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常X”最典型的用法是用于包含时间性的抽象名词。“非常X”也存在着去范畴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由时间性的抽象名词到不具时间性的抽象名词.由抽象事物名词到具体事物名词,由表事名词到表人名词,由名词到动词。“非常X”的去范畴化的修辞动因主要有隐喻和转喻两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语料考察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为理论工具对"起来"与"起去"的不对称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起去"的消隐现象与"起来"的概念包容性相关;"起来"经历了一个主观性不断增强的主观化过程,而"起去"没有获得主观性表达功能因而走向消隐.  相似文献   

3.
名词非范畴化,即名词丧失原有范畴某些典型特征的过程。从认知层面分析,这一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概念转喻”。在隐喻与转喻思维的影响下,语义大多发生了泛化,由于言者主体的介入,名词非范畴化过程中的词义也产生了主观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语义范畴的原型理论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比分析原型理论范畴观与传统范畴观的基础上,运用原型理论来对语义范畴进行合理的诠释,并对原型理论范畴观的一些特点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传统范畴观由于其固有的缺陷,在阐释语义范畴时不能自圆其说,而原型理论范畴观则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此外,作为两种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和转喻在语义范畴扩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于今"界定为兼类词,副词兼名词。从历史层面看,两种词性的"于今"均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介词短语,是由介词短语词汇化而成,但其词汇化轨迹不同,存在两条不同的演变路径。因此,有必要详细描述名词和副词"于今"演变的差异性,并对其词汇化的动因进行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汉语语法化及其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慧 《南方论刊》2007,(5):102-103
语法化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试描述汉语语法化的现象,并对其动因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7.
汉语“花”及“花”词族的隐喻与转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婷 《兰州学刊》2007,(9):205-206
从词语认知类型来看,"花"属于基本等级范畴词.从认知角度对"花"进行审视可以发现其多义系统各节点上的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人们的基本认知--主要是隐喻和转喻的方式和结果.在"花"的隐喻、转喻中探索"花"词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借用功能语法的主位和述位概念,将现代汉语中的评价分为主位型评价和述住型评价.运用评价理论,系统地论述了主位型评价结构"X的是"及其评价功能.本文的研究体现了形式范畴化和意义范畴化的结合,可以说是追求形式和意义互相印证、体现语法模式化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9.
10.
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可分为词类的语法化和句法结构的语法化,从这两个层面并结合汉语史对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进行了考察与探讨."给"有动词、介词和助词三种词类,词汇意义不断减弱."使事物位移"(给1)演变为"允许某人做某事"(给2),在语法化历程中逐渐失去动作性,演变为"物体传递的方向、目标(介词给3、给4)",演变为"处置性、施事性标记(介词给5、给6)",演变为"强化及物性标记(助词给7)"."给"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非中心化,动词"给"处于句子中心位置;介词"给"后带名词宾语后处于中心动词之前,或介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后;助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前.  相似文献   

11.
文学批评史研究,应当坚持"历史化"原则.所谓"历史化"原则,是指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史研究当中,将批评史文献文本的意义阐发与对其生成语境的分析、考查相结合,将批评史研究与当下的文学理论建设相结合.只有坚持了"历史化"原则,文学批评史研究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历史、还原历史,也才能够使历史进入到当下,从而使研究行为本身进入历史、建构历史.与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这一"历史化"要求相反,我国的文学批评史研究则长期存在着"非历史化"的现象,其影响之广、危害之大,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语法化是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了”从开始只能跟延续性情状的动词组合到能够和终结性情状、静态性情状的动词组合的过程,就是“了”语法化程度逐步增强的过程。“了”的语法化在语义和读音两方面都体现出一些阶段性的特征,在方言里,“了”语法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读音形式,一般情况下,语法化程度越高,其读音形式越简单。  相似文献   

13.
"医闹"事件中"弱者的武器"与"问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发"医闹"事件的常常是人们认为不应该导致死亡的病例,即医疗事故具有可争议性是发生"医闹"事件的诱因.由于医患关系信任的缺失、医疗鉴定制度的不健全、患者及其家属利益表达渠道不畅,以及缺乏解决医疗纠纷的制度化途径,患者及家属只有采用"弱者的武器"和"问题化"策略来争取自己的权益,最终导致"医闹"事件的发生.应该建立健全医疗鉴定制度和类似消费者协会的组织保护患者权益,以及制定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律法规等,这样才能给医生一个清白,还患者一个公道.此外,重塑医患信任关系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科技"小人物",一般是指在年龄、资历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周期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已经成长为"学术权威"、"著名学者"的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群体;科技"小人物"具有年龄小、资历轻,却又处于科技创新"高发期"的特征。科技"小人物"的成长应遵循个性化规律、能量渐变规律、师承效应规律、竞争优势规律、结合应变规律、马太效应规律、期望效应规律、共生效应规律、累积效应和最佳年龄等规律。科技"小人物"成长规律的实现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等支持条件。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全社会为"小人物"创造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  相似文献   

15.
16.
杨宇枫 《殷都学刊》2012,33(4):109-114
“趋向范畴”是指用来表达“趋向”这一语法意义的句法手段,在汉语中主要用趋向动词系统来体现.但趋向动词作为一个“语义一句法”范畴并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在中古时代随着趋向补语的产生和使用、以及趋向动词具有共同的句法表现之后才产生的.同时,汉语趋向动词系统也是在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演变后才成为现在的面貌.对于汉语趋向范畴以及趋向动词系统历史演变的考察可以为我们观察汉语语法系统的历时面貌提供一个很好的窗口.  相似文献   

17.
非范畴化是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动态地呈现语言创新及词汇、构式的语篇功能多义性,说明不同语法范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合理解释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应该充分融入非范畴化,弥补传统语法教学的不足,完善语法教学,注重从词汇的非范畴化讲解非原型语法构式,注重讲解词汇非范畴化与构式多义性的关系,注重从识解策略的角度讲解语法现象。非范畴化理论顺应人类认知规律,能够为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核心的概念.从生成论的观点来看,"和"范畴有个源起和不断演进的过程."和"的概念起源之初就有一定的审美趋向,诸子时代,儒、道、墨等诸家对其涵义进行了哲理意义的阐发.儒家论"和",则重于伦理政治的角度,重点讲"人和".道家论"和",多以气言,强调调平阴阳之气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重点讲"天和",强调只有恪守天性,排除外物杂念的烦扰的专注,才能达于生命精神之"和"的极至,体现了人与自然之和谐的价值取向,反映出人类对自然和谐与生命和谐的审美追求.魏晋玄学在道家"和"观念的基础上,融会儒、佛、墨等各家对"和"的涵义的阐发,将其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而赋予其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内涵,"和"观念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9.
李建勇 《学术论坛》2006,5(10):9-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三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双向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20.
原型范畴化与概念隐喻同为人类认知与思维的工具。范畴化作为ICM(理想化的认知模式)下的副产品,需依赖于四种认知模式: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而构建概念隐喻也须以原型范畴化为前提。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探讨跨域映射的构成要素,发现意象图式、转喻、范畴边缘模糊性等要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单一及多重的隐喻映射构建以及范畴化的思维过程。然而,跨域映射守恒原则的运作机制与概念隐喻理论相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