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期护理保险立法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加速老龄化和保障失能弱势群体基本生存权的一项基础工程,属于社会法的调整范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49个国家试点城市政策“碎片化”和试点指导法规位阶偏低阻碍了制度推进和定型。立法需要遵循找准时间节点、先综合性立法后单行立法、创设性立法与授权性立法有机结合、尽早规范程序性立法内容等四个“尊重”基本原则。基于保险关系、服务购买关系与护理服务关系三个层面的各参与主体权利与义务的定位是立法的核心。保险人与保险辅助人在基金管理、经办管理、信息化管理和质量管理中角色地位的立法确认是制度健康、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其中,长期护理保险建制实行省级统筹,独立于医疗保险运行,委托市场第三方经办,以及统一管理与服务标准是管理机制立法的重中之重。制度参与主体尤其是保险辅助人的违法责任规范越详细具体越能规避道德风险。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以及保险辅助人多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诸多权责纠纷,依据现行相关法律和可能的法律创新,处理适用的法律关系立法需进一步健全规范。  相似文献   

2.
《职业》2013,(1):62-62
【本刊讯】从2013年起,天津市将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建立实施城乡居民生育保险制度。天津市规定,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员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产前检查费、生育医疗费和计划生育手术费将被纳入保障范围,由城乡居民生育保险基金支付,采取定额、按项目和限额支付相结合的方式付费,并且规定了生育保险基金不予支付的医疗费用情形。生育保险筹资标准依据上年度城乡居民生育率和待遇保障水平确定,2013年筹资标准为每人20元,城乡居民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相似文献   

3.
经历了多年试点之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在全国普遍实施,其保障对象应当是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这就要求重新谋划残疾人照护保障体系。事实上,评残标准中的“残疾”与长期护理保险中的“失能”内涵有所区别,面向残疾人的照护服务内容与面向失能人员的护理服务内容也有所不同,而且残疾人及其家庭对照护服务费用的支付能力更弱,因而残疾人比一般社会成员有更多的照护保障需求。据此,需要对全社会的照护保障体系作出整体性安排。残疾人照护保障体系可以由两项制度构成:一是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参加长期护理保险,政府财政予以一定的保费补助;二是建立残疾人照护服务补助制度,由财政资金解决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未能解决的那部分照护服务费用。现阶段的重点:一是将残疾人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二是适度增加财政对残疾人照护保障的投入;三是创新残疾人照护服务供给机制;四是提高照护保障及相关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从面向贫困老年人的“兜底性”养老服务到覆盖全体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这是我国养老服务体制改革的开端。其中蕴含的风险基础、财政基础、理念基础、立法基础、经济基础、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技术基础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十四五”时期是长期护理保险建设的重要“窗口期”,顶层设计应该考虑建立“1基9梁18柱”的制度框架,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发展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重均衡公平的筹资机制、服务基础的培育机制、智慧养老的信息化机制、与医疗卫生改革的协同机制以及制度运行的评估机制等五大关键机制建构。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当前中国社会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中之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全国的试点。使得8亿农民“老有所养”逐渐成为现实。新农保制度推行过程中,在制度设计本身、配套措施的完善以及可持续性保障方面都存在着障碍。文中试图阐述新农保制度推行中的障碍,并从制度、法律及文化保障角度提出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6.
财政可持续是实现城市更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城市更新与财政可持续之间的现实矛盾,空间生产理论能解析财政推动城市空间再造和价值提升的内在逻辑,促进制度建设和空间生产实践的协调统一。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构建“制度空间重构—多元主体行为选择—社会空间重构”的空间生产逻辑框架,提出未来城市更新财政可持续的五大基本逻辑和四大基本准则。最后以北京劲松模式为例,实证分析本逻辑框架的适用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更新财政可持续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上海试点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养结合模式未能实现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解决养老问题的进程.为改变这种现状,上海应衔接长期护理保险与医养结合模式,明确制度衔接的必要性,从现阶段实践的问题入手,分析衔接的具体需求,再对衔接体系进行优化,以实现制度的紧密衔接,确保“医养护”一体化综合养老服务体系能够使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从多方面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际经验,成熟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必须建立完备的长期护理服务保险制度。这是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制度。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是各级政府需要重点研究和推进的重大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9.
以社会统筹、个人帐户和企业调剂为主要特征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目前正在烟台市扎扎实实地运转实施。4700多个企业及其57万名在职职工和8万多名离退休人员,开始尝到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甜头。烟台是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其主要做法是:建立医疗保险专项基金制,实行社会统筹医疗基金、职工个人医疗帐户金、企业医疗调剂金相结合。企业按上年度在职职工工资总额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用之和的10%提取医疗保险专项基金,医疗保险专项基金的30%用于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当职工身患12种“大病”病种、在定点医院或批…  相似文献   

