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师传道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 见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  相似文献   

2.
下午,李怡兄在路上拦住我,说要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我问什么消息,他递给我一封信,是福建宁德师专学报编辑部游友基先生来的.信中说:“余峥因脑溢血突发,已于11月初去世,年仅41岁.他是我的学生,正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悲哉!”我深感愕然.余峥,我没有任何交往,甚至没有过书信往来,但是,我曾多次与朋友们谈到他,仿佛与他是知交.对他的情况我也一无所知,只知他前几年在北京大学进修过,只知他从事“九叶派”诗人研究,并且唐湜先生曾多次来信提及过对余峥的研究成果的肯定.我读余峥的文章不少,几乎都是关于“九叶派”诗人的.几年前,他向我参与编辑的  相似文献   

3.
老主编感言     
陈孔立(原副主编)我讲两个故事:1979年正当拨乱反正时期,学校要我担任学报副主编,主持工作。1980年第1期学报发表了陈诗启先生的论文:《中国半殖民地海关的创设和巩固过程》。当时陈先生刚刚落实政策,有人反对发表他的文章,说我有“政治立场问题”。我则反其道而行之,第2期又发表他的论文:《中国半殖民地海关的扩建过程》,反对的声音反而没有了。后来,陈可教授来信说,看到陈诗启先生的文章,香港校友反映:“党的阳光照到了厦门大学。”现在,陈先生已经是海内外公认的中国海关史专家了。1981年第2期学报发表华东师大副校长王亚朴的论文:《关…  相似文献   

4.
“我是活实!”——一这是翁偶虹先生对我说过的一句话。翁先生生前对我说过何止千句万句,但在他去世後逐一回忆,还是这句话首先“跳”了出来。在我调进中国京剧院的时候,翁先生已经退休,他的关系早就放在街道上了。他从不来剧院,因为这时他已经不写剧本,而专。O写回忆京剧的文字了。但是,我对翁先生一宜是心仪的,从SO年代看他的《响马传入到80年代初看他的《锁麟囊入我都一宣猜想:这位编剧翁偶虹,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读过他不少谈创作的文章,其中讲过他编剧的一些方法,诸如“草蛇灰线法”、“背面敷粉法”、“费匣弓箭…  相似文献   

5.
坚持真理 无畏无私——深切怀念翦伯赞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翦伯赞同志,史学界的又一棵青松,在严寒中凋谢,已经十五年了。我初次见到翦伯赞同志,是在抗日战爭后期的1944年。那时我是一名医学院的学生,流亡到了重庆,有机会听到许多著名进步学者的学术讲演,伯赞同志是其中的一位。解放后,我对伯赞同志谈及此事,他回忆是陶行知先生邀他去讲的。他说:“你们是经过颠沛流离的学生,我很愿意同你们见面。讲历史,目的是为了抗战,为革命爭取青年。至于讲了什么,已沒印象,得鱼忘筌嘛!”我说只记得言外之意是骂蒋介石,他连声道:“你是得其意而忘其言,得意忘言。”  相似文献   

6.
“先生,我对你的演出很不满意。”当尤金·奥尼尔在他父亲的剧团里扮演一个跑龙套的角色下场以后,他父亲抱怨道。尤金·奥尼尔回答:“先生,我对你的剧本很不满意。在尤金·奥尼尔的剧本问世以前,美国几乎可以说没有戏剧。充塞百老汇商业剧场的,  相似文献   

