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李媛君 《殷都学刊》2008,29(3):121-124
纳博科夫以第一人称记叙了一个中年男子亨伯特·亨伯特与他12岁的继女同居通奸的故事。从对这位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者纳博科夫来说,对亨伯特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寓意,时间为生存之牢狱的观念是他独特的生存经验的产物。反映了在当代社会,人性处处受到压抑,作家通过亨伯特悲剧式的结局暗示了人类的绝望,揭示了20世纪西方人的精神困苦和对人生无奈的悲剧观。纳博科夫十分重视作品的创造性,而讽喻和暗指是他的创措性所在.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的人生历程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生存观.在他的生存实践中,时间意识与饮食体验强化了儒家生命伦理的诗性内涵;幽默态度和超脱精神确立了独特的人生审美观照,最终形成合德、素朴的人生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3.
梁实秋的人生历程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生存观。在他的生存实践中,时间意识与饮食体验强化了儒家生命伦理的诗性内涵;幽默态度和超脱精神确立了独特的人生审美观照。最终形成合德、素朴的人生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生存诗学思想的突出特点在于,他始终从审美创造活动中"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角度来观照人的生存问题,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生存-创造理论。本文拟从巴赫金的基本生存诗学主题入手,围绕其生存诗学的主要视角——审美创造活动中"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探讨"自我"与"他人"在审美创造与生存实践中的共生关系,思考巴赫金这一思想所开启的独特的生存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丽的蝴蝶<洛丽塔>,是一部叙述亨伯特与12岁少女洛丽塔发生奇特恋情的美国长篇小说.洛丽塔作为当代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评论界往往将其泛化为追求物质享受的美国少女典型.从洛丽塔的生存困境及对其人物形象的阐释中,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社会挽救机制对自我选择的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是伦理生存审美的学术语境.审美共通感是伦理生存审美的机制.价值性的实践本体论是伦理生存审美的本体论基础.这种建基于价值性的实践本体论与中国传统儒家智慧会通之上的伦理生存美学在实质上是中国传统心性伦理学的现代性形态,是当代中国哲学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文学史中,汪曾祺发现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及其审美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关于人和谐、欢悦的生存的图景,从而迥异于主流小说的风格.汪曾祺温暖而独特的小说,既是中国20世纪历史变迁的产物,也是他从个体知识分子走向民间的产物,是知识分子文化与民间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生存思想是<庄子>的核心,其思想具有诗意的特征,这已成为学界共识.然而,人们对诗意与生存思想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解释却是不一致的,存在着内容与形式分离和表述不一的现象.我们主张以"审美生存"统一各种不同的说法.庄子的审美生存思想是相对于其他生存方式而言的一种生命状态,是对世界和人生的诗意把握,是其知识观、道德观和艺术观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9.
刘华军 《兰州学刊》2005,42(5):84-85
生态美学的研究涉及到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多重审美关系,旨在实现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生存状态.庄子基于"道"的整体美特点,主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审美的,追求人与自然自由统一的审美生存状态.这一思想具有极高的生态美学价值,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审美角度看司马相如的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相如在中国审美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是:1.开始了对自然界事物正面的、对象化的审美观照。2.体现出人对外部世界整体性的审美观照及控驭外部世界的信心和力量。3.创造了新的审美表现形式——汉大赋。司马相如在审美表现上的主要缺点是:1.他所选用的艺术载体,不足以承担他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意识。2.他的赋中存在着审美感受的传达和非审美的理性说教的矛盾。3.他的赋在对客观事物审美表现的倾向及具体方式上也存在着片面性。  相似文献   

11.
雪莱的诗歌,主要集中在三个主题上社会、自然、人生.雪莱的政治诗歌使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而他的关于自然的诗歌,又使他成为英国浪漫之歌中最响亮的一个音符.在以人为主题的诗歌中,他赞颂了纯洁的爱情,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奥秘.雪莱诗的这三个主题,使他成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12.
巴里·布赞并不认为自己属于英国学派或其他什么学派,但却成了公认的英国学派新一代的领军人物。挑战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派的经历和建树使他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对多元方法论的遵从又使他能与英国学派的学统交融。他的视野和成就使他无论在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界还是在英国学派的理论家中都能独树一帜,同时也使他成为“重聚”英国学派的理想人选。他属于英国学派,但也是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他实际上早已经超越了一个学派的限制,并一直以这样一种方式前行。  相似文献   