10.
正城市商业地产(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产业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对资产管理能力要求高等特点,长期以来,其发展一直滞后于住宅市场。2010年以来,在住宅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企业、银行、保险、基金和信托等不断将资金从住宅市场转移到城市商业地产市场,城市商业地产投资增速加快,年均增速约30%;2011年~2012年,中国城市商业地产处于快速增加期;2013年,在城市商业地产供大于求的市场压力下,城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研究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鼓励、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长三角地区城市群泛化的趋势下,区域内城市一体化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间群散性倾向进一步扩大;多层治理模式的发展滞后于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益冲突的城市合作项目难以得到实质性推进。借鉴基金工具在欧盟区域政策实施中所发挥的作用,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以基金工具为调节手段,使区域政策目标更趋于聚集;以基金工具为连接纽带,使区域合作主体间形成更紧密的制度安排;以基金工具为执行保障使合作项目的设立、实施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民政厅卢景斌在《论城乡最低保障的制度建设问题》一文中,剖析了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其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建设上的问题主要在:一是可操作性不够强。一些地区层层发文件上、定政策,但较原则笼统,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二是制度配套有缺口。一些地区配套跟进的办法和措施不够具体细致,“空白”点  相似文献   

14.
财政补贴是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是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和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从保障农民基本生活、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农村消费和激励农民参保缴费等4个维度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的福利效应进行分析,发现当前补贴政策存在保障水平不高,地区分配不均,可持续性不强,激励约束不到位等问题。认为通过加大财政补贴支持力度,明确养老待遇调整机制,改善基金运营监管,调整参保缴费激励方案等多重措施,可以更好地发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福利效应,实现制度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社会保障机制历史悠久,制度建设比较完善,在社保基金的使用和监管上也有一套比较成功的经验。历史悠久作用巨大1935年8月,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律——《社会保障法案》,从此美国开始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美国政府从就业者的工资中抽取一定比例的社保税,设立社会保障基金,用以资助退休、遗属和伤残人士,以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所需。这就是“联邦老年、遗属和伤残人士保险信托基金”(OASDI),简称联邦社保基金。  相似文献   

16.
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直系农民日常生活的医疗制度,新农合的推行对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重要意义.文中将从新农合的实施情况、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笔者基于2006年—2020年我国西部地区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试验,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DID)检验西部智慧城市建设对地区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西部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推动地区绿色发展,且存在长期促进效应。笔者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是西部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为西部地区拓展绿色发展途径、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单位保障”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50至60年代中国社会结构高度组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单位体制”,在此体制下形成的保障即“单位保障”。单位保障包含着双重内容:其一是对职工承担了生活方面的无限义务,其二是对国家承担着职工的政治保险责任。并形成与此相应的“国家—集体—个人”的价值系列,取代了与传统家庭亲属保障相应的“家—国”观念。这种保障体制的积极作用在于稳定了人口集中的城市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秩序,但其弊端亦十分明显。改革中单位保障逐步向社会保障过渡,但遇到社会心理的巨大抗拒,在某些方面,单位对职工的义务不是在减少而是扩大。目前,关于社会保障的改革和社会心理的变化仍在继续,这方面有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题目,而本文仅是对相关各方面的初步描述。  相似文献   

19.
大病医保作为一项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不同,不可能像商业保险那样进行参保资格的核定,支付条件也比商业保险宽松,在现有的规则下,全行业的长期亏损恐怕是难以避免的,这就对大病医保制度的可持续性提出严峻的挑战。我国95%以上的民众都有了医疗保险,但普通医保的最高报销额度有限,在3万至10万之间,大病负担依然严重。全球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2年的文章中指出,2011年中国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家庭比例为13%,农村家庭发生比例为14%。为应对大病医疗负担,一些城市在2010年前后就开始试点大病医保,2012年由发改委牵头六部委联合下发  相似文献   

20.
2007年以来,按照民政部和北京厶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北京市民政系统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世界城市以及建设“大民政”、保障“大民生”的总要求,结合实际,精心组织,探索创新,科学试点,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社工人才,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形成了一整套社会工作模式,推动了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