7.
抗战暴发了,闻一多开始蓄胡须。他说:“赶不走日本人,我就不剃胡子,看他能够长多长!”七年过去了,他的胸前黑须盈尺,但是日本人还是没有被赶走。有一天,闻一多居然见到了街头有饿死的国民党士兵,要知道,这是在大后方昆明啊。闻一多先生不再潜心学问了,他拍案而起道:“这个国家,我们不能不管了!”他出席各种进步会议,他在会上的发言犹如狮吼虎啸,不做任何的掩饰。他的发言,老实人听了连胆子都要被吓破,谁都知道国民党统治黑暗,弄不好,脑袋就没了,但是闻一多先生不怕。他当着国民党军官邱清泉的面发问道:“国家糟到这步田地了,我们再不出来讲…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主张教师少讲、精讲的呼声不绝于耳。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老师不要做说书先生。讲课文,课前空讲一通之后,接着又句句讲,段段讲,越讲越起劲,学生越不动脑筋。自己不动脑筋,怎么会得益呢?所以要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之处才给说一说。”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三个字:少而精,少讲、精讲,讲的要击中要害,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他讲一下,点一下。”然而,到底怎样“说一说”,如何“点一下”,从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教师还是心中无底的。本文所阐释的“一线串珠”式整体阅读教学法,就是一种“说一说”、“点一下”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欧阳中石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我们无从考证他是否真的“少无大志”,但却知道他所谓的“无家可归”,事实上是“家”太多了,以致难以断定哪个是他真正的“家”了,所以,我曾半开玩笑地对先生说:“您实际是建立了一个大‘家’。”欧阳先生的“家”,着实不小。喜爱京剧的朋友,都知道他是著名须生奚啸伯先生的嫡传弟子。他中学时拜奚先生为师,师徒之间极其恰惬,即使上了大学,也没有放弃对京剧的追求,奚先生晚年的一些剧目,多与他有过商讨。他的扮相与奚先生形神毕肖,以致在石家庄举办的纪念奚先生的演…  相似文献   

10.
崔新娟 《社区》2011,(31):54-54
先生体检回来告诉我,他心脏二尖瓣关闭不严。我心里“咯噔”一下,晚上辗转反侧,心如乱麻,把自己吓出一身冷汗。先生笑着对我说:“你应该这样想,我丈夫患的幸好不是疑难杂症,现代医学发达,有良药可以治愈,没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11.
我和先生的结合既没有父母之命,又没有媒妁之言,是属于私定终身型的。恋爱时间虽然长达六年,可是从来没有面对过他的家人。直到“登记注册”的事提上议事日程,当年他的父母提出让  相似文献   

12.
吴宓先生早年主编《学衡》,主张文言文,反对白话文.他是个孤傲不群的怪人.在四十年代,他还坚持自己的意见,高喊“经史必须诵读,文言断不可废.”他的内心是否也这样气壮呢?我看未必如此.他在上英语课偶而闲聊时,总爱念一句英国谚语“o isme!倒霉者我也!”(o 读吴音)他给学生讲他的名字时,先在黑板上写个“宓”字,然后用教鞭指着“宓”字问学生:“你们看我这个“宓’字,它上边是个头,中间一颗心,心上插着一把刀子,你们说痛不痛呀?”这虽然是课堂上的  相似文献   

13.
解放前,皮高品先生花了八年时间编成“中国十进分类法”。(以下简称皮氏“十进法”)曾给我国图书馆界带来一些影响,直到以前不久,还有个别图书馆使用这部工具书,而没有采用新的分类法。解放后,皮高品先生始终坚持自己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观点,经常吹嘘这部分类法的“优点”,直到现在,他还说他的分类法有“进步性”,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起过“一定的作用”,并说“当年出版时,我的朋友曾为我的生命担忧”,如此等  相似文献   

14.
鲁迅和戏剧     
鲁迅先生在他的《呐喊·社戏》上说:“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这是只指旧戏而说的。《呐喊》写在一九一八年以后,照《鲁迅日记》,鲁迅先生于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跟教育部到达北京后,只过了一个月另五天,就“与齐君宗颐(寿山)赴天津”,“夕赴广和楼考察新剧。”齐宗颐并不研究戏剧,鲁迅先生要他同行,因为他在天津有亲戚可以寄寓;鲁迅先生和他友谊之深和久,是仅次于许寿裳的。  相似文献   

