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鲁迅与孙伏园既有同乡之谊,又有师生之情。1911年底,鲁迅任山会初级师范学校校长时,孙伏园正在该校念书,当时鲁迅不仅代课,有时还代国文教员批改作业。因此,在孙伏园写的一篇恭贺南京政府成立并改用阳历为内容的作文上批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几个字,极大地鼓励了年轻的孙伏园,对他日后用战斗的笔对旧世界的宣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8年至1921年间,孙伏园在北大读书,鲁迅也在北大兼任讲师,主讲《中国小说史》,孙伏园再度聆听,又一次成为鲁迅的学生,师生的关系更加密切。因而,1919年孙伏国初任北大《国民新报》编辑时,即主…  相似文献   

2.
厦门大学文艺学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自 1 92 1年厦门大学创办起 ,在国文系及国学院任教、任职的前辈著名学者鲁迅、林语堂、邓以蛰、孙伏园、川岛、台静农、施蛰存、余謇、林庚等 ,就以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师者风范 ,为本专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专业是厦门大学中文系重点发展、具有较强学术实力的学科。 1 979年 ,由著名学者郑朝宗教授联合周祖讠巽、许怀中教授招收“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研究生 ;1 995年 ,以林兴宅教授为带头人 ,创办“文艺学”专业硕士点。 1 998年 ,按国务院规定进行专业调整 ,“中文艺学博士点主要方向带头人…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鲁迅诗歌研究述略江锡铨与其他体裁的鲁迅著作研究一样,鲁迅诗歌研究也在新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鲁迅诗歌研究的肇端,可以上溯到1925年孙伏园的《京副一周年》[1]。从那时起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40年间,几代学人在鲁迅诗歌的笺注、考释、钩稽、鉴...  相似文献   

4.
一、从孔乙己的命名,领略鲁迅的“大家风度”鲁迅生前的挚友孙伏园先生曾经说过:“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呐喊》)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成了外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风度。”(《关于鲁迅先生》)这可视为把握本篇美学价值的肯綮。《孔乙己》堪称鲁迅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5.
收集在《野草》中的《过客》是一出蕴含哲理、风格别具的独幕剧。《过客》的创作,根据孙伏园先生的回忆,在鲁迅头脑里酝酿了将近十年之久,鲁迅在与友人的通信和杂文中屡屡提及,常说“这意思也在《过客》中说过”。鲁迅之所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7.
一九二○年,年仅二十三岁的许钦文在“五四”反帝反封建思潮的激励下,特别是读了《新青年》上发表的鲁迅一系列“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①的作品后,为了挣脱旧势力的压抑和排挤,满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毅然离开了故乡绍兴,冒险漂流到“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是年冬,他进北京大学旁听鲁迅讲授的《中国小说史略》课。一九二三年一月五日,许钦文拿着同乡孙伏园的信,去教育部拜访鲁迅先生,此后便开始了他们持久而亲密的交往。  相似文献   

8.
鲁迅诗稿《教授杂咏》的第一首是讽刺钱玄同的。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何妨赌肥头,抵当辩证法。这首诗写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可以说这首诗的创作同鲁迅最后一次访问北京和到北京师范大学讲演有关系。鲁迅是同年十一月三十日回到上海的。当他北返探亲并应邀在北京各大学作演讲时,钱玄同正在北京师范大学任国文系主任。当他一听到鲁迅要来学校讲演,为了反对鲁迅在青年中传播革命思想,他疯狂地叫嚣:“要是鲁迅到师大来讲演,我这个主任就不再当了!”但是,这既吓不住要求革命的北京青年,更吓不倒连特务的监视和  相似文献   

9.
余謇 ( 1 886 -1 95 3 ) ,字仲詹 ,江西南昌人。语言文字学家。 1 92 7年至 1 95 3年任厦门大学国文教授。余謇 1 8岁时 (光绪二十九年 )考中举人 ,被称为“江西才子”。 1 90 9年考入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前身 ) ,习经书左传门 ,喜读《天演论》 ,对译者、时任京师大学堂校长严复由衷钦佩。 1 91 3年大学毕业后 ,任职于江西省立一中、二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 ,他在江西热烈响应 ,鼓吹“民主”、“科学” ,大力倡导白话文。 1 92 7年任江西私立心远大学国文教授。1 92 7年 ,余謇受聘于厦门大学 ,任国学系教授 ,1 93 5 -1 942年、1 945 -1 9…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文学还处于草创时期,徐玉诺的小说就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注意;被注意的主要之点是在“乡土文学”问题上。王诺曾回忆说:“那时,我也不过是干百热心青年之一吧,仅以粗枝大叶的乡土文艺,写小说写诗歌,反映农村里的矛盾与兵荒马乱的情形,不知怎的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来,三番五次嘱咐孙伏园,给我写信,让我把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二十来篇小说收集出版,并自愿作序。”这段回忆中“不知怎的”四字,很实在,王诺当时并  相似文献   

11.
文学家 鲁迅     
鲁迅 ( 1 881 - 1 936 ) ,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史家。 1 92 6年 9月至1 92 7年 1月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国学研究院研究教授。鲁迅来厦门大学之前 ,在文坛已声誉卓著。他先后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基石 ;出版《中国小说史略》 ,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新局面。鲁迅来厦门大学后 ,原拟开三门课 ,即“小说选及小说史”、“文学史纲要”、“声韵文字训诂专书研究” ,后一门课因选修人少未开。“小说史”课采用他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晨报副刊》是新文学在中国北方的战斗堡垒,继续秉承鲁迅《新青年》时期“思想启蒙、文学救国”的新文化传播的宗旨,在李大钊、孙伏园、徐志摩主编轮流执政而风格迥异的不同时期,又殊途同归地以高蹈“社会启蒙”的办刊目标为己任,在接续新文学传统和报纸副刊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文化、文学、新闻传播史的时代轨迹。  相似文献   

