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艾青继承中外诗歌形神美的美学传统,特别重视形象思维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他认为:诗人作为语言的艺术家,其重要本领之一,就是要“以形象使一切抽象的变成具体”。他所创作的作品大都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给人以“色授神与”之美。艾青曾说:“诗人必须比一般人更具体地把握事物的外形与本质。”这是诗人创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描绘自然景物所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因为诗歌同一切艺术一样,“总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如果对于事物的“外形和本质”不能“具体地把握”,也就无从“抽象”,无从“再到具体”了,因为第一个…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自由论体系中的政治自由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认为,马克思主义自由论是从哲学层面对人与对象世界多重规定的综合反映,是认识论自由、价值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内在统一。而政治自由则是社会自由在人的政治经济领域中的具体化。全面地揭示政治自由的内涵,准确把握和积极创造政治自由生长与发展的条件,对于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只有人才珍藏过去,只有人才拥有未来。”人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生存、发展,需要揭示事物过程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塑造自己、创造世界。《在过去和未来之间》一书就是有关把握事物过程的规律的理性探索,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从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问题入手,由此超越、分离出用来描述事物过程性质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问题,最后达到有关“把握具体事物过程的规律”的深入理解。该书值得重视的有以下几点: 一、发现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问题研究的描述论转变,并由此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问题,是当前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趋势:一是维护客观事物过程的决定论观点;二是以各式各样的综合谋求决定论和非决定论二者的  相似文献   

4.
康才洪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著文认为,“人的意识对具体事物有反作用”。应该说,这是正确的。但他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样的命题不能成立。这就值得研究了。在我看来,“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无可非议。首先“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与“意识对具体事物有反作用”是一致的。康文所说的作为意识反作用对象的“具体事物”未加任何限制,我理解,这里的“具体事物”,就是泛指客观存在的一切具体事物,而不是专指某一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典型论认为,个性即典型。发现和把握现实生活中“突出的性格”、“独特的形象”,通过“卓越的个性刻划”,创造出丰满完整、鲜明生动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论的基本原则。这一思想主要有下列几点内容: 一、个性刻画出典型。艺术典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不仅源于现实社会的生动具体的感性生活现象,同时也是艺术家别具一格、别具一法创作活动的结晶。个性的描绘是艺术创作活动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在生活的具体性与典型的个性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我们把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对象和产品结合起来看,可以说个性刻画就是描绘人物、事件的个性,把个性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成为个性的典型。应当指出,恩格斯曾经肯定拉萨尔反对恶劣的个性的意愿,但只局限在反  相似文献   

6.
论价值的来源与本质刘敬鲁关于价值的来源与本质问题,目前我国学术界有两种典型的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价值是由实践创造的,价值来源于实践,价值的本质是人通过实践表现在客体上的人的主体性①。另一种观点认为,并非一切价值都是由实践创造的,因为有相当部分的...  相似文献   

7.
意识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成定论。康才洪同志在《论人的意识反作用问题》(载《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以下简称《问题》)一文中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意识反映和反作用的对象不是物质,而是具体事物,“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个命题不能成立。《问题》的意见,不敢苟同。其症结所在,是偏离了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了他的老师柏拉图所主张的“理念”以后,提出了“形式”概念。在对“形式”概念的诸种规定中,集中体现了他对个别——一般关系的把握。柏拉图提出“理念”,与他企图把握世界各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统一亦即共通本质有关。他在“对事物试作说明时,从事物越入理念”(《形而上学》990b;以下凡引本书只注页码),即在具体事物之外设定作为其本质而存在的理念,由此来“以一统多”。柏拉图理念论的困难在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两相分离,因而在两者的连结上难以给予园满的说明。亚里士多德正是抓住这一要害,批判和否认了普遍的理念对于具体事物的独立存在和作为它们的本原。他提出了“实体是个体”的思想,认为只  相似文献   

9.
铿迭是阿拉伯世界第一位著名的亚里士多德派哲学家。在哲学观上,他认为哲学是依据人的能力研究事物真理的学问,和宗教在追求真理这一点上并不矛盾。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他认为,全智全能的真主创造了世界,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在认识论上,他主张四理性说,并提出了科学认识的三个阶段,在灵魂问题上,他坚持灵魂不灭论,主张灵魂是精神的本质,并具体研究了灵魂的两种能力。铿迭虽是亚里士多德派哲学家,但与亚里士多德的基本哲学思想又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当代艺术本质研究所涉及到的根本课题,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基础。对此,在思想方法的最高层次,现有主张的思路大多偏于两种倾向:1.只是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框架出发;2.只是从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框架出发。由此,在艺术本质结构最高层次,他们所把握的艺术本质内涵只能是认识论的、本体论的,或者形式论的,仅仅具有形而上学性质的抽象内涵。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基础应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实践观及其方法论,它是从上述两种关系框架的内在联系,亦即从实践之所以发生和发展的本源关系出发去把握艺术本质的,由此,在艺术本质结构最高层次,它所把握的艺术本质内涵最终是以生产为手段,以人为目的的价值论的具体实践内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艺术本质研究应当实现历史性转移,其目标是紧贴现实,走进实际历史进程,建立一门与市场经济时期相适应的新文艺学。  相似文献   

