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石群 《浙江学刊》2006,(6):191-193
陈亮是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以义利观为核心的事功伦理思想独树一帜,勇敢地站在了当时的“显学”———理学的对立面。本文试从陈亮事功伦理思想的核心、理论基础及终极目标来分析陈亮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他是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陈亮的事功之学,以“知学孔子”、明“六经之大旨”为治学的脉络,并由此形成了它的基本特点。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分析。力排汉学宋学,主张经世致用研究儒家经典,历史上有所谓“汉学”和“宋学”这两种脱离实际的学派。汉学热衷于文字考据,繁琐而不着边际,陈亮向来不赞成。他在《经书发题》、《传注》、《类次文中  相似文献   

3.
陈亮是南宋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和经济思想都是丰富多彩的。陈亮的政治思想中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事功思想,一是变通思想。本文仅就变通思想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一) 陈亮的变通思想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陈亮出生前一年,即公元1142年,宋金缔结了“绍兴和约”。此后,宋金之间的矛盾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南宋统治者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为万事大吉了,便很快地恢复了文恬武嬉的故态。陈亮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种政治气氛中度过的。1161年,陈亮正在勤奋求学  相似文献   

4.
陈亮是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他在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足以彪炳史册。然而,长期以来,全面、公正地论述陈亮思想与学术生平全貌的著述尚不多见。由董平、刘宏章先生合著的篇幅几近四十万字的《陈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学界最为全面、系统、客观地阐发陈亮思想学说的学术性专著。通观全书,有两大特色给人以深刻印象。第一,系统而详实地叙述了陈亮的生平事迹及其政治学术活动。知人论世是研究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正如作者所说:"就思想史的研究而言,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对这种思…  相似文献   

5.
陈亮(1144—1194年)字同甫,学者称其为龙川先生,举州永康(今渐江永康)人,其生活时代为宋高宗绍兴十三年至宋光宗绍熙五年,此时为南宋时期,这期间,在学术界,除理学和心学外,还形成了功利之学,被称之为功利学派。黄百家评论永康之学日:“‘永嘉之学,薛郡俱出自程子,是时陈同甫亮又崛兴于永康,无所承接。然其为学。俱亦读书经济为事,嗤黜空疏,随人牙后性命者,以为灰埃,迹遂为世所忌,以为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渐学。”以宋之学案,龙川学案》),可见陈亮为永康之学的倡导者,他亦主事功,反对空谈,把儒家学说引向了经邦络…  相似文献   

6.
陈亮是南宋时代著名思想家,与朱熹、陆九渊几可鼎足为三。学术界多数同志对这三家的哲学评价是: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大师,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领袖,而陈亮是唯物主义的功利学派的代表,陈亮在哲学上“与唯心主义朱、陆等人的观点展开了尖锐的斗争”。陈亮的哲学是否唯物主义?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首先剖析一下他的宇宙观,才好下个比较切近的结论。首先,我们知道陈亮说过“夫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陈亮集》,  相似文献   

7.
论清代浙东学派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的学术文化中,最突出的有二个中心:一为脱离现实的朴学系统,它以顾炎武、戴震、高邮二王、孙诒让等为首;二为结合现实的史学系统。这个结合现实的史学系统就是以黄宗羲、章学诚为首的浙东学派。“浙东学派”为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光彩”的学术流派[1]。清代浙东学派“近承蕺山之绪,远绍永嘉之风”[2],与南宋时期的浙东学派前后相辉映,精神上一脉相通。本文试图从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贡献和对社会历史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南宋贵义贱利的一片噪杂声中,陈亮异军突起、大唱反调,为后世留下了颇具特色的义利学说。学界说到陈亮的义利观,基本上都认定他是主“义利双行”的。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愿以本文试陈己见。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义和利这对范畴包含有两层意义:(一)道德行为和物质利益的关系。这里所谓‘义’,是指道德行为之当然;所谓‘利’,是指物质利益。……(二)动机和效果的关系”①。陈亮所论的义、利概念,也有这两层含义,而尤以后者为主. 陈亮的义利观是适应南宋富国强兵、抗金御侮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与理学家尤其是朱熹的义利观尖锐对立的。当时,程朱…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研究中,对陈亮思想的特质及其意义的认识仍然很不够.本文通过对陈亮思想中的"理欲统一"的道德观和"义利合一"的价值观等几个基本特征的阐述分析,表明了陈亮作为浙学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其事功之学不仅具有地区性的意义,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且它也已超越了传统儒学泛道德主义的化约论立场,因而不能简单地归入到传统的儒学系统中去.陈亮之学开创了在宋儒注重道德心性修养的价值关怀之外,构建新的思想范式的途径,同时又以其所具有的丰富蕴涵和思想特质,极大地丰富了浙江固有的历史文化精神,形塑了浙学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0.
论叶适的“非孟”思想徐洪兴南宋浙东“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其思想学术向为学界所重,但论者往往多重视其事功经世,而有关他的“非孟”思想的论述,至今尚不多见。笔者以为,叶适的“非孟”思想,是他“总述讲学大旨”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透过此点,颇能窥...  相似文献   

