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邵飘萍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对中国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作出了杰出贡献.全方位解读邵飘萍,不能仅局限于新闻宣传领域,还要关注他在建党前后对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与传播的贡献.邵飘萍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是他形成社会主义观的思想基础;邵飘萍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他形成社会主义观的实践基础.邵飘萍梳理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流派,结合十月革命后苏俄三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与中国国情,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主义观.邵飘萍早期社会主义观具有实践性、开拓性、深刻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邵飘萍是中国新闻事业在民初转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第一个集新闻记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于一身的“新闻全才”。他的新闻思想主要内容有:在新闻职能方面,认为报纸的首要任务是传播消息;在记者的任职资格方面,最早提出记者要以“品性为第一要素”;在新闻业务上,认为凡事必力求实际真相,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在记者责任上,特别强调记者要有“铁肩辣手”的斗争精神;在处理传者与受众的关系上,主张对待读者可以迎合但不能盲从,讲究高雅而不能低俗;在媒介经营管理方面,主张新闻机构既要注重社会效益,又要注重经济效益,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邵飘萍新闻思想形成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飘萍是"五四"时期著名报人,其新闻思想在当时报人中颇具代表性。邵飘萍新闻思想的形成,不仅与他所处的时代思潮动荡、媒介之力量萌生有关,也与邵氏的个人秉性、丰富的新闻实践经历、对西方新闻思想的接受有关。  相似文献   

4.
邵飘萍和徐宝璜都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及新闻学教育家,他们的新闻思想都具有相当的时代性和典型性。两者新闻思想的相同点主要包括:"新闻纸"应作为社会公共机关、强调新闻报道要对社会大众发挥教育指导功能、采访报道中高度重视新闻的真实性,以及重视报社的经营管理。而徐宝璜和邵飘萍新闻思想的相异之处,主要有:办报理想不尽相同;对记者的核心要求不同;对报道的方式方法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另外,徐宝璜更重视"创造正当的舆论"。  相似文献   

5.
何岸 《源流》2010,(23)
邵飘萍,1884年生于浙江东阳,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有新闻全才之誉。1905年,邵飘萍考入浙江省高等学堂,毕业后回家乡任教期间,成为《申报》特约通讯员。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中国新闻界全才"的民国时期名记者邵飘萍,凭其自办、与人合办或被聘担任特派记者的新闻媒体,出于"以新闻救国、以新闻替世、以新闻记者终其身"的敬业献身精神,兼因在日本学习法律、政治的学科背景,在法制新闻报道领域留下可资品鉴的法制新闻采访经验和大量渗透着法律精神的经典力作;他以真相为筋骨、以法律为灵魂,大胆质疑中国最高当权者内外政策的合法性,指斥外国列强损害中国主权/蹂躏中国人民的罪行,执著践行"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以法律审视新闻事业"等新闻思想;从其娴熟的新闻素养、深厚的法律功底和超然的政治灵气中可以进一步体悟新闻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危春勇 《老友》2013,(6):28-29
在江西日报传媒集团,朱晓峰是一位颇有人缘的知名人士。在人们眼里,他是一个肩担道义、术业精深而又和蔼慈祥的老报人。朱晓峰今年已72岁了。中等身材,戴着一副深度眼镜的他,脸上始终透着从容和淡定。他一开口说话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大学是自由的地方,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有人说,大学并不那么自由,因为有课业的负担,有就业的压力。如果让我说,除去排定的课程和必须参加的考试,大学更是一个能够让我们青年学生锻炼自己、绽放青春的地方。当然,这句话必须加一个前提一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析林白水的报业经历及其职业思考,特别是其晚年区分完全政论家与报馆记者的观点,揭示其表征中国新闻事业在20世纪20年代由政党报向独立报过渡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言论贾祸的萍水相逢事件和言论独立的新记《大公报》之成立两者间存在着深刻的历史和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10.
邵雍既是北宋理学先驱,也是一位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重要诗人。其邵康节体诗融理学趣味与风月情怀为一体,将道家超乎万物、委运任化的思想与儒家孔颜之乐、曾点气象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深契于自然的审美意识与诗意化的生活态度、作风,在主题取向上具有逍遥快乐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文人诗的旨趣。邵康节体诗虽为诗家别调,但并非与宋诗主流无涉,无论是吟咏情性的创作旨趣,还是日常化的题材取向,以及议论化、散文化、口语化的表现方式等,都与宋代主流诗风相应。一定意义上,邵康节体对于宋诗特质的形成有着先导意义,不仅在当时,更在以后都产生了积极甚至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舆论传播与五四学生运动——以五四时期《京报》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刊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反映舆论,而且能够引导、组织、制造舆论,形成强大的舆论风潮,进而影响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动。五四时期的青年学生群体既富热忱和变革理想,又具有新知,他们最先与舆论媒介结合,唤醒国民,成为民众运动的先导。《京报》创办者邵飘萍与学生群体的交往,造成"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舆论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舆论引燃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情绪,同时又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知觉、对人际环境的知觉和对角色的知觉理论。剖析了自我知觉错误倾向与危害,以及影响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知觉准确性的因素。探讨了记者人际关系的知觉偏见和对角色对象的知觉错误对观众的误导及不良影响,从而提醒新闻记者要运用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知觉的规律,正确判断各类人和事,开展正确的舆论引导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3.
作为"自乐"、"乐时"与"乐万物之自得"的诗歌,"邵康节体"诗歌以"自在"取胜。它在诗学途径上空诸依傍,在写作心态上随意闲适,不讲究格律的经验和语言表达艺术,是宋代诗歌主流之外的别调。但这并不意味着邵雍诗歌与时代诗歌风尚完全分离。在自在和自得的创作心态支持下,他将所谓的"宋型诗歌"带向了诗歌这种文体所能承受的变异之极限,到达了诗与散文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4.
蔡凛立(下简称蔡):《社会科学战线》一直是东北三省优秀社科期刊、核心期刊、双效期刊,后又被评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结合《社会科学战线》的发展历程,请您谈谈《社会科学战线》是怎样取得这些荣誉的?邵汉明(下简称邵):《社会科学战线》是一份  相似文献   

