络的断裂,标志着进城农民工人际传播处于真空状态,是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的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区有贷款需求的1 091份农户有效问卷,分析利率对农户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的影响,研究显示:(1)利率影响农户参与意愿,实际利率负向影响、替代利率正向影响。(2)收入分组农户的利率敏感性不同,无论是实际利率还是替代利率,高收入组农户的利率敏感性都强于低收入组。(3)农户参与意愿还受到教育程度、经营面积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认知程度的正向影响。以上结论进一步表明,农户的借贷行为是具有理性的,利率对收入分组农户的影响程度不同,基于此,可通过变动贷款利率以及其他影响因素,有效提高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可行性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