13.
夏衍的名字虽然与戏剧创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他最初却是从外国文学的翻译踏入文坛,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对日本著名剧作家菊池宽的戏剧理论著作《戏曲研究》的翻译,又是夏衍整个翻译活动的起点。本文主要从夏衍对这第一部译著从选题的目的、意义以及对以后走上戏剧创作道路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慈波 《兰州学刊》2005,(5):306-310,314
在元祜文坛上,廖正一颇负盛名.他以试策受知于苏轼,从结交伊始就陷入政治漩涡.但是他和苏轼心契神往,相知于道义文章,他们的交游带有明显的苏门文人团体性质.作为苏门重要成员,他和苏轼诗文唱和,与苏门其他人员也多有交游.其诗、词、文创作都有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年代久远,事迹难征,故而其名湮灭不彰.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大致考订他的生平,对之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对于了解苏门的特点,认识当时的政治形势及文人交往、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朱舜水学术思想的认识,学术界尚不统一。其基本特点实为提倡实功实用之学。朱舜水既不可简单地称为反对程朱,也不可简单地称为属于程朱一派,而应认定其对程朱相当尊重,与之又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区别。其对陆王,亦是肯定与否定兼而有之,而在其心目中,陆王地位远不如程朱,基本上未将之视为应予尊重的对象。其对程朱、陆王两派的态度,反映了实事求是的特征,这种特征应是其提倡实功实用之学在学术实践上的体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戴海斌 《社会科学》2012,(7):156-165
甲午战后,清廷诏令招商举办芦汉铁路,刘鹗作为"四商"之一起而相应,继又悄然出局。这是刘鹗个人在"借径实业,富国养民"道路上一次功败垂成的经验,也是印证近代中国铁路史上"商办"、"官办"持续争议的一个特殊标本。今据新刊《姚锡光江鄂日记》可清晰勾勒刘鹗倡办芦汉路的实相。在观念上,刘鹗认定"洋债可借,洋股不可招",对维护铁路利权不乏自觉;但在具体操作时缺乏凭借,对政府、洋行两面皆有不实之言。而清廷鼓励"商办"口惠而实不至,以张之洞、盛宣怀为代表的官方力量,更对华商缺乏信任,并相互结成利益联盟。"商办"芦汉路终究无果而终,折射了国家举办新政之际官、商不复同心的现实,也透露出刘鹗作为华商个体格于形势、举步维艰的无奈,并预示了他悲剧性人生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南宋江湖词人姜夔一生漂泊,一生落魄,靠友人周济以维持生计。但与当时以文字干谒权贵以博取衣食的江湖游士之下流者不同,姜羹与当日名公钜儒的交往,带有更多的文学目的。其如梅品般的人品及杰出的艺术才华,赢得了同时人的广泛赞誉。依人作客,旅食权门,给姜夔带来了物质生活保障,为其赢得了文学声名,但也给其带来了精神上的痛苦,其作品中便时常流露出寄人篱下、沦落不偶的人生感慨。  相似文献   

18.
秦跃宇 《兰州学刊》2006,(10):67-70
向秀融合儒道的本体论哲学,是当时学术思想领域正始玄学向元康玄学过渡的关键。他从相信正始玄学贵“无”本体论开始,到超越“以无为本”,提出“自生”、“自化”学说,以性分自足的逍遥义实现名教与自然合一。道家思想经过向秀改造能够更加和谐地与儒家精神兼容,从而为郭象玄学解决内圣外王、游外冥内奠定了理论基础。向秀重新审视“名教”价值的理论体系以及政治实践都与众不同,他兼治儒道的理论创见和成就,也是其与山涛、王戎等入世的名士人格同中见异之处。  相似文献   

19.
列宁世界历史理论的建构集中在两个时段: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列宁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提出了一国胜利论等新学说、新观点,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世界历史理论。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七年是第二个时段,列宁进一步阐发了世界历史时代人类历史运动的规律和特点,重点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展开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进一步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增添了新内容。列宁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各个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应当具有世界历史眼光,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本国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刘莘 《晋阳学刊》2006,(2):58-63
贝克莱从洛克出发,但却背离了洛克的方向。他在哲学基本立场上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不彻底的经验论者,而这一切又都以其基督教信仰主义为基础,他对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在他的哲学话语中,上帝始终是一个元叙事。由此出发,才能正确理解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及神学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