13.
《文化偏至论》与鲁迅后来在“五四”文学革命时创作启蒙主义的“遵命文学”所表现出的启蒙现代性思想是前后一贯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思考与主张,特别是在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分峙的命题上,完全跟上了当代世界的哲学思潮。鲁迅对新文化建设的见解“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在当时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巨大工程。鲁迅是极其睿智与具有远见的,“立人”思想、个性主义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台静农 ( 1 90 2 - 1 990 ) ,字伯简 ,安徽霍邱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 1 935年至 1 936年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台静农少时在汉口念中学 ,未毕业即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1 92 4年转到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半工半读。翌年 ,认识鲁迅先生 ,与李霁野、韦素园、曹靖华等在鲁迅的领导和策划下组织未名社。在未名社刊物《莽原》(鲁迅编辑 )上发表《红灯》、《新坟》、《烛焰》、《儿子》等小说 ,后结集为《地之子》出版。这些小说师承鲁迅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充满乡土气息的悲欢 ,他也成为当时著名的乡土作家 ,为鲁迅所看重。鲁迅选编《中国新文…  相似文献   

15.
<正> 在鲁迅前期思想研究中,对鲁迅于一九○七年提出的“非物质,重个人”口号,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它旨在抗俗,并非反对唯物主义和反对群众。早在四十年前,论到这个问题时,就有人指出:“你如果拘泥于字面上,以为初期的鲁迅是反对唯物、反对大众的,那就陷入不可容许的错误,而这恰恰又不幸地构成了某些鲁迅研究者的理论的结论。”直到最近,还有人认为:“鲁迅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理想意图’而具有的‘理想的力量’,……是唯物论者对客观事物的正常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鲁迅正是这样一个唯物论者。”  相似文献   

16.
鲁迅拟写未写的小说和杂文王尔龄鲁迅拟写而未写的作品,在他的同时代人如许寿裳、孙伏园诸家的回忆里有过一些叙述,特别是冯雪峰在《鲁迅先生计划而未完成的著作》①中所记更多,《羊城晚报》1960年10月11日刊登的《鲁迅先生未能实现的写作计划》(署名仁庆),...  相似文献   

17.
晚节宜慎     
周作人与杨荫榆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都曾是北京知识界的显赫人物。周作人在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得其兄鲁迅推荐,任北大东方语文系主任兼教授,后因善书“闲适幽默”的小品文而名声大噪。杨荫榆1942年夏继许寿裳任北京女师大校长。1925年5月9日,她开除了学生自治会的六名职员,学生教师多不服,教育部长章士钊则支持杨的行为,并于8月1日派宪兵解散女师大,五天后下令停办该校。之后的日月,章去职,女师大复校,杨荫榆也离京。因鲁迅文章  相似文献   

18.
邓晓芒的《鲁迅思想矛盾探源》等两篇文章,批评“鲁迅的思想矛盾在《文化偏至论》中暴露得相当多”,是“对西方文化的误读”。邓文引证鲁迅不熟悉卢梭的论据,实为鲁迅的反讽用法,不足为据。邓文认为鲁迅批评法国大革命不妥,是未能理解鲁迅“任个人而排众数”的方略,因它是为着抵制卢梭《社会契约论》中乌托邦式“公意”说的误导;而“掊物质而张灵明”的方略,则是在价值观方面反“唯物质主义”。邓文所列的多种判断,可一一回复:鲁迅从未追随“霍布斯鼓吹专制独裁”,更多的是接受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中“国群”对“小己”压制的观念;鲁迅从未退缩,不少杂文、小说中充溢、飞扬着尼采的强力意志;鲁迅从未以儒道学说为根本,明确表示过孔孟的书“和我不相干”。邓晓芒以先验的预设命题来框就、评判鲁迅,无异于使用了古希腊的“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  相似文献   

19.
个性主义是鲁迅批判封建主义、改造“国民性”、实行“思想革命”的重要思想纲领与武器,是构成鲁迅社会思想与文学观念的基础因素。鲁迅的个性主义包括既联系又有区别的两层内容:一是主张“超人”:“任个人而排众数”,呼唤先觉精神战士出世,对民众进行启蒙,这可看作鲁迅“思想革命”的“行动纲领”;一是主张“立人”:“个性解放”,恢复人的理性人性与自然人性,使“人各有己”国为“人国”,这可看作鲁迅“思想革命”的“理论纲领”。它的价值与鲁迅思想的价值、作品的价值共存  相似文献   

20.
范莲子在《同忆鲁迅与范爱农》(载《许昌师专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二期)一文中说:“由于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还兼着生理卫生学教员,工作相当繁忙。不久,他便邀请范爱农到府中帮忙。”范爱农是否应邀了呢?文章紧接着写道:“宋崇厚先生在八十二岁时曾经回忆说:‘我在绍兴府中学读书时,鲁迅先生任教务主任,给人敬而爱之的感觉。范爱农先生给我是另一种印象。他一年到头穿着学生装,老是穿一双布底鞋,养着一个平顶头,衣着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