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莎士比亚究竟使用什么样的创作方法?莎士比亚究竟是现实主义作家,还是浪漫主义作家?这些问题是历代中外“莎评”中颇有争议的论题,也是有意义的课题。探讨莎士比亚的创作方法,不仅对深入研究莎氏及其作品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戚鸿才同志在《莎士比亚是现实主义作家吗?》(载《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83年第二期)一文中,对苏联和国内有关论著所说莎氏“剧作达到了当时欧洲现实主义的高峰”和“奠定了他的现实主义基础”之类的提法,提出了异议,并认定莎氏的“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戚文指出了莎氏作品中具有的浪漫主义因素,值得赞许,读后颇受启发。但同时又感到戚文断然把莎氏的基本倾向确定为浪漫主义,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里仅就莎氏作品的创作方法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戚鸿才同志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2.
以威廉·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强调诗人的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新古典主义重视的理性在诗歌中被放逐,华兹华斯尤是如此.虽然诗人自言自己并无系统理论主张,但他说若读者有心,自会发现其中的系统性.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人定位方面,华兹华斯都有别出心裁之处,其思想上可溯源到莎士比亚、弥尔顿的启示,下可感受到他对拜伦、雪莱、济慈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及丁尼生、布朗宁等维多利亚时期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影响.他定义诗人的特质、职责等异于常人之处.其中,"沉默的诗人"是其诗论及诗人论的一部分,但是很少得到重视,所以是本文重点阐述之处.这个概念灵感源自诗人颇具诗人气质的弟弟约翰·华兹华斯,并且在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均有类似的形象.本文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分析了该概念在其诗歌创作中的体现及该概念对当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是一个复杂的悖论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更是诗人寻找"客观对应物"而"间接地表现他的个性"的经验之谈.艾略特追求和提倡的是把染有个性的想像转变成无个性的艺术真实."非个性化"悖论蕴涵了个性与非个性即特殊与普遍、复杂与纯一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写文学概论的议题就一直是我国学界的一个学术热点.为何要重写?怎样重写?我们认为,文学概论作为原理性的著作其涵盖面理应包括文学活动的整体.而以往的文学理论教材绝大多数则将文学理论活动排除在了文学活动的范围之外,从而使理论体系存在缺陷,同时,也使理论体系丧失了现代性品格与实践性品格.所以,我们新编文学理论教材,应该将文学理论活动与文学实践活动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应该将文学理论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纳入到自己的体系当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新编文学理论教材体系的完整性,才能确保自身体系的现代性、实践性品格.  相似文献   

5.
锡德尼的《为诗辩护》在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书中,锡德尼针对清教徒牧师高森对诗和诗人的污蔑和抨击为诗进行了辩护,阐释了诗的特质和作用等。通过这些阐释我们也能了解锡德尼的诗人观。在锡德尼的心目中,诗人是学术奠基人,诗人是教育家,诗人是创造者。  相似文献   

6.
浪漫主义既是一种创作手法,也是一种文学思潮.英国的浪漫主义思潮呈现出某种多样性.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兼评论家马修·阿诺德在<批评二集>中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和雪莱.从中可以看出阿诺德的"诗歌是人生批评"的文学理论的具体运用,以及他为实现"文化、人性整体和谐、全面发展的完美"这一终极目标所作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7.
过去学人更多关注此一时期的"文学自觉",文学理论层面的自觉虽也关注,但却不够具体而微.实际上,此一时期,文学理论的自觉与感性的文学自觉是互相辉映的,而且结成了丰富的成果.这需要我们具体的梳理其自觉的各种面相,对其作出具体的历史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其研究对象、研究者的身份认同、研究的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变化,继而向“大文学理论”转型,表现出与此前文学理论的诸多不同.“大文学理论”研究对象不局限于研究文学活动,而将一切文化活动尤其是大众文化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理论自身也成为其反思研究的对象,有自觉的“文学理论学”意识,是一个需要文学理论界予以关注的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20世纪中叶,西方莎学因意象派的兴起而别开生面,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人们更加说不尽了。这一标新立异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评论流派,对于各派莎评所产生的启迪和影响是巨大的。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的研究,我们对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解析莎士比亚的思想活动、创作历程及其剧作的艺术魔力,窥察莎士比亚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非凡活跃的想象力,解析莎士比亚对于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剧作主题的看法与感受,探讨莎士比亚剧作思想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是十分有益的。据伦敦大学斯帕津教授研究发现,莎士比亚戏剧中出现的意象多达数千个。莎剧中的这些意象是独特的、莎士比亚式的意象,它既不同于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  相似文献   

