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当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有人认为,如果只承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理论,而不同时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句句照办”,那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抽象肯定,具体否定”。这个问题,不可不辩论清楚。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对真理,我们总是肯定的,没有什么具体还是抽象否定的问题。而肯定真理,总是具体肯定,没有什么抽象肯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而实践则是这二者之间的媒介。存在决定意识,实践产生科学真理。物质存在的形态是有条件的、具体的,社会实践的表现也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因而,作为科学真理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论是其整个体系,还是其体系中的原理、原则,也不论是基本原理还是个别原理、个别结论,也都不可能不受客观物质和社会实践发展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不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就其客观存  相似文献   

2.
康德坚持“本体”不可知,作为主体的人只能谦虚而现实地去求知以不断扩充“现象界”;“本体”永远是一种“理想”的召唤;“本体”既不是绝对的绝对,也不是绝对的相对,而是相对的绝对;一切真知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谓“绝对”的东西,其实都是相对的“绝对”。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事物的本质以及由万事万物所构成的世界整体的本质,虽然不能进行完全绝对的(具有完全的绝对的)证明,但却能进行相对绝对的(具有非完全的亦即相对的绝对性的)证明;这种证明的有效性是相对的,同时又是绝对的,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据此,联系到康德的知性学说,我们便可认为:康德对自然科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怎样可能或“纯粹自然科学怎样可能”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不能成立的。在知性学说中,康德试图论证人们的知性思维形式是先天的(在康德看来,“先天”是与“后天”亦即后天经验相对而言的。“后天”的特点是不具有必然的…  相似文献   

4.
(1)关于绝对与相对,哲学上谈的较多,譬如: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等等。一般认为,绝对与相对的含义即无条件性与有条件性。然而,就条件而论,是泛指一般条件,还是专指某一种特殊条件?一般条件的说法早已被某些同志指出其缺陷,即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那么,特殊条件又是什么意义?诸多关于绝对与相对的说法同这种特殊条件又是一种什么关联?理论界在这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模糊。 (2)恩格斯说:“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①绝对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永恒性、无限性。而“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②就是  相似文献   

5.
自康德哲学以来,思考"绝对"变成了不合法的僭妄。而梅亚苏将康德以及后康德的认识论概括为"相关主义",通过将实际性绝对化,构建了一种思辨实在论以批判康德的相关主义阐释。在这一新的理论框架下,思考"绝对"重新变得可能,而思维与存在之间的裂隙也以一种非独断论的方式重新弥合。然而,在数学论断的有效性、对于相关主义的批判限度以及实在论的思辨形式等问题上,梅亚苏的批判路径也存在着难以忽视的内在困难。梅亚苏在其论证路径中,实际上将偶然性作为一个绝对者,力图通过逻辑演绎而得出具有本体纶性质的结构,这在形式上与黑格尔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们在哲学教学和科研中,总是把统一和斗争的关系看作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其实,就矛盾的根本属性来说,统一性和斗争性都是无条件的、永久的,因而都是绝对的.就现实的具体的事物矛盾来说,统一和斗争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都是相对的.建国六十年来,哪一次斗争不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把统一和斗争、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概括为相对和绝对、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矛盾的统一和斗争都是相对的,没有统一就没有斗争,斗争不是目的,是为统一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在理论界,关于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绝对真理的存在形式上:有的既承认有具体的绝对真理,又承认无数相对真理总和构成的绝对真理;有的只承认前者,否认后者;有人只承认后者,否认前者.但都坚持有绝对真理的存在.笔者从真理的含义、绝对与相对的本质、世界的无限广大及发展的无限性等方面驳斥了绝对真理论.笔者认为不存在绝对真理,真理都是相对的;坚持真理都是相对的,与坚持可知论、坚持客观真理并不矛盾;真理都是相对的也不等于相对主义.坚持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一贯原则.  相似文献   

8.
西方礼貌现象的研究 ,划入语用学研究范围的主要是绝对礼貌 ,即言语行为内在层次的礼貌程度研究 ,而对具体情景所要求的相对礼貌研究则被拒之门外。本文认为绝对礼貌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 .而相对礼貌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它是语用最高准则“得体”的具体体现。对几个切面进行尝试探讨能够促进对礼貌理论的更好理解  相似文献   