11.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分析和理解“过程论”思想,有助于我们在动态中认识事物,把握事物,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在此主要通过对“过程论”思想的解读,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过程论”思想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典型论”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典型论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指导性理论,是从恩格斯的两句话引申发挥出来的。这一理论存在内在矛盾,在实践中作家难以具体把握,不可能对创造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与传统审美观和方法论相悖。。实际上典型论是文革中“三突出”理论的理论支柱,影响是负面的,应当推倒。我们应全面理解恩格斯的文艺思想,联系实际,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论,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3.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方式。它不是运用逻辑形式来把握和认识事物的本质,而是在特殊的、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事物和认识事物。这种直觉思维广泛体现在中国人的哲学和科学思维中,从而成为中国人思维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对《指物论》篇的解读,可划分为传统和西学两种诠释理路。而吊诡的是,本来截然相对的这两种诠释理路却共有一个相同的思想预设,即皆以事物诂物。这个预设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在先秦语境和《公孙龙子》文本中,物字实有两个意义:一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二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之名称。指字的意义是指谓,但亦有广狭之别。故《指物论》篇所论的指物关系,具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与其指谓之间的关系,二是此类事物的名称和其指谓之间的区分、统合关系。公孙龙的这一思想,已超越了白马论、坚白论诸论所达到的思辨高度,体现出综合和辩证的新特点。公孙龙从语言、事物和主体这三个向度来论析指物关系问题,这对现代语言哲学的相关探讨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直觉的创造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敏中 《天府新论》1997,(3):47-50,56
创造认识论就是研究主体的创造认识的一般过程和具体环节的认识理论。创造认识是指主体探索人类未知领域、提供独创性的认识成果或者产生新的认识方法的认识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过程本身就包含了选择、建构和创造于自身之中,能动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特征。在这种意义上说,创造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又是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即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特殊部分——创造认识作为专门研究的对象。(-)认识的能动反映本质也是创造认识的本质,不过这是创造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人学研究与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学研究与哲学高清海人,可以说是人们最为熟悉而又最难于了解和把握的一个对象。时至今日,人以外的对象我们可以认为已有了很多很深入的了解,对人自身就难以这样认为了。所以如此,不仅因为人认识自己有一个“自我缠绕”的矛盾在,这个问题还容易解决,人具有反思本领...  相似文献   

17.
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 ——拉普拉斯 综合研究是按照对象各部分间的有机联系,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研究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和静止的,一切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于复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之中。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不同而显现出事物的特殊面貌,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因此,要了解事物的特殊本质,必须从它的一切联系和一切关系之中去把握。列宁说:“真理只是在它们的总和中以及在它们的关系中才会实现。”(《列宁全集》38卷209页)  相似文献   

18.
张建 《江汉论坛》2001,(2):45-47
本文认为控制理论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带来有序、稳定、和谐,但不能对可控的方法过于依赖并加以滥用。控制理论因对象的不同而出现适应程度上的差异。非控理论是对控制理论的补充和矫正。认识事物,为了使事物或关系有序,采取可控还是非控应视事物或关系具有哪一种属性而定,要具体分析、具体选择。人类在处理自然之间、社会之间和人自身的关系时,可控和非控理论都将发挥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伦理学是一门价值科学。伦理学主要是以不同于事实认识的价值认识为其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向人们提供一个关于人生和道德的价值观念系统。人对外部世界有着认识和价值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通过实践活动的内导作用,转化为人的意识结构,使人对外部世界的观念区分出两个层次,即认识的和评价的。马克思认为,人对外部世界的抽象概念的把握(认识)不同于实践精神的把握(评价),它们是人对事物的不同的反映形式。事实认识的任务在于把握对象“是如何”,认识的结果是制定有关对象的科学、真理系统;价值认识所要解决的任务则是客观对象“应如何”,以及活动主  相似文献   

20.
<正> 前一阶段,国内哲学届有一种暂时颇为流行的斗争、同一并重论,它认为: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说相对都相对,说绝对都绝对,无所谓主次和轻重之分.在批驳以斗争性为重点的矛盾动力说时,有过这样一段典型的论述:"事实上,蕴含在同一性和斗争性何方是绝对相对的争论背后,是这样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矛盾发展过程中何者主要,何者次要.认为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含义是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辅助、次要的作用,而斗争性则在事物发展的任何状态下,都起着主要的作用.这一观点发展到极端就成为'斗争哲学'.几十年来,我们在这个'斗争哲学'指导下,刮起了一阵比一阵猛烈的政治旋风,使得新社会这个统一体内部动荡不安,濒于瓦解."(上海《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第77页)这是斗争、同一并重论的一个极为典型而又具代表性的说明.对于这段话.我们必须作具体的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