15.
绅士汤姆     
彭波 《华人时刊》2006,(9):87-88
刚到英国留学的时候,我跟汤姆是邻居,汤姆曾在北京留过学,会讲半生不熟的汉语,我们常在一块交流,英汉混杂,彼此成了一对好朋友。跟汤姆成为朋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汤姆跟我一个姓。他有个中国名字叫“彭湃”,我知道了后,问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眉头一扬,“你听说过彭定康吗?我随他姓。”我虽然对彭定康没有什么好印象,可我对“彭湃”这个革命先驱历来非常尊重,所以,对汤姆也有种特别的感觉。汤姆曾问我,他这个中国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我说,你叫的这个名字是一个革命先驱的名字,很尊贵的。他听了非常高兴,问我在中国彭湃的故事,我对他讲了,他边听边摇头,表示对彭湃的行为不理解。为了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情绪,我只好把话题岔开。他高兴了,说:“你姓彭我也姓彭,用你们中国人的话说,我们是哥们,我知道你们中国人是比较讲究同族同宗的。”在谈起两国之间的区别时,他说中国人聪明,我非常自豪地微笑着,他看了,有些不高兴,说:“你们的聪明表现在内心复杂。”我让他说得具体点,他说:“有一次,我们公司从中国定了一批工作服,刚开始价格没有定下来,经过许多次谈判,最终才签定了合同,没想到,等工作服供货后才发现,这批工作服没有袖子。没法穿,公司便跟中国人交涉,可按合同,供的是衣服,上面没有说明有没有袖子。中国人没有错,你要的价格  相似文献   

16.
1951年10月5日梁漱溟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两年来我有了那些转变?”其中特别强调地说:“我从不相信我是唯心论者,亦如我从不相信我是改良主义一样,正如此,所以总不喜欢旁人向我宣传革命,向我宣传唯物,--我何尝不革命?我未尝不唯物?”显然这种话是用来迷惑人的虚伪的遁辞,这种“转变”是自欺欺人的假转变。下面就来揭露和批判他的反动的哲学实质,及其产生的阶级根源与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7.
(一)高贵傅聪先生曾在武汉举行钢琴音乐会,之前我心动了一下,因为喜欢读《傅雷家书》。但终究没有去,虽然湖北剧院距离我家很近。我的痼疾——只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听我喜欢的音乐,享受宁静。后来从报章得知,音乐会氛围不佳,老先生多次起身抗议听众的无礼,心中怅然。我相信那样激烈的反应是源自先生对音乐的虔敬,同时对于傅雷先生一次次在家书中嘱咐儿子为人行事的准则有了新的“明白”。如果留心每封家书的日期,很难想象先生是在怎样的身心痛苦之中为儿子指引人生却无一字颓废、憎恨。“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灵魂。”“后代人…  相似文献   

18.
“喂,社科院办公厅秘书处吗?我是《中国文化报》记者焦国标,我想提请社科院向国务院打报告,为钱钟书先生降国旗致哀!” “什么,……他的家属没有谁提出来……” “他会有提出这样要求的家属?再说这也不是家属的事,这是国家的事!” “不用了,昨天已经火化完了。”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刘长虹、陈豪同志的文章《鲁迅笔下的“眼睛”——学习鲁迅小说札记》(《扬州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把鲁迅先生“画眼睛”的话,简单地理解为人物肖像描写的画眼睛,认为描画了人物肖像的“眼睛”就是写出了“一个人的特点”。我认为,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鲁迅先生在原话中,没有提到“肖像”二字。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实践中,没有只  相似文献   

20.
收到黄永年先生寄来他新出的<古文献学四讲>,欢喜雀跃,反复翻阅,受益良多.此书是<目录学>、<版本学>、<文史工具书简介>、<碑刻学>四种讲义的合订本,收在<名师讲义>丛书里.<目录学>以前没有印刷过,其他三种有印发和正式发表的讲稿.读黄先生的书,我常常想到一个词--深入浅出,这个词语被用得太滥了,但黄先生的书却可以实实在在担当得起这个词语.我喜欢读名家写的小册子,因为那是厚积薄发、深入浅出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