9.
人类认识世界进程的三个阶段即“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通过对思维具体这一思维综合体从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进行了理论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使人类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充满主体的自信。  相似文献   

10.
哲学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思维本能:在本体论上通过设定终极以实现自我关怀;在认识论上通过反思先验前提以确立其坚实基础;在实践上通过悬设理想以实现人的自由。哲学或辩证法所思考的问题是终极性、根本性、超验性的,或者说是绝对的,对这些永恒问题只能在自己时代思维的水平上加以相对合理地解决,哲学是关于绝对的相对真理。  相似文献   

11.
蔡觉敏 《东方论坛》2014,(2):107-112
米歇尔的《道德经》译本体现了他从西方文化角度审视东方,强调道家观点与西方文化相异之处,其文本诠释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道"之本源性的理解,二是对概念、逻辑推理等理性思维的否定,三是对"本我"的强调,四是主张因任自然的"道"性生活。这种对文本的诠释体现了西方文化对"道"的欣赏。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国家的艺术文化与它的历史渊源、哲学体系都紧密相关。中国哲学的“整体思维”观直接反映在绘画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精神和物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立统一。而西方哲学的“形式思维”观所反映出来的绘画现象必然是绝对的“具象”与绝对的“抽象”。这种差异在传统的和现代的中西绘画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3.
对“有”、“无”问题的讨论集中体现了玄学看待宇宙万物的态度与方法。从“贵无”、“崇有”到“独化”,玄学形成了一套与汉代经学推衍模式不同的内向式抽象思维的方法,突破了汉代以来儒学以阴阳五行为主体的宇宙间架,转而透过万物的外在表象探索其本质。虽然玄学在理论发展完成的过程中就已埋下了自我消解的种子,但其内向探寻本质的思维方式拓展了人们的思想空间与维度,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是没有相对、绝对之分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论断是由列宁首先提出,并为毛泽东所进一步发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一定意义上应该是同时绝对或同时相对的,在同等条件下区分为一个相对、一个绝对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5.
拥有科学家和神学家双重身份的牛顿,对自然哲学的研究主要服务于其心中的上帝。他肯定上帝的存在,坚持万物源于上帝,相信上帝创造宇宙体系和对世界的绝对统治,并认为虽然人们对上帝的本质一无所知,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对自然哲学的研究来了解和认识上帝。通过对牛顿的研究,解析其心中的上帝,阐述其上帝观产生的根源以及对其造成的影响,以还原一个全面真实的牛顿,弥补学术界对牛顿上帝观认识的不足和空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给创造概念下定义,接着从恩格斯的论断说起,肯定了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或黑格尔的永恒理念,坚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以及知识是精神对概念的自我认识的观点.在此基点上,以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为基本线索和依据,较系统地考察了自在精神、自为精神的创造活动,较详细讨论了精神的观念性和显示及其精神创造的方法论.与此同时,总结了创造的本性是超越与限制的辩证统一,并且把黑格尔的精神创造与谢林的理智直观作比较得到了它们之间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熊十力区分了哲学与科学,在此基础上,严辨哲学之知与科学之知。他认为两者分属不同的层次,哲学之知属于“性智”,科学之知属于“量智”。“性智”是对宇宙人生本体的认识,“量智”是对功用的认识。在为学上,熊十力认为思维的方法、建构与人的道德修养有密切关系,他强调思维与修养的交互作用与统合,也即所谓“思修交尽”。  相似文献   

18.
熊十力先生的思想有一个由佛归儒的过程.依据熊先生晚年著作<存斋随笔>,通过对儒佛两家两个原创概念"昭明"与"无明"的分析,认为熊对儒佛二家思想在学理上的抑扬根基于其形上信念的抉择在佛家以"无明"为人与世之根本特征和儒家以"昭明"为人与世之根本特征的形上信念抉择中,熊先生亲近了后者,疏远了前者.这种相对的亲近与疏远而不是绝对的执着和抛弃根源于宇宙人生证验的二重性,它决定了熊先生学兼儒佛而归于<易>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科学为中心展示了科学作文化形态、理解方式、存在方式与其他文化形态、理解方式、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层面与理解层面、存在层面之间关系的图景。科学是一个窗口,通过科学这一视角即小宇宙可以折射出文化世界、理解世界与存在世界整个大宇宙的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