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小华  何晓园 《学术研究》2007,2(8):145-149
唐诗善写情、景,以丰神情韵见长,但也不乏议论。唐诗中的议论往往与写景、叙事、言志和抒情等表现手法交织在一起,达到了情与理、思与致的天然融合,构成了唐诗在运用议论手法上的最主要特征。唐诗中议论的大量、恰当使用,体现出唐人高度的主体意识,这尤其集中表现在唐代诗人吟唱人生理想、反思现实状况、体味深刻哲理的诗歌中。唐诗中的议论既是对前代诗歌议论传统的继承,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当世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探讨了白居易诗歌创作与平民意识的关系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3.
汪文学 《兰州学刊》2003,(6):203-203
实行市场经济后 ,党报发行面临诸多挑战 ,开辟党报发行新领域 ,让党报走入城乡家庭 ,已成为诸多报人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对媒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已跃居为报纸发行的最大市场和最有潜力的市场 ,党报作为党的喉舌和舆论工作必须去占领这块市场。然而 ,城乡居民、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对报纸的需求不同 ,他们除了想及时了解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外 ,还迫切需要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知识 ,迫切需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得到最有效的服务。目前 ,党报的最大弊端是会议报道多 ,领导活动多 ,一般化的报道多 ,与城乡居民…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其经典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唐代的"传奇文"在中国小说史上影响深远,对于小说文体的演进至关重要.他在该书第八篇<唐之传奇文>中这样写道:"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①这一论断影响巨大,很多学者都据此认为唐代是中国小说史上至关重要的时期,比如,石昌渝先生就认为:"唐代传奇不避讳虚构,驰骋想象进行铺叙描写,实录的原则放弃了,短小的格局打破了,它标志着小说文体的诞生."②其实,鲁迅先生的说法固是笃论,但其侧重点仍放在创作主体--作者一面,所谓"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也,而且他并没有下"小说文体诞生于唐代"之类的断语.如果以"新批评"的观点把侧重点放在作品本身,并参考"接受美学"的观点把读者这一文学要素也考虑进来,关于小说演进的观念也许就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罗家坤 《中州学刊》2005,(6):206-208
关汉卿的杂剧具有鲜明的平民意识,他把描写的视角对准下层平民,揭示下层平民苦难的社会根源,抨击元代的罪恶制度,歌颂平民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反抗精神,按照平民的生活方式、意愿处理情节、塑造人物等.这种平民意识的实质是市民意识,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具有突出的平民意识,路遥的生活经历使他形成了这种文化心理。作者通过对他的两个主人公孙氏兄弟奋斗历程的描写谱写了一曲普通人的赞歌,是他的平民意识的表现;他对农民的同情和理解又使他的小说充满强烈的主观情绪,使他的主人公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高校双语教学一直被看作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一个方面。据调查,理工类课程及法律、经济、管理的双语课开设情况比较完善,但是中国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教学中很少有双语教学课程,而高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是高校双语教学中的盲点。在全球化给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带来冲击的情况下,高校双语教学对时代精神的传播及培养学生民族自觉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课双语教学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如今,很多报纸的发行出现大幅滑坡。为了提高发行量,每家报纸都使出浑身解数,开展“征订大战”。但是,由于“征订大战”只是在发行手段、征订办法上进行浅层次的比拚,你订报纸送雨伞,我订报纸摇奖去新马泰,甚至以给“回扣”来刺激订报者,其结果往往难尽人意。窃以为,报纸是一种商品,人们购买商品最看重的是它的品质和品牌。因此,要想赢得读者,首先要从报纸本身抓起。一张成功的报纸,其衡量标准固然有很多,但最起码的一点,它是一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报纸。当前,很多报纸却把许多版面留给了各种会议和领导人活动,而报道普通群众的稿件却廖廖无…  相似文献   

