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江西万年贡米集团“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实地调研发现,市场契约可以打破农村人情面子在合作过程中的困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建立在市场契约基础之上,市场经济的规则、一系列的产品质量认证等制度促使农民为了利益自发组织起来.农民只有遵守市场规则才能得到市场认可实现利润,不遵循市场规则将遭受损失,因此农民专业合作是通过契约倒逼机制实现的.仅靠外部力量将农民组织起来,农民会失去主体性甚至抵制;而通过农民自身实现组织化则存在人情面子困境.农村互助领域和合作领域的规则不同,与人互助,应该讲人情和面子;与人合作,则应该讲契约与规则.因此,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方面要提高农民合作的契约意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外部力量特别是政府制定公平公正的契约并保证得到有效执行,必须将外部力量的倒逼与农民自发需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布雷顿森林体制瓦解之后 ,几乎成继起之势的若干次金融动荡或危机的爆发 ,深刻暴露出现行国际金融体制的弊端。这些弊端的集中体现就是现行国际金融制度结构呈现出一种非均衡的状况。为了更好地实现世界经济、金融的均衡发展 ,变革国际金融体制势在必行。但由于制度改革所难免出现的种种阻力与矛盾 ,又使得实施过程陷入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僵持局面”———“相对僵持”与“绝对僵持”。而这也是非均衡的国际金融体制得以长期存在的复杂根源。因此 ,只有打破僵局 ,才能使体制变革得以实现。然而 ,权利的重新界定所必然出现的利益上的磨擦和难以调和 ,又决定这将是一个极其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市场力量及其治理 --一个交易费用的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市场中的市场力量具有必然性,但市场也存在自发的治理市场力量的机制。所谓的“反垄断”,是通过某些手段规制市场力量,以保护和增进消费者与社会的福利。某些时候,人为的规制市场力量,不见得比市场的自发状况更好,所以这时的反垄断是没有必要的。恰当的治理市场力量,在于分析与市场力量相关的一系列交易,以选择一种或一组方法,使得与交易相关的社会收益减社会成本最大。  相似文献   

4.
利益冲突情境是公职人员面对特定利益结构时进行利益选择和利益权衡的状态,腐败就是在特定利益冲突情境中出现的利益取向偏差.不断增强的市场力量和处于转型中的国家力量相互影响,共同建构了日益显著的利益冲突情境,以利益观变异中介而对公职人员利益取向发挥作用,出现交易型、影响型、旋转型、集体型利益取向偏差行为.  相似文献   

5.
经济运作中的第三种调节李洪君人们公认,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自发地调节各种经济关系和各方利益,也存在着一只强有力的“有形的手”以其至上的不可抗拒的“裁判者”的强制力量,干预、调节某种利益和某种关系,维持市场经济的有序性。以上这两...  相似文献   

