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异国形象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其研究的文化意义充分体现在形象的定义、形象研究方法的应用差异, 以及研究的不同目的等方面。首先形象定义后面有非常复杂的文化线索, 各国学者观点不一; 其次, 研究方法中的文化因素也不同, 如: 全球主义的倾向, 特殊主义的观察倾向; 最后, 对研究目的差异下的文化意义: 法国人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的“文化政治”的研究、中国人对某种具有深远影响的“套话”的清理等。 相似文献
3.
文化过滤与异国形象误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通常在自身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过滤下进行,这使得文化交流与对异国形象的误读不可分割。中国形象在欧洲的不同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图像,既有真实的记录,亦有想象、虚构和误读。欧洲人从自身社会出发,从本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认识中国、评价中国文化是构成误读中国的原因之一。其二,西方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由于客观条件和主体身份、需要的不同,造成描述、报道和认识的偏差。其三,中国文化本身的庞杂、中国人的排外自大心理也是导致欧洲人误读中国形象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朝鲜战争小说《瞧瞧谁是英雄》中的韩国女性形象,是西方作者从优越的本土文化和“社会集体想象物”着眼,将韩国女性作为异国情调来建构而形成的,她还被置于理想化的西方人物形象的对立面而加以妖魔化。这一形象不仅是东方主义“西优东劣”思维定式下的“他者”和危及西方文明的落后群体,更是西方借此贬低东方、彰显西方文明的书写。 相似文献
5.
6.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形象塑造是各民族国家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民族复兴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代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构既要尊重民族文化之根,也要重视在国民教育和大众文化中培育新的民族精神。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构既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国家应付全球化时代外来文化挑战的一项有关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工程。 相似文献
7.
陈静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在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的作品《金童》(Golden Child,1998)中,作家将自己对于华裔美国人应该如何建构并完善文化身份,实现多元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摆脱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单一的束缚,从而最终达到文化超越的独特思想很好地展现出来。本文从跨文化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角度出发,对该剧本进行较详尽的文本分析,试阐述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超越思想对于构建华裔身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生长在美国,又有着两千多年中华文化的背景,双重性的特点极易引起两种文化或两个世界之间的分裂和冲突。而在这其中,华裔妇女受到两种文化夹击的程度更重,在中国伦理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相融相斥的过程中,她们不断地寻求自我认同。通过对华裔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对男性形象的塑造和写作技法改变的解读,可以了解华裔女性对两种文化的螺旋上升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9.
女性形象的文化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男性的一种文化构想物,是男性塑造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所以,这种形象不再被看成是单纯对现实的复制式描写,而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投射。在这种意义上,形塑者的深层心理及其所属的社会文化便构成了女性形象研究的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所引发的生活的艺术化形态。但它要求的不是艺术的内蕴,而是艺术的形式,因此,导致了文学作品的物质化、平面化和猎奇化倾向。这样的文学作品缺乏对日常生活的穿越和提升,缺乏对文学内部机制的深刻把握,也缺乏对文学超越品格的追求。文学形象是内视形象,是人们确立自己心灵存在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1.
王珏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7,(5):68-72
国家形象特别是大国形象,对东亚国家间各种政治经济关系、包括金融合作,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本文从分析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国家形象入手,归纳了中国在东亚地区国家形象的三个矛盾性特点,进而探讨中国国家形象与东亚金融合作的关系,从认同的角度剖析东亚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12.
13.
自我的崛起:论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在其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自我的独立和完善.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女性的日渐独立和自我崛起,既是英国女权运动的激励,也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的时代必然性.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绘,劳伦斯表达了他对时代女性的关注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论杨绛小说《洗澡》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绛小说《洗澡》中的女主角姚宓是杨绛小说中最理想的女性形象,具有独特的智慧、品格和内涵,但由于形势的复杂,她只能着“隐身衣”泯然于人海中,这正是姚宓的悲剧意蕴所在。她和母亲姚太太相互映照,在文本中卓然不群,表现了作者的女性立场。其他几位女性分别与姚宓形成映衬对照关系。 相似文献
15.
韩再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1):82-84
本文对《左传》中的士人形象从文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他们是哲学突破时代的仁者与智者;城邦外交间的诗人外交家;贵族化战争里的刚毅武士;礼乐生活里的优雅君子。 相似文献
16.
岳阳的许多名胜传说与吕洞宾有关,并且形成了他独特而鲜明的形象特征,同时吕洞宾的形象也成为了岳阳地方风物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作为《创业史》中的女性形象,改霞勇敢解除包办婚姻,大胆追求理想对象,拒绝传统家庭模式,理智地放弃美好初恋,选择通过事业实现自我价值,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自主意识;相比之下,社会主义新人梁生宝把为党工作看得高于一切,偏执地认定爱情会影响事业,暴露了人性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三侠五义》是我国广受读者喜爱的近代侠义小说,其中塑造了许多赫赫有名的英雄侠士,但在《三侠五义》这个以男性侠士形象为主导的武侠世界中,女性侠士形象的光辉被其他以“三侠”、“五义”为代表的经典男性形象所掩盖,女性侠士形象在男性主导的武侠世界中被弱化,而这些女性侠士形象的弱化有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桃花扇》传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而对兴亡之感深有体悟者当属文人群体。本文通过《桃花扇》文人形象的分析,探讨作者孔尚任的“救末世”意识的悲剧色彩以及春秋笔法在文人形象塑造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将积淀在自己生命最深层的生存体验寄寓于《野草》的文学世界,于是《野草》忠实地呈现了这位永远的战士心灵深处沉郁的无归宿感。在《野草》中,土地意象的陷落与缺失,主体形象“彷徨”地疾走,以及当时现实境况在文本中的深刻折光,都是这种终极无归宿感的深沉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