9.
国学与时代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宗桂 《学术研究》2008,2(3):21-32
百年来的国学论争,和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密切相关.近现代意义的国学,是本国文化、民族文化的代称;近20年人们所热谈的国学,是传统文化的别称,包括古代和近现代,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国学论争的实质,是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学是中性概念,但国学研究和实践有价值取向.清末民初关于国学概念的争鸣.东西文化论战背后的国学价值理念的交锋,现代化问题论争中的国学观,中国文化出路论争中的国学现,近20年文化热和国学热中的国学理念,都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的反映.百年来的国学发展.其明显的思想轨迹和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与国学的双向互动.国学反映着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推动着国学,引领着国学.近年的国学热潮,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对西方文明挑战的回应,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力增强的表现.不能把国学当成包医百病的灵药,更要反对用国学等同、取代当代新型文化建设的企图和做法.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应当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引领之下进行,并且在时代精神的烛照下焕发新的生命.简单否定、排斥国学,固然不妥;而盲目推崇、迷信国学,也缺乏理性.  相似文献   

10.
时代精神:伦理学的生命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胜利的时代,也是寻求改革和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11.
温宗军 《学术研究》2000,(7):114-118
新时期以来,从平民的角度去表现民众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成为文学意识的一种发展趋向。其中,第三代诗人的创作实践,反对崇高,恢复人的世俗面相,表现生活的原生态,拒绝把生活作艺术升华,构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亦存在需要批判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平民作为审美主体,是中国古典戏剧创作的基本倾向。与西方戏剧和中国现代话剧不同,中国古典戏剧通过对从军与应试题材的发掘和运用,传达着观众和剧作家浓厚的平民意识。平民意识决定着戏剧的题材选择和主旨表达,促使其在民间的广泛演出与长久流传,最终形成中国古典戏剧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13.
"聊斋戏"的改编对《聊斋志异》在下层民众中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聊斋志异》之所以被屡次改编为戏曲,是因为其本身的戏剧性或戏曲意趣。以聊斋戏曲改编在清代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康熙阶段独唱,乾隆时期渐有和者,清末形成改编热。聊斋戏的改编为《聊斋志异》提供了很好的改编方式和演述形态。改编者们非常注重普通民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口味,为适合乡村表演,他们不惜牺牲文采性,而强化其通俗性。在这种平民意识的影响下,《聊斋志异》戏曲改编也呈现出平民化特色和市井趣味。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文学中的“平民意识”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们认为,中国新文学区别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在于它的平民意识。尽管我们不难在古典文学中发现“哀民生之多艰”、“穷年忧黎元”那样同情、热爱老百姓的深挚情感,发现对“背法度而心治”的昏君的怨恨、对贪官污吏的鞭挞和对桃花源、大同世界的真诚向往,然而,那一切发自我国古代伟大作家内心的真情并没有升华到现代民主主义的精神境界。由于封建文化的深层意识作用,中国古典文学中弥漫着贵族意识的气息;在同情下层民众的时  相似文献   

15.
史学研究的突破与重建,不仅在于重写历史.而且还在于显现历史.通过重写历史建立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同样,新世纪的时代精神也可以借助重写历史而得以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16.
时代精神与当今人类文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时代的新变化和新发展迫切要求提炼和张扬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时代精神.我们的时代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其核心是改革创新,其特征是与时俱进,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其表现是竞争意识与效率追求、开放意识与世界理念、自主意识与民主觉悟、法制意识与和谐精神.时代精神在适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中形成,又必须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发展而进一步丰富完善,从而发挥引领和激励中华民族走在当今人类文明前列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之初特殊的文化境遇使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潮,诞生其中的女性文学也自然地选择了与当时的主流话语相似的主题意向.然而当历史进入九十年代之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社会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动。市民阶层的日益强大,使得悬置在文学叙事上的青果纷纷坠落到民间生活丰厚的土壤里。杂然并存的社会景观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更为生动丰富的文化空间。当"大写的人"的故事讲完之后,越来越活跃的平民意识使自然地进入了文学创作的视野,并成为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一个有力的支点。八十年代中后期新写实派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18.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七大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的任务和目标.以何种路径、标准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是十分重要的.面对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的现实,小康社会建设追求的应当是一个平民社会而非精英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中所蕴含的"平民意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流变过程."平民意识"是中国新文学的指导思想,同时"平民意识"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不断演变,主要表现形态为启蒙意识、阶级意识、工农兵意识.20世纪80年代中期崛起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是"平民意识"的再度宏扬.  相似文献   

20.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七大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的任务和目标。以何种路径、标准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是十分重要的。面对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的现实,小康社会建设追求的应当是一个平民社会而非精英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