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在国家、民族危急的严重关头,29军官兵奋起抵抗,全国抗战爆发。由于29军打响了八年抗战的第一枪,其军长宋哲元成为国内外注目的人物,被誉为爱国将领、抗日英雄。 然而,在“七·七事变”至平津沦陷前,宋哲元一方面不甘心自我堕落、与汉奸同伍而遗臭千古;另一方面,也不愿强力与日寇抗衡损伤军队。因而,始终处于矛盾的状态中。为了维持冀察的半独立,为了保存29军的兵力,他幻想和平,热心谈判,企图通过对日让步求得妥协;同时,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全国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为维护自己的地盘和声誉,在谈判中也不敢走得太远,完全满足日军的要求。但是,日军此次进攻不同于以往的挑衅,而是要大举兴兵灭亡中国。因此,让步只能给日军调兵遣将以时间,贻误我方抗战部署,挫伤军民抗战锐气。  相似文献   

2.
芦沟桥事变,四十七年过去了。然而时至今日,我仍然感到有几个问题需要加以讨论。 一、“七·七”事变的必然性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夜,日本华北驻屯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从而点燃了中日战争的烈火。这场长达八年多的中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惨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招致巨大牺牲。实事求是地研究这次事变,得出科学的正确结论,对今后中日两国人民的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5,(4):76-79
冯玉祥一生对日本的认识复杂,早年盲目仇恨和排斥日本,"北京政变"之后,随着自身实力的增长和时局的变化,对待日本逐渐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主张在爱国的前提下,对日本一定程度的友好合作。"九一八"事变之前冯玉祥对日本的认识,对抗战时期冯玉祥抗日思想的成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寒梅 《阴山学刊》2002,15(3):51-54
内蒙古地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最早地区之一.日本帝国主义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实行政治、军事殖民统治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包头以东地区经济的殖民地化,全面控制了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命脉,从而给内蒙古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难以估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吴凤琴张冬华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余人由皖南北移,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  相似文献   

6.
1935年12月,由满铁全额出资、以华北为主要活动舞台的兴中公司设立。它虽然只是短命地存在几年,即被日本掠夺华北经济的总枢扭——华北开发会社所取代,但是从它在“七·七”事变前后所起的特殊作用,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大规模侵华的经济目的,和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经济侵略政策。  相似文献   

7.
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作为日本设在中国最大的“国策会社”,在其存在的近40年间,从各方面参与了日本对华侵略,“一贯是大陆政策的中心”。因而,满铁研究应是近百年中日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在满铁研究中,关于满铁调查部的研究,在日本虽已有相当可观的成果,中国却属于空白。本文主要就“七七”事变前后,即1935年至1939年初的满铁华北经济调查,大致试做些分析,以期揭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满铁在日本经济侵华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说明的是:限于篇幅,本文并未涉及1936、1937年满铁的两次冀东农村实态调查,及其以后的满铁华北事务局调查室(后改调查部)的其他华北农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军事侵略步步深入的同时,也逐渐对中国东北的铁路、金融、投资、矿产、农业等经济领域展开了侵略活动。本文试就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华北事变后 ,国民党对日政策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其政策的变化 ,是国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形成全国抗日局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使国民党对日终止妥协 ,走向抗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论述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由武汉失守到百团大战及百团大战以后,华北日军对伪军由不重视、比较重视到真正重视的发展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11.
赵文 《晋阳学刊》2006,(1):94-98
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一份著名的时事政论类综合杂志。“九.一八事变”前,《生活》周刊以敏锐的观察力,关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对日本侵华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认为日本侵华的内在原因是其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作用的结果,而中国自身国力的孱弱则是招致日本侵略的重要外因。《生活》周刊对日本侵华原因的分析,虽带有浅显、直白、感性的特征,但对于激发城市普通民众的爱国热情,凝聚他们的民族精神,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经济已持续 10年失衡与衰退 ,这是因为其经济存在着结构与体制的弊端。日本经济如果不能与全球经济融合 ,缺乏改革的勇气 ,曾经有过的成功和经验完全可能成为历史的包袱。分析日本经济发生变化的深层原因 ,对于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后,中国出现了团结抗日的形势。日本推出对华“新政策”,主张将重大的政治性问题搁置起来,先与中国实行“经济提携”,以实现第一步目标──控制中国的经济,以后再提变中国为其附属国的政治要求。佐藤利用其外交渠道不断向中国发出“经济提携”的信号,要求回应。国民政府则对日本战略性意图十分警戒,采取了既不与之决裂,又不中其圈套,耐心与之周旋,设法拖延时日的策略。“佐藤外交”事实上没有得到中方的实质性回应,对华外交僵局仍未打开,这就决定了“佐藤外交”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试论华北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态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攘外必先安内”,是蒋介石一贯坚持的反动政策。在这个政策指导下,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东北事变时,他正坐在兵舰上前往南昌坐镇指挥向我中央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对日本侵略者完全采取不抵抗政策,并命令东北军即使“日军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结果几十万东北军一枪不放,撤到山海关以内,日本侵略军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东北三省。不久,蒋介石又把东北军调到南方参加“剿共”。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民党  相似文献   

