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美学的文化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都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因而它们有历史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是中西美学比较研究应当突出强调的问题。中西美学首先是古代的美学和现代的美学,其次才是中国的美学和西方的美学。我们不应让一些表面差异遮盖了这种共同性,或者在强调那些确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学发展的新的历史开端是以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出现为标志的,王国维以对崇高的倡导宣告了古代美学的终结和现代美学的崛起,在和谐与崇高两大范畴转换的关节点上,塑造了他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奠基者和前驱的形象。王国维深受西方近代哲学特别是康德、叔本华哲学的影响,这是他的美学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有着明显区别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中国现代美学历史起点的确立同时意味着开始了它与西方美学思想接触、交流的历史,意味着中国美学走上了与世界美学共同发展的道路。但是,西方美学对中国美学历史进程的影响,是通过中国美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需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奴隶社会何时结束,封建社会何时开始,学术界历来分歧很大。本文考察了自西周至明清各个阶段的奴隶制状况,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西周、春秋时期奴隶制虽有各种表现形式,但在社会生产中居于次要地位,当时已进入以封建生产方式为主的封建社会;战国、秦汉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奴隶制残余在封建社会内又出现畸形增长;魏晋至明清时期一直遗存许多奴隶制残余,其中北朝、元代和清代奴隶制还一再有所强化。它深刻地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前进的,一个新的杜会制度诞生后,旧制度总要顽强地残留下来。本文从探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奴隶制状况着手,对中国古代社会史的发展作了宏观的辨析,它充分揭示了社会变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张法 《求是学刊》2013,40(2):108-114
1900年以来的西方美学可以重新定义为西方当代美学,它包括三个面相: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全球化美学。全球化美学在新世纪的主潮是生态型美学、生活型美学、身体美学,其特点是把西方自近代以来的区分型美学转到了与各非西方文化同调的交汇型美学上来,这不但表明西方美学发展到一个重大转折时期,而且也表明世界美学发展到一个重构时期。  相似文献   

5.
由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国际审美文化交往的需要所决定,21世纪将是比较美学大力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应当重视比较美学,特别是中西比较美学的研究。中西美学理论建构的原点不同,中国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物(自然)的审美关系,西方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人(社会)的审美关系,所以从根本上说,中西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则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而不同的美学理论必然导致中西方在审美的方式、心理和理想上存在种种差异。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使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本质力量得到全面的确证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美学的家园     
美学的本源在于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人类学本体论 ,这一特点在西方现代形态的美学发展中日益彰显 ,在中国古代丰富的美学思想中体现得最为充分。而要接通这种本源之思就在于要实行“现象学的悬置”和开放坦荡无私的审美心胸  相似文献   

7.
汉代的书法艺术处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显著的标志是汉代书法艺术已独立成为专门的艺术,中国书法的篆、隶、八分、章草、草书、真书在此时期已大体齐备,中国的书法理论已开始萌芽。研究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不仅要从中国古代的哲学与诗文中去寻觅,更要从古代的诸多艺术中去探微。中国的书法艺木乃是表达情操与美感的民族艺术,是一门最独特的民族艺术.书法的美学思想正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一部分,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又可沟通于诗、画、乐、舞、建筑等艺术,还可以从中窥探美的基本范畴,可以和西方美学里的诸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对小说美学的把握黄德烈中国古代的小说,从文体上分,有文言和白话两种。文言小说曾经历过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两个繁荣阶段。宋、元、明时期,白话小说渐兴,但不很成熟。清初蒲松龄再以文言形式创作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当时可谓异军...  相似文献   

9.
高建平 《阅江学刊》2011,(3):120-125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领域出现了文化学转向。在西方与在中国,发生这种转向的语境不完全相同。走出康德式的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将分析美学与美学上的文化学转向结合,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特色。在正确认识西方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误读后,清醒认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资源,建立一种既有普世因素也有个性特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这种新的研究会带来新的学术气象,代表着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程孟辉西方美学研究在中国已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中国学者最早接触西方美学可以追溯到戊戌变法时期。那时,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出现,一些有识之士(如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在熟知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近代西方...  相似文献   

