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家铁凝》是至今唯一一部以铁凝为传主的传记作品,贺绍俊采用以"评"带"传"、"传"中显"评"的创作方式;相对其荣耀的社会身份,选择从作家身份入手,全面介绍抛却社会光环之后的平凡铁凝,并从学术角度重新确立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地位。"评"与"传"的恰当处理使这部作品既真实全面地记录了铁凝的创作,又具备较高学术含量,这是一部典型的评论性传记作品。  相似文献   

2.
东南 《今日南国》2007,(9):54-55
2006年11月12日.铁凝当选中国作协主席,成为继茅盾、巴金之后第三位统领中国文坛的“掌门人”。中国作家协会既是一个由7000余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又是一个国家正部级单位。在其58年历史中,仅有过茅盾和巴金两位主席。与前两任相比,茅盾是在53岁时走马上任.巴金则是以80岁高龄担任该职务,而本届作协主席的年龄首次降到50岁以下,同时铁凝还是担任该职务的首位女作家。  相似文献   

3.
小师 《21世纪》2008,(1):28-29
他从政经历非常丰富,是一位移民后裔,曾在别人婚礼上爱上新娘,他自称对中国有特殊感情,最近的中国之行又让他得到了更多关注法国充满了人所共知的浪漫色彩,入乡随俗,落户在法国的移民后裔也一样继承了法国的浪漫风格。所以,萨科齐当选法国总统后,雷厉风行的施政风格,传奇色彩的感情经历,都使他成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周玉明 《可乐》2008,(12):53-53
铁凝的父亲与写过《小兵张嘎》的徐光耀是好朋友。那时,大作家都在挨批判,徐光耀同样难以幸免。当时,上面要写一篇歌颂先进的报告文学,需要写作高手,想到了徐光耀,就把他从农村召回来。父亲挑了铁凝的《会飞的镰刀》,还有另一篇作文,带着铁凝去见徐光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文化状况是相当复杂的,它既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使中国当代文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就90年代后中国文化的生态图谱来看,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多元价值观的并存,最有意义的文化事件就是"人文精神"大讨论,最有影响的文化观念就是后现代主义的浮出。这些或隶属于当代文学的文化言说,或促生了当代文学的文化语境,都是研讨当代文学存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被遮蔽的"文革"叙事--从《玫瑰门》评论小史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玫瑰门>是铁凝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部以"文革"为背景的重要作品,但从<玫瑰门>的评论小史可以看到,80年代后半期以来,评论界对"文革"主题的忽略与遮蔽是普遍的.其中对抽象人性的偏爱,导致评论界对铁凝等一些小说家揭开"文革"政治对人性阴暗面的催生和放大,与人性固有之丑陋的合谋真相这一努力,大多视而不见.这一情形与8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当代文学观密不可分,也与"瞻前"而非"顾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无疑已成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文本。自它诞生之日起,各种评论便纷至沓来。批评家从各种角度对其加以阐释,从而丰富了此文本的内涵。本文力图从"人性欲望"出发,通过对小说中女性身体欲望和生命欲望的分析,探视其隐秘的内心世界,呈现她们欲望奔突中的挣扎与痛苦、坚韧与决绝,并对她们的悲剧人生进行探源。  相似文献   

8.
"经典化"问题是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经典化问题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话题,是能够解释中国诸多文学现象的核心命题之一。经典应该是能够启迪人类心灵,关注时代精神,能够治愈时代精神痼疾的精神营养。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在历时上大致经历了"意识形态化、精英主义、大众化"三个阶段,然而,随着大众文化的强势,在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下,经典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以及重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现实主义与人文精神都对“人”关注这一层面上,从“史”的角度具体而系统地透视了中国当代文学各个时期的现实主义人文精神的状况及其由残缺渐趋丰满的动态发展脉络,并藉此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之精神。  相似文献   

10.
“汉语新文学”与当代文学研究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有两个重大问题始终难以妥善解决.一是现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未能有效纳入中国的台湾、香港和澳门文学,二是现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基本上没有有效涵盖汉语言文学以外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近年来提出的"汉语新文学"概念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也为解决上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两大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资源.  相似文献   