15.
简论“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朝鲜人的国籍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吞并朝鲜以后,为了扩大其在东北的权益,有意制造了朝鲜人的双重国籍,导致了在东北朝鲜人国籍问题上与中国的对立与冲突。纵观“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朝鲜人的国籍政策,可以得知,直到伪满洲国成立为止,日本都没有在朝鲜真正实施“日本国籍法”,也没有允许朝鲜人归化。这意味着朝鲜人不具备国际公法上的日本“国籍”。日本对东北朝鲜人的国籍政策,严重地违背了近代国民国家普遍公认的移民可基于个人意愿自由选择国籍的原则,其根本目的在于企图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相似文献   

16.
王广军 《理论界》2007,(11):174-176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以武力独霸阜新百里矿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伴随着日本对外侵略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日渐发展的阜新煤炭业完全成为日本宗主国殖民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服从于日本对外军事侵略的总目标。期间,对阜新煤田进行了“地毯式的”地质调查和竭泽而渔式的掠采;对负责掠夺阜新煤炭资源管理机构的不断更迭来实现和保障对阜新煤炭资源最大限度的掠夺;创办与煤炭业相关的辅助产业和附属设施来提升对阜新煤炭资源攫取的纵深度。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华北产业开发计划”与华北沦陷区经济史之分期居之芬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华北沦陷期间的经济.实质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实施绝对统制和疯狂掠夺的殖民地经济。因此.其发展或演变所呈现的阶段性特点.也是由日本对华北的经济侵略政策与在此基础上所制定的...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粮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以来,随着大规模移民开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北农业迅速起飞。进入本世纪二十年代,东北的商品粮生产渐臻鼎盛时期,创造了一系列历史最高纪录。本文拟就商品粮的生产、加工、运输、贸易、商品率诸方面,对“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生产的发展水平作一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以后 ,日本帝国主义在对我国东北加快军事侵略步伐的同时 ,在“日满贸易”的掩盖下 ,加剧了对东北经济侵略的进程。本文旨在通过对“日满贸易”的状况及其发展过程的分析 ,客观地阐明“日满贸易”的性质、特点及给东北与日本带来的不同影响。1  “九·一八”事变前 ,日本国内军事力、经济力迅速发展 ,成为东方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是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 ,它的总面积只有 38万平方公里 ,不到我国领土总面积的二十五分之一。日本物产缺乏 ,特别是铁矿和石油。煤的储藏量按19 37年估计仅有我国煤总储藏量的三十分…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阴谋计划。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赂中国的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九·一八”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日本人民也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镇压,不断发动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各阶层人民在日本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不断掀起各种形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