11.
试论大化革新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日本古代历史的分期,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日本没有经过奴隶制,在公元二世纪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了封建社会。另一种认为,日本也像多数国家一样,经历了奴隶制社会。至于奴隶制的时期,主要的分岐在于对大化革新的评价。我国目前流行大化革新封建说,把大化革新看做是日本奴隶制的结束和封建制的开始。按照此说,日本奴隶制史就显得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2):93-96
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得以发展的基础。黑格尔是西方美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美学》对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更是起到不可替代作用。比较和分析老子的"美"与黑格尔的"美"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探析二者的美学思想,无论是对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还是对于追寻美的本质及其历程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主持人话语:组织本期"生态美学研究专题"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回顾国际生态美学发展历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另外一个是展望生态美学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组织了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四位生态美学研究学者的文章。美国著名环境美学家伯林特的文章《西方与东方的环境美学》在中西比较视野中介绍了20世纪中期以来环境美学的发展,尤其是以理解同情的态度评介了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表明西方的环境美学已经接纳了中国的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14.
气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气论贯穿着中国哲学发展的始终,是决定中国哲学基本发展方向的两大因素之一。本文从气字的来源入手,指出西周末年伯阳父以气论三川地震,标志着中国古代气论哲学的产生.这一哲学形态产生后,在先秦时期主要经历了春秋和战国两个主要发展阶段,前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六气”说,而后一阶段则产生了气一元论的宇宙观。此后,气一元论被广泛用以说明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5.
罗马封建因素产生于奴隶制社会母体的青壮年时期;在它产生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缓解了奴隶制社会母体内诸多矛盾,促其在经济和政治上进一步向前发展;只有当它羽毛丰满和奴隶制社会母体进入衰败时期时,它才勇敢地挣脱奴隶制社会母体的束缚,并进而取代之。 一、罗马封建因素的产生 罗马封建因素的产生是诸多因素长期汇合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古罗马崇尚农业之风导致了拉蒂芬丁奴隶制大地产的形成。古罗马崇尚农业的古朴之风,农学家科路美拉在《论农业》一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当年真正的罗慕洛的子孙是不间断狩猎和农耕活动…  相似文献   

16.
探究中国古典美学的奥秘,必须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哲学,中国古典美学是从中国古代文化学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智慧之花,正是根植于这个深厚的土壤,吸取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的精髓,中国美学,特别是中国艺术才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和一整套美学范畴,从...  相似文献   

17.
秦都城研究琐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都城是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史、都城史,秦都城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典型性。既有对以前都城的继承,又进行改造,不断发展,并形成自己的都城体系。秦从襄公开始建国到秦灭亡共有近600 年的历史,它贯穿西周、东周、秦代三个时期,而东周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转变时期, 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破旧立新, 必然反映到都城建设中来, 因而在都城规划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 按实际要求进行建设,“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1 〕,摒弃了奴隶社会时期“筑城以卫君”的规划模式,而实行“城,以盛民也”的新的筑城思想,变政治堡垒的奴隶制都城而为既是政治中心、又为经济中心的新都城,都城中除了统治阶级起居的宫殿以外, 还有手工业作坊、商业市场等,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建立起来,都城和“市”的关系日益密切。秦的都城的发展正经历了从继承到变革的阶段, 因此, 只有认真研究秦的都城, 才能准确全面地研究中国古代的都城演变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古典美学表现着不同的审美理想。实际上,“典型论”和“意境说”两种不同审美理想的差别不只是表现在方法论意义上,不仅仅在于西方古典美学长于逻辑思维而重视模仿说,进而发展了典型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囿于形象思维而重视表现说,进而发展了意境说,更反映着对美本体认识论上的差异。比较中西方古典美学,我们发现,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理想、美学整体结构、审美认识方法上都带有浓  相似文献   

19.
在印度古史分期问题的研究中,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问题无疑是很重要的。在印度和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印度史著作中,虽然往往也有古代和中世纪之分,但是他们另有历史分期标准,同我们所说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法根本是两回事。现在还存在着印度古代是否有奴隶制社会的争论。这个问题需要另作专门讨论。本文在讨论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北印度社会性质时也将对当时奴隶制社会的存在作一些论证。在承认印度历史上有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分的学者中,对于二者划分于何时也有不同的见解。不过,  相似文献   

20.
大致说来,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经历了三个阶段: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主义、柏拉图和基督教的理性主义以及目前向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回归.参照西方的坐标,可以说,中国的人文主义传统一直具有某种自然主义的特征.不论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还是中国的人文主义传统,目前的首要问题都是如何帮助人类社会走出理性主义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