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非常X”最典型的用法是用于包含时间性的抽象名词。“非常X”也存在着去范畴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由时间性的抽象名词到不具时间性的抽象名词.由抽象事物名词到具体事物名词,由表事名词到表人名词,由名词到动词。“非常X”的去范畴化的修辞动因主要有隐喻和转喻两种。  相似文献   

2.
表达周遍的"是X是Y"格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具有反义关系、成对互配使用的X、Y构成了一个集合,为"是X是Y"表达周遍提供了前提."是"经历了"确指肯定>凡指肯定>纯表指称"的演变过程,这使得"是X是Y"的功能性质和句法位置都发生了转变:由述谓性成分变为指称性成分,由谓语核心位置移到了主语或话题位置."是X是Y"的功能语法化引发其结构发生了语法化.表达周遍意义的"是X是Y"具有一定性和离散性,这两个特点是所有周遍性成分所共同具有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次范畴化理论出发,探讨了英语名词短语中前置修饰语和后置修饰语的认知功能和特点。名词短语中修饰语的功能是对名词所指事物进行次范畴化即从不同的角度对名词所指事物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前置修饰语的次范畴化功能具有以稳定、持久属性为参照的认知特点,而后置修饰语一般都是对某个特别语境下中心词暂时性的次范畴化。  相似文献   

4.
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可分为词类的语法化和句法结构的语法化,从这两个层面并结合汉语史对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进行了考察与探讨."给"有动词、介词和助词三种词类,词汇意义不断减弱."使事物位移"(给1)演变为"允许某人做某事"(给2),在语法化历程中逐渐失去动作性,演变为"物体传递的方向、目标(介词给3、给4)",演变为"处置性、施事性标记(介词给5、给6)",演变为"强化及物性标记(助词给7)"."给"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非中心化,动词"给"处于句子中心位置;介词"给"后带名词宾语后处于中心动词之前,或介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后;助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前.  相似文献   

5.
詹冬华 《江淮论坛》2005,(4):100-105
"时"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论述文学演变问题时,古人经常会将文学同"时"和"势"等范畴联系起来.时、势所揭示的都是古人对时间的某种理解,将文变与时、势结合起来,已经透露出古人对文学和时间关系的深层思考."时"不仅仅是指"时代"的意思,它还指成就某事的诸条件的遇合,有什么样的时,就有什么样的文,时变而文亦变."势"是一种趋向性的力量,随时而变,其展现的是文变的某种时间性图景.  相似文献   

6.
编户齐民是先秦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特殊针对性的人群,即消除分封采邑制下国人与野人之异、公民与私人之别,国家通过编户统一管理的居民.离开这个前提,编户齐民并不具备平等无贵贱的特点.编户制在先秦出现,但将"编户"作为居民称谓是汉代的事情,此时编户齐民的初始针对性内涵已不重要,仅作为人民大众的泛称被延续使用,不具有严格的等级身份性."编户"与"齐民"均经历了由动宾词组到名词的形态演变,名词化的"编户"和"齐民"是社会变革的产物,而动宾词组化的"编户"和"齐民"则反映了变革过程."吏民"是编户齐民的主体,但二者不能简单画等号,因为非吏民的贫贱民也属于编户齐民.  相似文献   

7.
"X奴"类名称的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润桃 《中州学刊》2008,(2):249-251
"X奴"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词语,大多用作名词,表示人名、物名和品牌名等."X奴"类名称的语义源于"奴"的鄙称义、谦称义和美称义."X奴"类名称的大量产生,与粤方言的强势侵入有关,也与国民思想观念改变以及国民根深蒂固的主奴意识有关.、"X奴"类名称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但目前似乎出现了泛滥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部"的本义出发,探讨了量词"部"的发展来源,并从古汉和现汉中总结与量词"部"搭配的名词类别。"部"通过转喻,将由各部分组成为整体的这类名词进行范畴化,形成其搭配体系。与量词"本"与"台"进行对比,发现量词"部"范畴化后的名词内部具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  相似文献   

9.
郭力 《北方论丛》2004,(3):40-44
女性本文的历史叙述表现为对时间性的独特思考,她们借助有关时间性的隐喻修辞手段,把历史引向此在,从而在时间绵延的网络中,女性生命体验存在化.女性写作对历史理解的时间性,凸现出女性"历史在场"的主体作用,反诘并质疑以"空间化"的形式记载着的历史大事记,抗拒以历史理性面目出现并遮蔽的权力(男权)书写的暴力性.  相似文献   

10.
"规"矩"本是画圆和方的工具,连用时上下文中常有"方"圆"分承,或有"工"匠"限定语境,证明了它是名词性并列短语."规矩"由短语演变成表示"准则、法度"的名词,与隐喻的思维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密切关系."准绳"和"绳墨"的衍生和演变途径与"规矩"相同.  相似文献   

