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回族史是我国回族学研究一门重要的传统学科,同时也是我国历史学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多年来,广大回汉族学者对我国回族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仅生动地记录了我国回回民族的光荣历史,也大大地增进了人们对回族、回族历史及其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对促进我国各民族间的团结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回族史仍需继续开拓,为我国的回族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云南回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一书中所列 2 8篇文章 ,是我在 80年代中期直到现在 ,从研究回族历史文化、伊斯兰教方面数十篇文章中选出来的。绝大多数文章发表在全国和省级社科民族研究刊物 ,如《回族研究》、《宁夏社会科学》、《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及《云南民族工作》等刊物上。本人在云南民族学院长期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同时我又是回族 ,我热爱、熟悉本民族历史文化。随着国家改革开放 ,各民族经济大发展 ,出现了回族和各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热潮 ,我逐潮前进。从 80年代中期开始的十余年 ,我为回族史会准备材料 ,帮助…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7年9月下旬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的全国第十次回族史讨论会纪要精神,受全国回族史讨论会暨全国回族学会筹备领导小组委托,经云南省人民政府主管领导批准,由云南省民族学会回族委员会承办的中国民族学会回族学会成立大会暨全国第十一次回族史讨论会,于199...  相似文献   

4.
敏俊卿 《回族研究》2007,(1):134-138
马寿千先生(1929—2005),我国著名回族史研究专家,他一生潜心于回族史和伊斯兰文化研究,勤于收集资料,积累史识,撰述丰厚,提出了不少开创性的学术见解。他参与了由已故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回族历史人物志———《回族人物志》的编撰工作,并担任新型体例回族史《中国回回民族史》和《中国民族百科全书.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和保安族卷》的副主编,成为“建国后回族学研究领域领军式的人物”[1],他以其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回族学学科的发展。同时,马寿千先生还是中央民族大学回族史教学的奠基者,他在教…  相似文献   

5.
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是研究蒙古史、元代史、西夏史。请允许我对来自兄弟省区的代表表示热诚的欢迎,预祝会议的成功。讨论会在银川召开,不仅对推动宁夏的学术研究、开阔视野、加强史学界的联系、培养研究队伍有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是我们宁夏的史学工作者与全国各地从事民族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相互交流、学习的好机会。 回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回族人口居我国56个民族中的第4位、  相似文献   

6.
第六次全国回族史讨论会,于1990年10月8日至11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共91人,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云南、广西、浙江等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包括回族、汉族、黎族和蒙古族4种民族成份,有从事回族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国家机关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统战,民族工作部门  相似文献   

7.
马通先生是我国当代伊斯兰教史、回族史研究的著名学者之一,是我国苏菲派研究的开拓者和推进者,也是当代中国伊斯兰教、回族学学科建设的倡导者和奉献者.我国著名史学家、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专家白寿彝(1909-2000)先生曾评价他所著<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时说"有开拓性的贡献".这一评价是对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了60年的著名学者--马通先生从事伊斯兰教学术研究掷地有声的肯定.因此,有必要追述先生的人生历程和学术道路.  相似文献   

8.
试析回族对联的文化贡献与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广德 《回族研究》2004,(4):95-102
回族对联是反映回族清真寺职能、回族宗教思想、民族历史及人物、风俗习惯等为主要内容的回族文学形式。回族对联涉及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文学、回族哲学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 ,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回族对联的学术价值与文化贡献 ,有利于对回族对联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碑刻历来是我国民族研究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因此 ,收集碑文是我国民族研究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我国各地的回族一般都拥有大量的碑记、碑刻。这些碑记、碑刻在我国回族和伊斯兰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是回族和伊斯兰史研究最重要的史料。本文根据大量的调查 ,对广西回族石刻碑文作了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国务委员、前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在全国第八次回族史研讨会上关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宣传爱国主义和马列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弘扬民族文化,维护祖国统一的讲话精神,受全国回族史、回族古籍领导小组委托,经新疆广播电影电视厅批准,新疆音像出版社、新...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14.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建国后中央政府支持的边远地区经济项目的得与失出发,阐述了这些项目设计立项时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及效益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18.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20.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