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彝族是一个缺少文字史料记载的民族。目前,彝族文学创作仍主要是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形态,其民间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史诗、歌谣和尔比是了解彝族社会和文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何谓民间文学 ?何谓俗文学 ?二者的关系如何 ?一直是学术界和教学界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 ,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以求教方家。一、关于民间文学的定义关于民间文学的定义 ,真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钟敬文先生在《民间文学概论》一书中开宗明义 ,为民间文学下的定义是 :“我们认为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 ,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段宝林先生在《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中把民间文学定义为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 ,是和作家文学…  相似文献   

3.
一、蒙古文学的源流——神话传说 神话是人类文学样式之源,蒙古族文学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学概莫能外。无论哪个民族虽然存在不同社会阶段的文化体系,但它的起源都是原始文化,绝不是以最早的文字写定的典籍为其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发展史方面的著作中对神话多有论述,马克思说:“……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期。”恩格斯把初民意识归结为宗教意识,把初民神话归结为宗教观念,并特别在“观念”后的括弧内注明“神话”二字,可见神话与原始宗教几乎密不可分。鲁迅称《山海经》为“古之巫书”。“巫书”无非是以文字写成的神话;“巫话”就是口头神话;“巫风”就是神祭。巫风炽而巫话起,巫  相似文献   

4.
陈连山在 2 0 0 4年 8月 12日《社会科学报》上撰文指出 ,过去被批评为形式主义的把口头性视为民间文学首要属性的观念才是真正具有客观认识基础的一种观念。第一 ,口头特征是民间文学与一般书面文学最明显的区别 ,因此可以作为民间文学的代表性特点。第二 ,口头语言是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5.
民间文学工作是党通过民间文学工作者在民间文学领域里执行“推陈出新”方针的工作;它的基本内容是领导群众,改旧编新,引导民间文学为社会主义服务,沿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因此,我曾说“不去领导群众的改旧编新的所谓民间文学工作就不成其为民间文学工作,不去领导群众改旧编新的民间文学工作者也就不成其为民间文学工作者。这就是我们关  相似文献   

6.
宋玉是中国文学史上由楚骚向汉赋转变的关键人物。本文拟从其自然观这一视角来探寻宋玉作品在这一转换契机中承上启下的文化特质。 一、畏怖的自然观念 人类早年还没有从自然界中独立出来时,人类还不能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界的对立与冲突,而与自然界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当此之时,人类没有将自然界“作为自己意欲和思想的对象”。换言之,蒙昧时代的人类与自然在本质上是共生同一的。人们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均处于一种神秘的互渗之中。在原始集体表象笼罩和支配下的初民并不具备个人的智力活动,亦即不具备个人智能,他们的思维形态特点、内  相似文献   

7.
全力提升湖南旅游文化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 ,弄清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素质 ,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具有特殊意义。一、旅游的文化属性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 ,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 ,“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 ,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相似文献   

8.
民间文学是生成儿童文学的土壤.在儿童文学独立之前,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成为历代儿童天然的欣赏客体.儿童文学最早的创造者,就是从民间文学作品中得到启示,创造了独具审美价值的儿童文学的,民间文学是滋养儿童文学的源泉.在对民间文学传统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对民间文学创作方法的汲取与创新中,儿童文学茁壮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9.
依据某些学者的看法,如果以媒体为标准来划分人类文明史,世界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口头文化时期、印刷文化时期和电子文化时期。 一 口头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的生存经验,它重视已知和亲知,突出实际功能的意义,就是那些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原始传说,也具备史诗性和纪实性,根子深深扎在已有的生活之  相似文献   

10.
<正> 在刘勰的时代,还不可能形成“民间文学”的观念;《文心雕龙》中也没有论民间文学的专篇,但在《明诗》、《乐府》、《颂赞》、《谐隐》、《诸子》、《书记》、《时序》等篇中,都有一些论述。民间文学既非一种文体,分论于各有关篇内是自然的。其中论及神话、民歌、民谣、谚语、谜语和笑话等,内容相当广泛。刘勰不分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而分体合论,本来是对的,之所以要对此作集中考察,主要是便于了解刘勰对人民群众创作的认  相似文献   

11.
民间故事的语言风格与科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语言艺术,确切地说,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口传文学。因此,民间文学的语言就必然反映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独特的地方风格。研究口头语言的风格与科学价值,是民间文学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着重论述散文体民间文学的语言问题。 从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实践看,韵文体和俗语体的史诗、歌谣、谚语、歇后语、格言等,因其语言定型化的特征很强,在记录、整理中很难随意改变的。比如河北丰润民谣《大  相似文献   