6.
游祥斌  彭磊 《天府新论》2006,3(1):63-66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转型。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及政治结构出现了实质性的分化:乡村利益格局日益趋向多元化,教育及文化的发展,使农民的意识从“身份取向”向“权利取向”转变,并自发形成了以自主治理为特征的乡村社区团体。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构成了未来我国新型乡村治理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市场转型理论”有四个特点 :第一 ,所关心的主要是正式组织和制度等结构性特征。第二 ,对于结构性特征的关注 ,主要是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第三 ,基本的理论视角是自上而下的。第四 ,布达佩斯学派所研究的市场转型国家 ,主要是东欧 ,特别是中欧的匈牙利。在这些社会中 ,市场转型伴随着政体的断裂。本文以对中国市场转型的经验性研究为基础 ,提出一种“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的研究路径。这种研究路径强调面对市场转型的具体实践过程 ,通过对市场转型中的过程、机制、技术和逻辑的关注 ,来实现对市场转型的新的理解。这种路径在方法上更加重视深度的个案研究 ,并通过将“日常生活”看作是“上”“下”两种力量互动的舞台 ,来综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互相对立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从体制的制度结构树状图的位置来看,自上而下的改革是突变式的转型;自下而上的改革是一种目标有限的局部改革,本质上是制度结构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调整,但不同于自发的制度演化,而是宏观决策主体主动自觉的调整。过渡性制度安排是减小改革阻力、实现体制平滑转型的机制。自下而上改革的风险主要在于改革停滞甚至倒退和变性,使体制长时间处于扭曲、不稳定的状态,社会经济失序。因此,改革信念、改革文化和领导者的改革决心和勇气,是实现体制平滑转型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改革既是思想解放驱动下的理论创新,更是利益博弈中的制度规则创新。中国市场化改革就是在不断交锋的理论争议过程中实现渐进制度转型的历史演进过程,其间大的周期性“市场化争议”风波已经经历了三次。目前中国改革又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我们应遵循中央决策,明辨是非、审时度势,进一步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重大突破,努力将市场化改革大业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产业安全视角我国利用外资的反思与制度完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钊平 《兰州学刊》2009,(11):136-141
外资促进经济增长是有“条件”的,外资利用得不好,会影响到国家的产业安全。我国在利用外资上存在着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主体结构、市场结构的不合理,并威胁到了我国的产业安全。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利用外资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弊端造成的。我们应在遵循“国家利益优先”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重构我国利用外资的相关法律体系,以确保外资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存在两种制度变迁模式:激进式制度变迁模式和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本文根据系统经济学的观点和资源位理论的基本思想,从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的相互关系角度分析比较了这两种制度变迁模式中企业制度变迁的异同及其不同经济后果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田国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决定企业制度变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是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市场经济对人本身发展的作用 ,是人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根本。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创造出市场经济的生存方式 ,通过这种生存方式 ,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生命本质之间形成普遍的转换关系。把“自由人”及其自由个性的生成确立为研究市场经济与人的关系的主题 ,从而把市场经济、自由和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这样的意识中研究人的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中的人 ,才有可能真实地理解人的自由与自由的人。从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视角来说 ,市场经济的历史地位在于促成“世界历史性、真正普遍的个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煤炭型城市、石化型城市和林木型城市三种类型。数量多、分布地区广是其典型特征,城市经济转型和接续产业的选择面临着财政负担重与人才短缺等多方面难题。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是转型能够顺利进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更新观念,发挥转型城市自身的比较优势,合理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建立接续产业发展援助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等措施来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转型中,有三种主要的社会意识存在,即小农意识、计划观念和市场意识。这些意识将通过影响人们的储蓄倾向、消费倾向和投资倾向,以及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来影响经济,同时,不同的意识也影响着不同的劳动供给。可见,不同的意识或观念不仅关系着人们的收入水平,而且影响着一个群体或区域的发展。由于不同的意识对产出具有不同的激励功能,及其用于表征意识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和制度也具有不同的内在激励机制,因此,探讨意识的形成与演进过程及其约束条件,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转型过程中,浙江地区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因此,本文企图结合浙江的情况,从演化的角度分析浙江地区的市场意识替代原有的小农意识、计划观念的各种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中效用最大化的实现 ,除需有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节外 ,还需要道德力量的调节。经济道德只有渗透到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 ,道德力量才能得以实现。为确保当前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 ,则要求经济主体对效益道德、竞争道德和利益道德有一种理性追求 ,对义利有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手工业市场经济,可以称为"前市场经济"或者"不发达的市场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第一阶段;近现代的大工业商品市场经济是第二个阶段;"现代化以后"的金融市场经济是第三阶段。中国真正建立起工业化体系是在1949年以后,因此经济转型有三个特点:第一个转型是20世纪初,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经济转向现代工业经济,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初步形成了现代工业体系,而90年代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已经开始了"后现代化"——"新经济"。因此,当我国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型还没有完成,第二个转型也已开始了,要从还没有完成的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转型,这是两个转型的重叠,也是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这就是中国社会经济的特殊性。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思维方式也要改变,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失业人口、贫富两极分化和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失业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劳动人口运动规律;按要素功能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律,贫富两极分化则是按要素分配规律作用的必然产物;通货膨胀是市场价格和货币的运动规律。失业人口、贫富两极分化和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的三大顽疾,也是市场经济带给当代文明社会的共同社会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重视这三大社会难题的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8.
路径依赖、路径创造与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经济体制成功地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但主要是一个路径创造的过程。这一新的发展路径是社会经济压力、重大变化事件与内生变迁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当前经济转轨所面临的关键时期,需要根据外部情况的变化适时地改变内部的结构,以寻找最优的路径。有效的路径只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内进行,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延伸,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和发展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特定历史时期,因而市场参与机制存在明显的缺陷。要从制度创新上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必须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充分体现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本市场发展客观要求的运行规则和机制。  相似文献   

20.
林金忠 《学术研究》2012,(2):89-95,160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流认识,其思想来源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中心论”和作为原东欧国家改革之指导理论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这两种思想来源本身的固有缺陷,由此而来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流认识局限于资源配置问题,却撇开了社会制度的内涵.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是对经济活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是由一个具有三层结构(即表层结构、中间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构成的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我国30年的改革进程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仅涉及市场经济的表层结构,而中间层及深层结构却未被触及.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30年后思考继续深化改革的方向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