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专业教育已满足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在专业教育的同时融入创新教育,而在创新实践时又能巩固加强专业知识能力,从而实现“双赢”的目的。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改善、优化、实施专创融合教育教学,形成一种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专创融合教学模式。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为例,通过实践,涌现出一些创新型高职人才,他们通过与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创新导师合作,设计生产了一些创新产品,获得了一定创新成果。实践表明,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专创融合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要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对于河北高职院校而言,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背景下,如何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之间的互动性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非常值得研究,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探索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高职教育的关系,其次基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河北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并在最后提出了应当构建专创融合教育模式,并以此来实现内涵式发展,并支撑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专创融合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有效途径,因此对于专创融合有效模式的探索成为了各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以新疆政法学院为例,通过查阅整理该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资料,从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开设情况、就业指导类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授课教师情况三个方面出发,对该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面向该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针对性地探究适用于该校的专创融合模式,最终从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师资力量以及加大校外合作三个角度,提出切合该校实际的专创融合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4.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载体,如何强化课程专创融合的内涵建设,培育专创融合特色课程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通过对智能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智能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的分析与探索,创新性提出“1221”专创融合课程建设路径,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全方位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从而实现专业技能与双创素养培养有机融合的教学目标。实践表明该路径可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深度融合。本文希冀为高职院校开展专创融合特色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单丹 《人才瞭望》2017,(14):68-69
高职教育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从而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紧贴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获得企业的“上岗证”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使毕业生毕业后步入就业岗位之际能很好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是培养实用型、专业型和技能型的职业类高校,其宗旨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输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现阶段高职院校传统的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本文基于目前高职院校声乐人才培养的现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讨了高职院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分析了如何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声乐人才。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文化融合的视角出发,以构建多元、和谐、育人且具品牌特色以及存内涵发展为一体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为目标,探索创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对策,以期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以产教融合为研究背景,针对高职院校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展开系统研究。探讨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策略,包括设计原则与思路、教学内容与目标、实施流程等。提出当前高职院校工作坊实践教学的应用措施,并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对于优化高职院校工作坊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推动产教融合在高职教育中的深入发展,促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介绍了一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剖析.最后分析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设计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
陈菁  张平 《人才瞭望》2017,(10):180-181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均以职业教育为主,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模式之一,在职业教育的教育中寻求新形式的深化需求.现代学徒制成为代替传统校企合作的另一种模式.笔者主要探究现代学徒制引入高职教育实施方式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1.
夏连峰 《人才瞭望》2022,(22):71-72
<正>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审视分析,提出了专创融合教育的实施路径,主要从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专创融合氛围,完善教育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打造多模式专创融合教师团队和多层次专创融合实践平台五个方面,加快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2.
现代学徒制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一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实际工作技能的职业人才。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精神特质,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融合的意义、关联性、途径和方法。首先,分析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关联性。其次,探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融合的意义和价值。然后,提出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最后,探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融合的挑战和对策。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高职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融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特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旨在解决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日渐突出的矛盾,为高职高职院校创建学院、企业、学生三赢局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才智.人事人才》2019,(25):190-191
当前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产教融合是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近些年也在积极谈对产教融合发展,这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等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当前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产教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期要能够积极分析高职院校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和应对措施。通过更多教学模式的引入和创新,更好更全面的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本文也将从目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出发,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长,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双向市场控制下,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这为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已经成为解决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本文探索了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实践教学对于整个教学体系来讲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环节,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和吸收为自身实践和应用能力的过程,同时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及思考能力也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和价值。本文则建立在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的充分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当今院校现实的研究生实践教学特点,从多方面对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论述,这其中包括条件体系,即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提前;内容体系,即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任务;保障体系,即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教学保障;评价体系,即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评价机制这四个不同的方面。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则需要以上四个方面的相互平衡和有机配合,并使其充分地融入到对研究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全过程中去,为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背景,以安徽财经大学为研究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财经类院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使其适应社会发展,对于学生与学校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阐述并分析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创新思路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模式及创新策略研究势在必行,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此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步伐,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培养综合性的素质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这两个现状,对此,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实验教学、创建教学氛围这三点措施,以此来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