11.
唐铁惠 《江汉论坛》2001,1(7):82-86
"再现说"是一种艺术宇宙一元论,也即实际生活本体论.作为一个理论流派,它包括了曾经盛行和当下仍有影响的诸如"现实摹仿论"、"形象真理论"、"第二自然论"、"审美反映论"等各种各样的"客体性理论".所谓"艺术宇宙"是指以艺术、实际生活(感性事物)、艺术家(心灵)、艺术欣赏者(内外感觉)来概括、类分、界定、标示自然社会、物质精神、主观客观、感性理性之所有事物的有机统一体,它不在其它任何总体性宇宙之外或之内,与一切包罗万象的总体性宇宙大小等同."本体"则是指在知识论上为(投影性)现象事物的实在和来源,从而在价值论上必然是高于或优于现象事物的存在."再现说"肯定实际生活是艺术的惟一本体和艺术宇宙的最后实在,即是相应确认了艺术不具有自身的实在性和独立性,只是实际生活的观念性假象或投影,和价值论上不及实际生活的低级事物.以"假"论艺术,正是一元论的"再现说"之理论核心、认识起点或全部秘密所在.然而,根据辩证法我们不难发现和证明,将艺术宇宙一元化,归艺术于实际生活的假像范畴,这不仅根本否定了艺术存在及艺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最终虚无化了实际生活本身,勾消了整个艺术宇宙.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可以和后置词"来说"搭配使用的词语除了经常讨论的介词"对、对于"以外,还有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以及现代汉语160多个介词中的40多个."来说"和这些词语搭配使用构成"X来说"结构后,主要在篇章中起限定说明方式、限定举例话题、限定论述依据和限定关涉范围的作用.和不同句法成分共现的"来说"的虚化程度不尽相同,同虚化程度较高的介词搭配的"来说"的词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具有话语标记语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将这类"来说"归入"限定助词"之列.  相似文献   

13.
"点"本义为"玷污",动词,引申为名词"污点,小黑点",并由这一引申义虚化为量词,用于计量"形状为小黑点的物类",这一用法在南北朝已出现。至唐代量词"点"的用法有所发展,泛化出计量"实体/非实体的小点",表"些少"的不定量词,以及"计量声音、时间"的用法。到了现当代,主要用作表人和事物的数量少并且不确定的不定量物量词。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15.
]借用功能语法的主位和述位概念,将现代汉语中的评价分为主位型评价和述住型评价.运用评价理论,系统地论述了主位型评价结构"X的是"及其评价功能.本文的研究体现了形式范畴化和意义范畴化的结合,可以说是追求形式和意义互相印证、体现语法模式化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以A为B"构式可表达4种语法意义:选择义、比较义、准则义和描述义."以A为B"构式核心表示客观认定,事件主体使两种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并且进行认定判断.表"选择义"和"比较义"的为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表"准则义"和"描述义"的为非典型成员."以A为B"构式是一个心理上的完形认知过程,凸显原则的作用对构式"以A为B"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A是该结构焦点;通过转喻将次认知域放在主认知域中凸显的位置,传达"以A为B"构式的核心语义.  相似文献   

17.
"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呼吁开启了新时期鲁迅研究"重写现代性"的进程,是有着启蒙运动的先声意义的."回到起点"的启蒙诉求与"从鲁迅出发"的方法论意识实现了由威权主义到科学方法的自觉转换,尽管在建构替代性体系的实践中出现了新的困惑,它仍成功触及了更深层的知识分子认知与话语立场问题.  相似文献   

18.
殷商到春秋时期,"口"专指人的嘴.战国以后,在转喻机制的作用下,"口"发生跨域演变,西汉时已成为由于概念域融合而新产生的{口嘴}概念域的上位词."嘴"专指鸟嘴,产生于东汉,之后其义域不断扩大,使用频率逐渐提高,至唐代完成了上位化演变,到清末则取代了"口"的强势上位词地位."口"上位化的原因在于古今范畴化方式发生了变化,"嘴"的上位化则是语用、语义、字形变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请"的词义特征是涉及交际客体方、以言语交际为形式,其词义凸现动作感,"求"的词义特征是不一定涉及交际客体方、有所凭借、目的性强,其词义凸现目的性."请"最终发展为表敬副词是由"请"与"求"的词义差异及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所决定的."请"与"求"的共存提供了语用选择的基础,具体的语境又对它们的词义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随着文艺思潮多元化、文学创作多样化的发展,理论方面的新命题、新方法、新范畴不断涌来,冲击着很多原有的理论范畴,非典型化、反典型化的呼声很高.典型真的要过时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应该怎样理解典型.从亚里士多德到别林斯基,到我国引入主要是高尔基的典型理论以来,各个时期,各家各派对典型的阐述很多."共性说、"个性说"、"共性个性统一说"、"本质说"、"共名说"等等,各执与词.但是不管典型理论起于何时,怎样发展演变,有什么争论,而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典型化的手段来概括生活、表现生活,在叙事文学中塑造典型人物(并非典型这个名词),是由来已久了.我们应该根据这事实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