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于经济起步较晚,中国一直以来采取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在给我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治理环境污染,探求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马克思著作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包括自然生态思想、经济生态思想、伦理生态思想及环境生态思想,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老子生态智慧的特点及局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子思想中蕴涵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智慧。通过厘清发掘,一方面系统地呈现出了诸如整体观——"道生万物",生态规律观——"道法自然",生态平等观——"物无贵贱",生态实践观——"自然无为",生态发展观——"知止不殆",生态生活观——"少私寡欲"等观点;另一方面也理性地考量了其生态智慧中不容忽视的局限,诸如由其思想中的神秘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古人对科技的深入探索,过于强调天人的统一而对人之个性关注不足以及不可否认的保守性等。这种客观解析的态度将利于更好地继承老子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3.
古典道家有中国古代最深刻的哲学思想,其中包含宝贵的生态文化思想,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自然价值、生态社会、生态消费、生态人生、生态美学等思想。这是我国重要的思想资源。一方面,这种思想的发掘和研究很不够;另一方面,其中许多思想长期以来又被误解了。因而对它的发掘、分析和研究,正确地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对于今天生态文化建设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面对日趋复杂的生态问题,西方所谓“主流”生态理论也尽显疲态,难有应对生态问题的“良策”,亦开不出针对生态问题立竿见影的“良方”。生态思想从来就不只限定于生态或自然本身,而是更侧重于讨论人与生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有着极为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文化资源,古人以阴阳学说为基础,阐释人与自然二者内在关联,并以此建立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态思想,其本质在于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协调、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也内嵌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逻辑链条之内,要以世界视角来审视未来发展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学的兴起、繁荣及其蕴涵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广泛传播,增强了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政治、经济、生活等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仅推动了生态政治的兴起,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先导,而且为人们指明了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反思并在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关系脉络基础上所建构的新型文明形态.先天自然资源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等问题束缚着我国调结构、促改革的发展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我国环境问题,审时度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凝聚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内核,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主动改造自然界、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源脉,继承了古人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重视均衡、改造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以西方优秀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借鉴,合理借鉴了"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共同体建设"等理念,既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生态伦理学主张人不仅对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人还对自然有责任和义务,辽宁生态文学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思想。辽宁生态文学伦理道德思想主要体现在人要敬畏生命,自然物有自己的权利,自然界应该是个平等和谐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8.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智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应当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对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并从生态自觉、生态经济、生态宇宙等方面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从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意蕴,其思想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等。从问题导向的视角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鲜明的生态问题指向,包括生态问题的全球化、全球生态正义问题等。从价值追求层面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生态方面的价值目标,即在建设生态共同体的基础上,实现全球生态正义并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新时代要着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必须要遵循其生态逻辑,具体包括形成全球性生态共识、发展共享性生态经济、实现协同性生态治理、共育和谐性生态文化、维护全球性生态正义、共担全球性生态责任。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生态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功不可没.生态文学旨在展示自然危机状况,追问危机产生原因,倡导人类培育整体生态观,从思想层面奠定和谐社会基石;生态文学倡导生态伦理思想,呼吁修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思路和模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先导和认识基础;生态文学力求建构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生存境界,营造理想和谐的生态氛围,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11.
很久以来,人们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山宗师--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认识大多局限于他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很多人把他看成是一个不问世事的隐者.而笔者认为,华兹华斯还是一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人文主义者,他诗歌中所蕴涵的浓厚生态意识主要体现为:崇拜自然、赞美自然;强烈谴责工业文明对人身心的损害;强调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人们对他在生态方面的贡献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将从上述三方面考察华兹华斯诗歌的生态意识.这些诗歌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破坏环境的痛恨;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生态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绿色设计──工业设计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绿色设计是在生态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产品设计的新思想与新方法,也是工业设计的产品化、商品化与生态化设计的三个发展阶段中的最高阶段-生态化设计(即绿色设计)。本文指出,绿色设计是工业设计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还探讨了绿色设计的观念、思维方式与原则,而培育绿色设计的土壤-绿色消费以及支持绿色设计是新技术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3.
石田梅岩是日本近世庶民哲学家,是石门心学的始祖。研究梅岩的思想,离不开研究他的原著。《都鄙问答》是根据他每天回答人们的疑问所作的粗略手稿写成的,包含了有关梅岩哲学思想的大部分。《都鄙问答》阐明了梅岩有关“俭约”、“精业”和“忠孝”的哲学思想,在日本社会中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日本思想史、日本经济史、日本教育史也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水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广通河在临夏历史上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段,对流经县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广通河的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也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5.
服装设计师如何建立绿色设计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服装设计从环境保护出发,旨在通过设计创造一种无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生态环境。强调绿色环保服装的功能性开发与研制,本文提出了绿色服装设计的理念、策略、现状与前景,就绿色设计表现形式,分析了服装设计师如何建立绿色设计的意识,将绿色理念更多引入到设计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以脱贫为目标的"生存型"模式向以消费为基础的"发展型"模式转变的"拐点",民生福利是能否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中的城市圈层结构理论为基础,以成都市在城乡经济、教育、收入、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医疗方面的实践经验为研究对象,探索城市在经济与民生福利协调发展中的圈层融合机制,以期能够为其他城市在经济与民生福利协调发展方面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7.
坚持党的人民利益观,最重要的是: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人民利益观的核心内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人民利益观的物质基础;坚持群众路线,是人民利益观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历史即文明,文明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文化是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汤因比的文明整体观尽管凸显文化的地位和功能,具有“文化决定论”的倾向,但它对理论和现实都有指导意义:理论上为我们确立了新的发展观;实践上提醒我们不论是进行现代化建设还是参与全球化的进程,都要注意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间的平衡发展,不能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社会学基于不同的人性预设对制度的内涵作了不同的界定。制度是人在存在和发展过程中为了调整、规范自身的行为、关系而约定或制定的规则体系。制度的人性基础在于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矛盾,这种人性基础既有其客体性,又有其主体性。在制度的人性基础问题上存在着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错误观点。制度的人性基础的当下意义取决于制度在社会转型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我国的制度现状:构建新的制度体系和破除旧的制度体系的艰巨性。制度基于主体性经历了从"神本"、"物本"到"人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形势下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从五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范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市场经济一般理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经济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坚持作为广大劳动群众根本利益代言人的立场,大胆创新,并且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