11.
陈亮与义乌     
陈亮的传奇人生在国家、时局危难之际演绎,义乌诸亲友亦在其人生轨迹之关节点上发挥影响,并成为某些思想主张的现实启示.本文从陈亮与义乌妻族、友人、门生建立的深情厚谊以及他参与地方事务的实践活动等方面展开,揭示陈亮在义乌这块平凡而神奇的土地上结下的情缘,更深层次地认识思想家与其现实人生经历的关联,拓展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朱寅 《社科纵横》2009,(9):116-118
南宋文人中,涌现出胡铨、陈亮等一大批积极进言的忠臣义士,这是个奇特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两宋皇帝右文纳言,激发出士人狂热的淑世情怀和直言勇谏的人文正气;二是南宋偏安江南,朝廷软弱,国难当前,士大夫进取之心尽倾于抗敌复国之理想,以忠义之心而狂直忠谏者,前赴后继。胡铨和陈亮只不过是这一时代中勇往直前的两个典型。  相似文献   

13.
陈亮与浙江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复 《浙江学刊》2005,(2):170-175
人类的文化精神,也是一种生产力.与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生产力不同,它一方面满足人类的人文、情趣、道德、心灵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决定和引导人类物质需求潜力和方向,并且使人类的文明发展呈现多样的色彩.人类的文化自起源以来一直是以多元的形式向前发展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精神.因此,弘扬自身的文化精神,对于本土经济、学术、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浙江文化的历史发展出发,围绕浙江文化的特色,着重探讨了陈亮的基本思想特点、浙学的基本思想精神,以及由悠久的特色文明所孕育、因厚重的学术历史传承所熏陶而形成的浙江文化精神,并尝试阐述了陈亮、浙学、浙江精神这三个主题词之间内在逻辑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宋代浙东文派是北宋中叶至宋元之际流衍于浙东地区的散文流派,根源于浙东事功学派,并逐渐从传义理的学派,嬗变为重辞章的文派.该文派作为南宋最为重要的散文派,宋文优良传统的持守者和文坛最具事功特色的议论派,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文派构建文章批评理论体系,推动了文章学走向成熟;开创评点式选本批评法,丰富了文章学批评体式;编出文章经典选本,影响了后世文选活动.文派从理论建树、批评体式、文选活动三个维度,又为中国文章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试评乾嘉以来学者论清代浙东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称“文物之邦”的浙江,不仅是我国古代吴越文化的发源地,而且到南宋时期,曾经成了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十六世纪前后,江浙一带又是资本主义萌芽发生较早的地区。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使浙江在我国文化和学术发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东汉时期的杰出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就是浙江上虞人。宋明以后,浙江更是人才辈出,学派林立,学术思想异常繁荣活跃。所谓“浙东学派”,从大范围来说,应当包括南宋以来浙东各个学派在内,其中有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及明代中叶的王阳明心学(姚江学派)。但历代学者,也有把“浙东学派”理解为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学派,这实际上指的是清代浙东学派。清朝乾、嘉时代著名学者章学诚  相似文献   

16.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四月间,在信州(治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了一次著名的儒学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这次会议由南宋浙东学派的代表吕祖谦出面主持,邀请当时最著名的学者朱熹、  相似文献   

17.
全国首届陈亮学术讨论会综述1993年10月21日至23日,全国首届陈亮学术讨论会在陈亮的故乡──浙江省永康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金华等地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还举行了陈亮墓修复祭扫仪式和陈亮石像揭像典礼。我院王凤贤院长...  相似文献   

18.
南宋时期,在理学盛行之时,两浙东路产生了主张事功反对理学的浙东学派,简称浙学。元代学者刘埙《隐居通议二》说:“宋乾(道)淳(熙)间,浙学兴,推东莱吕氏(祖谦)为宗。然前是已有周恭叔(行己)、郑景望(伯熊)、薛士龙(季宣)出矣,继是又有陈止斋(傅良)、有徐子宜(谊)、叶水心(适)诸公出。”据此,南宋时期的浙学,主要是由婺州学派与永嘉学派构成的。浙学以后虽在理学特别是朱熹道学门徒的诋毁、排斥下,几乎“废而不讲”(王祎语),但仍不绝如缕,对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发生巨大影响。关于婺州学派(简称婺学)与永嘉学派学者的交往、影响等一连串问题,本文试加论述,幸祈教正。  相似文献   

19.
浙江史学在历史上引人注目,乃在于它有著名的浙东学派的存在。浙东学派出名的时期是南宋和前清,元明时期声望弱些。浙西史学和浙东史学相比,总的说来要逊色的多。但明代中期尤其是嘉靖以后一段时间,浙东史学却不及浙西史学,浙江史学的发展重心是在浙西三府,而不是浙东八府。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和明代文化发展的地域特点有关,明代文化的发展中心在北是北直隶,在南是长江下游,即南直隶及苏、松、杭、嘉、湖五府。长江下游地区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而浙东则在这个文化区的外围,相对说来落后一些。所以,明嘉靖以后,浙江史学的发展中心,也自然而然地移到了浙西。朱仲玉先生曾作《明代浙  相似文献   

20.
陈亮是南宋事功之学的著名学者,其反理学思想的形成,既继承和发展了早期事功学者的有关观点,又与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学术发展道路密切相关.随着理论思考的不断深入,他对理学的态度也越来越激烈,最终引发与朱熹的辩论."朱陈之辩"主要围绕对"道"的理解、"王道"与"霸道"、义理与利欲、成人之道等问题展开,反映出两人在哲学观、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理论分歧.这场辩论是事功之学和理学两种思潮尖锐对立的一个缩影,其实质是双方对社会现实看法的差异和新的历史环境下对儒学的不同改造与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