10.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所独有的美学特质,受到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及中国古典美学精华的巨大影响,徐志摩自觉进行诗歌形式的实验和创新,对新诗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莫里哀是最早被引进和最受欢迎的西方古典戏剧家之一,但是真正形成对他的研究高潮还是在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年代。此前的研究多半是以历史的社会学的批评方法,着重研究莫里哀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强调其战斗性。1978年以来,中国的莫里哀研究不仅成果超前,而且逐步深入,论者对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诸如莫里哀是反封建的战士还是表现路易十四时代主流意识的戏剧家?莫里哀是古典主义作家还是现实主义作家?如何看待莫里哀喜剧中的悲剧因素?如何认识莫里哀作品中的所谓"扁形人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但是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力度不够,研究对象过于集中,以至少有突破性的成果。近年来出现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趋势,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如果用结构主义的视角来考察莎剧的女性叙事,可见无论对女角之女性温柔与聪明的颂扬,还是对其深具男性之粗犷甚或野心的批判,都是以父权秩序的稳定为起点与依归,以女角参与男权话语之过程为情节,以女角是否认同自己的社会身份为悲、喜剧之分界和结局,从而构成一个看似线性而实则循环的叙事模式。而莎剧中这一以女性进入与退出男性话语为旨归的父权叙事结构,正是对女性社会性别之建构过程的完整阐释。  相似文献   

13.
张竹坡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小说批评家,在他评点《金瓶梅》的文字中,有不少地方体现了这位年轻的批评家独特的艺术眼光,并对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重点分析张竹坡对于生活感受与艺术虚构之间关系的理解,其次,将张竹坡的小说批评与金圣叹、毛宗冈作一简单比较,以见他们的高下异同。  相似文献   

14.
茅盾对莎士比亚的评论(以下简称莎评)是中国初期莎评的重要界碑.茅盾从人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三个层面论及了莎士比亚,但对莎士比亚现实主义价值的看重最能体现他的莎评的特色.他首次借马克思、恩格斯的评价将莎士比亚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并且通过译文的方式第一次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莎士比亚化"这一重要术语及其内涵,对当时以及后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莎士比亚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基调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对莎士比亚完全现实化的接受与评论,直接服务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具有鲜明的功利性特征.他的莎评的现实主义倾向性,既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大语境使然,又与他本人的价值理念密不可分.茅盾并非一开始就推崇莎士比亚,他对莎士比亚的认知经历过一个曲折的转变过程,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莎士比亚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得以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5.
庄子其人,个性好自由不受拘束,思想超乎常人想像之外,笔调流畅,时间、空间及世人的看法所不能拘束,生死富贵也不能束缚他。《庄子》其书,可与《老子》同样尊贵,同样成为道家学术思想之主流,主导了魏晋玄学的哲学思路,影响了佛教中国禅的形成,也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他的让心灵自由(心斋坐忘),更是道教上清斋醮最高修炼法门。庄子其人其书,对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至深且广。但庄子其人,有宋人、魏人之争;《庄子》其书,则有真假及篇章多少之辩。今以出土文物及现存史料看来,庄子应为宋人,《庄子》书应为庄子所著,而内、外、杂三篇的形成,则当在魏晋南北朝时,系沿袭晋·郭象之归类而来。  相似文献   

16.
为英语"文学道路"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学道路"成了贬义词.在这一现象背后,潜伏着这样一种普遍的假设:英语教育旨在摄取信息,掌握技巧,获得实际知识和技能,而文学则仅仅是一件饰物--只能用来点缀以市场经济这个硬核为主导的课程表而已.为了抵制这种趋势的蔓延,有必要首先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我国英语系的基本任务是什么?英语文学教学是否与当今市场经济存在关联性?它们又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我们怎样才能使当代中国人确信学习乔叟和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倾听那些既非本国人,又非现代人的声音--是有益处的呢?在重新认识这些问题的同时,有必要改进当前仍在流行的一些教学方法,以确保文学在英语教学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莎士比亚的晒部罗马悲剧和四大著名悲剧探讨了剧中反映的至高无上的父权意识、贯穿全剧始终的“阉割情节”以及莎翁笔下的两极化的女性形象,从而认为莎士比亚在其悲剧中反映的女性观是保守的、守旧的。比其在喜剧中反映的女性观更具有悲观性和失望感。  相似文献   

18.
在威康·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中,《仲夏夜之梦》成为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作品,也体现出威康·莎士比亚喜剧的艺术风格。以《仲夏夜之梦》为例,探讨作品中涵盖的语言特色,从多个角度分析莎士比亚作品创作的理念,并找寻不同修辞之间的联系,为《仲夏夜之梦》语言特色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因为只有这个主题最能表现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正直、诚实、英勇、善良,同样地,也许也只有这个主题最能刻画人性中最丑陋的东西——虚伪、自私、背叛、狡诈。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正是紧扣爱情这一人文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将人类的甜美幸福与悲欢离合充分融入自己的剧作中,给人以启迪,给人性以震撼。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与创伤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运用戏剧语言呈现了那个时代的创伤记忆。由于创伤无法通过惯常语法被感知或言说,戏剧作品充当了创伤的脚本,戏剧舞台也成为演绎创伤的场所。莎士比亚通过一系列创伤人格的塑造,揭示了人物与空间、时间和自我相疏离的心理现实。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元素的解读,可望揭示那些被压抑的无法进入历史和语言的特殊记忆,还原一个更完整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