15.
甘建华先生是湖湘大地上一位享有盛名的作家型记者.他的中篇小说集<西部之西>曾获得过广泛地好评;随后,他的系列深度报道在省内外深受关注,尤其是他那大义凛然的游侠风骨与百折不屈的勇敢精神,被圈内誉为"铁血记者"与"衡阳大侠";他的新闻作品集<铁血之剑>与<天下好人>被部分高校新闻专业列为案例教材.他的新闻报道不仅视角独特、叙述清晰,而且直面人生、针砭时弊,表现出一种新闻记者的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美国公共新闻事业既是一场新闻改革,也是一场改良美国民主的社会运动.它是近年来较为集中地体现美国新闻思想和社会思潮变迁的"实验"行动,并引发了学术界对于传统新闻和民主理念的激烈争议.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文章试图把历史观照和现实分析结合起来,揭示并分析公共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人们对媒介的角色认知、新闻理念以及民主参与观念的分歧和冲突.  相似文献   

17.
记者心理素质是指记者在新闻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以及由这些心理品质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特征。对于这一概念的内涵应从基础层面、要素层面和整体综合层面进行全面把握。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整体综合层面上记者的新闻敏感心理、社会交往能力、适应与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心理素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出镜记者从传播本质上讲是介于信源和信宿之间的一个第三者,其本质功能是尽可能拉近信宿与信源的距离,最理想的状态是零距离。一位优秀的出镜记者既要能够准确把握电视传播规律,又要具备很高的新闻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9.
品牌代表着巨大的无形资产,记者品牌不仅是记者制胜的法宝,更是报社品牌和期刊品牌的基础。要形成记者品牌,要求记者必须是一个作风正派、人品端正的人;要具有人格魅力,有扎实的采访作风和严谨的报道态度;要有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的采访功底和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对各种诱惑,要保持高度警惕,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抵抗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范长江步入记者生涯前探求个人出路与国家出路的人生历程,和其间产生的问题关注点的考察可以发现,范长江步入记者生涯,并非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一开始就决定专意于此的职业选择行为,而是其探求个人出路与国家出路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包括"元问题"和系列子问题)共同推动的结果,是一种与"九一八"以来为挽救国运而投身救亡活动的其他青年所选择的救亡图存方式一样的行为。这种职业选择行为的特点就是,以挽救国运为"体",以职业选择为"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