11.
"失语症"是我国当代文学理论所面临的困境,要想走出这一困境,唯一的途径便是实现中国文论的现代转换。本文站在转换支持者的立场,对这一话题的批判者进行反驳,试图从分析"失语症"原因入手,寻找解决困境的途径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应当包括中国版图内全部地区的当代文学,但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中国境内(境指关境)的当代文学。从世界华文文学的视野来观照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样态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提供对当代文学的新认识:置身“冷战”环境,但“中国当代文学”对“冷战”的参与,具有一种“非典型形态”;“中国当代文学”向现实主义挺进并不断深入,与整个世界文学潮流形成了一种“逆行”发展的势头;在经历了“拨乱反正”的过渡期后,一是向西方深度学习追求先锋,二是自觉回视传统有意寻根,“中国当代文学”放弃了“新”“新文学”的尝试,以一种既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和本土立场,又兼具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文学并致力于并入世界文学,从而造就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3.
"文革"视阈下的成长叙事是经由诸多当代女作家不断开掘的文学主题。在王安忆、铁凝、严歌苓、虹影等女作家的创作中,成长叙事呈现出不同层面的形态,无论是女作家对成长的追寻与反思、对苦难成长的追溯,还是对成长中人性扭曲的揭示,都融入了她们"创伤性"的个人成长记忆,共同构成了成长叙事在精神层面的深刻内涵。正是由于当代女作家们在这三个方面的努力,"文革"背景下的成长叙事才为当代文学增添了璀璨的色调。  相似文献   

14.
所谓"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这一概念的生成是多种历史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8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的合法性不断遭受着挑战,"当代文学"的名称、归属、"当代文学史"的书写等问题都成为了学者们质疑讨论的对象。有学者指出"当代文学"应仅用来指近十年的文学,之前的文学内容划入"现代文学"范畴;有的则认为"当代文学"应当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概念,指当下、当前的文学;还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用"现代中国文学史"来取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16,(6):49-53
越南和中国是山水相连、文化相近的两个国家。在历史、语言、文学创作、经济等诸多领域都有人做过比较研究,但是在文学理论方面,特别是在当代文学理论方面,把两国的情况连在一起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区域。中越两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相当丰富,但总体而言,都经过三次转向:文本内在研究转向、文化研究转向和多元化转向。虽然两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进程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其转向的时点、转向的速度和水平存在不少差异。中越两国当代文学理论都因受到国外文论的影响而转变,都在相同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环境里生长所以有类似的转向,将越南当代文学理论跟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作比较研究除了能够发现两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共同规律,而且还能看清每个国家当代文学理论的长处和短处。就越南文学研究者而言,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情况能给越南当代文学理论建构工作提供不少珍贵启发,越南文学研究者能借鉴中国文学研究者的经验教训来建构自己的文学理论。虽然目前大部分越南文学研究者能直接接近西方当代文论,但研究一个跟自己国家有诸多相同之处的国家的文学理论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一套规模宏大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开始陆续问世了。这是我国当代文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据丛书编委会的计划,这套丛书将包括“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一百多位作家的研究专集和合集”(内含纵跨现当代的作家研究专集),“按文体编辑的作品研究合集”,当代文学论争资料集,当代文学大事记,当代文学作品总目和当代文学评论总目索引。预计总字数将达数千万言。这样一套完整系统的文学研究资料,在我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还不曾有过。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是一本目光锐利、新意迭出的中国当代文学类别史。其学术价值是不容低估的。首先,此书的出版,标志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跨入了“分体研究”的新阶段。中国当代文学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萌生的新...  相似文献   

18.
铁凝的一些重要作品主体在场感分外强烈,其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铁凝常常以自己实际的家庭构成模式和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小说中人物生活的依托,并把个人生活经历、生活体验融入作品;二是铁凝在写作中常常贯注强烈的主体情感,张扬明确的批判精神。"有我之境"是铁凝主体意志的实现方式,也是铁凝小说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代中期以后,现、当代文学命名及分期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与书写形成了"整体观"与"断代式描述"并行的格局。毋容置疑,整体观是发展趋势。目前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可行的最有效的命名,至于分期,则以模糊处理为宜。建议将现有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两门课程整合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20.
铁凝是中国新时期文坛上的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其女性写作中的身份认同走过了从遮蔽到逐渐敞开的历程.这种身份认同状况与中国女作家自"五四"即已开始的拒绝女性身份的历史延续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受其自身所处的新时期社会和文化环境影响.铁凝的这种身份认同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正代表了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身份认同的演变轨迹,因此,以铁凝为个案研究其女性写作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