12.
文身乃原始初民的遗俗,傣族文身长盛不衰,其间究竟包寓着一些什么历史奥秘呢?作者不同意过去人们提及的文身是为了避害、装饰、求荣、引恋等各种说法,认为那些说法都有偏颇,理由不充足。他提出文身与民族兴荣的意识和举动相联系,它是民族传统的精神崇拜徽帜,是一个族群赖以维系并发展自己的神圣信条化,文身文化的民族属性大于单纯的宗教属性。这种文化心理机制只能到民族的本源里去寻找,到原初的图腾文化和社会心理世界中去发掘。  相似文献   

13.
王克奇 《东岳论丛》2003,24(4):101-105
齐鲁宗教文化起源于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齐与鲁的宗教文化有其不同的特点 :前者主要继承了东夷—殷商宗教文化的传统 ,表现出自然神崇拜的特征 ;后者主要继承了周的宗教文化传统 ,表现出道德化的属性。齐的宗教文化的崇拜对象是外部自然力量的象征 ,所以其指向是向外的 ,封禅之礼祈求的是与“天”的沟通和认可 ,神仙说追求非人间生活而为方外世界。而鲁的宗教文化崇拜的对象为道德性质的“天命”与鬼神 ,所以其发展途径是内向的 ,注重宗教仪式中的情感体验 ,使人在世俗的道德生活中获得宗教的快感。齐鲁宗教文化最终走向一体化 ,其主要的精神成果是阴阳五行学说和道教理论。  相似文献   

14.
<正> “花儿”是通过口头创作,刻画出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来表达人民群众的各种愿望和理想的一种民间文学艺术形式。由于它能真实而不虚夸地、通俗而不生涩地表现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性,源远流长,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有两个最大的资源 ,一个是生物多样性的资源 ,一个是文化多样性的资源。对于前者 ,政府和社会各界已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其表现是把生态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相比之下 ,人们对西部文化资源的价值 ,依然缺乏深刻的认识。文化的多样性是西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这种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多民族的聚居和杂居 ;2 多种文化体系的交错融合 ;3 多种信仰的并存和互相渗透 ;4 文化的“内部世界”和自然的“外部世界”依然保持着基本的联系。要在西部开发中采取正确的战略步骤 ,就应当充分考虑到上述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 闻名中外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古代藏族人民奉献给祖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最宏伟的文学巨著。它不仅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而且在民间还是一部“活着的”最长的说唱史诗。它在藏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民歌、谚语、民俗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生根在广大人民的心上,反映了藏族人民群众的美好思想和艺术情趣,而且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吸取并集中了藏族民间文学的精华,广泛运用藏族民间文学的传统形式,技巧和创作方法。正如段宝林同志所说的:“民族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的作品象一条条  相似文献   

17.
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管理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演变 ,管理模式和内容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粗略地考察了东西方管理文化的演变过程 ,从管理对象———人的属性假定出发 ,提出现代管理应将“经济人”和“社会人”上升到“文化人”高度。相应地 ,提出了文化管理的模式 ,并考察了它的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鄂温克族文学是鄂温克族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鄂温克族文化是我国北方通古斯—满语族渔猎文化的组成部分。根据鄂温克族社会历史发展和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状况,其文学脉络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1.古代文学时期。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其内容是动物神话传说、自然神话传说、起源神话传说、萨满神话传说以及萨满神歌、咒语和祈祷词等。神话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神话的产生与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思维特点密切相关。鄂温克族的动物神话接近原生态神话,其神话形象多为半人半兽或完全是动物形象,其情节较为简单、质朴、…  相似文献   

19.
一史学文化大众化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二十世纪后二十年,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真正迎来现代化曙光的历史阶段,学术界又一次掀起文化热潮。这次热潮,丝毫不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声势,甚而尤之。在学者称之为一场“知识的革命”。在这场“知识的革命”中,原有的、新生的各种文化碰撞、争鸣、交融、更新,再加上外来文化的渗入,从而构建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多元景观。史学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发展过程中,虽经广大史学工作者孜孜耕耘并取得可喜成绩,但我们无法否认,史学在“大文…  相似文献   

20.
以“劳动财产理论”、“人格财产理论”和“激励理论”立论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缺失了对权利属性的文化关照,包含着制度制约精神的灵魂。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进了文化回归与平衡回归,从而支撑了制度的理论正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