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4):44-49
夏衍电影是中国电影艺术的重要存在,他以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为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确立中国电影艺术走向起了重要作用。他既是中国电影重要时期的领导者,更是电影艺术的创造者,他的作品包容了远为广泛的时代风潮和历史机缘,就历史价值而言,他是一个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要求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代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的变化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4):35-39
现实主义电影思潮在我国各种电影思潮中处于主要地位,在我国当代电影思潮中贯穿始终。现实主义电影思潮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巴赞的“写实主义电影观”、“影像本体论”与“现实渐近线”理论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精神。这一思潮提倡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以便增强银幕空间的真实性;在表演方面则要求生活化,力求反映出生活本质,具有纪实性的特点。现实主义电影的内涵与外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手法与形式不断创新,其核心是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和深刻表现 相似文献
3.
任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5)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处在一个新的生存语境当中.可以从文化语境、电影的全球化格局以及电影的产业环境三个方面来看.新世纪以后,大众文化逐渐取得主导性社会地位,社会的审美需要从理性认知转向了感性娱乐,官方立场和精英立场也转向了大众立场,这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审美取向受到了挑战;全球化电影格局的形成,使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观念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电影观念的冲击;电影体制的转型使电影现实主义的市场价值受到了质疑.正是这多重的挑战和冲击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陷入了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4.
刘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8-91,96
第6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获得影片《四月三周两天》让现实主义电影重返大众视野。影片强有力的观影感受再次展现了现实主义电影语言的力量。文章以此影片为例,从直接现实与感知现实两方面阐明现实主义电影语言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韩丽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44-46,75
人们对现实主义的定义已比从前宽泛 ,也更加模糊和不确定了 ,本文认为应从创作方法、思潮、精神三个方面来解释现实主义 ,并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阐述了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覃晓玲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5):67-70
按照现实主义精神的标准来衡量百年中国电影,无一例外都是深刻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的电影。而百年中国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轮回:从自我走向社会,又从社会走向自我。百年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人物谱系经历了四个年代,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如果按照代际标准来划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性,为中国电影的人物长廊奉献了很多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7.
武谊嘉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2):74-78
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因屈节仕清,后人多有嘲讪。当今学也因各种原因对其诗歌重视不够。本从其身世入手,联系作品实际进行分析,认为吴伟业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吴伟业可称继社甫、白居易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8.
陈晓云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
当代中国电影如何重建影像和现实之间的对话关系,已然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摆在电影界面前。与现实之间对话关系的断裂,我个人认为这是当下中国电影创作中最大的缺失之一。当代中国电影中的相当部分作品和现实无关。我这里说的“现实”,不是单纯指现实生活,也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现实题材”,更不是指所谓的“现实主义”。为什么用“所谓的”,我后面会解释。我想表述的中心意思是,它忽略了现实中人们的基本情感诉求和人性诉求,或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漠视。当代电影的远离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电影的远离观众。 相似文献
9.
孙小光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3):94-97
关于现实主义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恩格斯的关于现实主义的经典论述在当下得到了多元化的阐释,而它的深层界定应为现实主义精神或现代性精神。现实主义在当下中国仍然是作家割舍不断的情结。在中国当下语境下,只有用现代性精神对后现代主义中国化,现实主义创作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亨利.菲尔丁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之一,他有比较系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思想。《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作为他的代表作,全面完善和实践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一部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辉的不朽的文学名著。 相似文献
11.
陈晓云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1)
当代中国电影如何重建影像和现实之间的对话关系,已然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摆在电影界面前.与现实之间对话关系的断裂,我个人认为这是当下中国电影创作中最大的缺失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鹏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而且融入开放和时代精神.正如所有艺术绘画形式一样,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有着浓厚的中国本土民族性质的现实主义绘画,已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和多姿的态式. 相似文献
13.
再现现实:现象学现实主义--电影纪实学派理论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星亮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4,41(5)
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强调纪实美学的电影现实主义。在巴赞和克拉考尔看来,电影的艺术特性就是纪实。他们对以蒙太奇为代表的传统电影理论的反思与批判和对电影审美特性的重新思考,深入地开掘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和发展了电影的艺术语言,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理论与美学,并对此后的世界电影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戚炜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24(3):96-98
伦勃朗是十七世纪荷兰伟大的画家 ,十七世纪是属于绘画史中的巴洛克时期。他的绘画风格受到巴洛克元素的影响 ,其现实主义的特征与卡拉瓦乔一脉相承 ,但就人性精神层面的表现上 ,伦勃朗比卡拉瓦乔走得更深。 16 4 2年之前他的艺术成就倍受关注 ,但他不断挖掘人性深度的艺术追求又使他丧失了原有的一切成功。虽然如此 ,伦勃朗仍以超然的客观态度评判着自己和生活真实 ,通过艺术来表现他对人类心灵的洞察与感悟。 相似文献
15.
胡星亮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5):82-89
中国第二代电影导演的艺术贡献突出体现在:他们以"凝视现实"、"抓住现实"、"描画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真实",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品格;以影像叙事艺术创造和电影表现的独特性,确立了中国电影的审美品格;以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真实性的美学原则和客观写实的表现手法,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形态;以在民族性格刻画中去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探索,确立了中国民族电影的艺术追求。由此也就决定了第二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苦难与辉煌中铸就的红军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深沉积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固有的精神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伟大的红军精神,既是对革命先烈追求光荣与梦想英雄壮举的最好告慰,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范梦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146-149
刀具与木板作为印刷机的前奏,对人类起源及文明发展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中国版画在西行过程中得到了彻底地改造;而中国现代创作版画形成了与时代相伴的现实主义品质。版画以奋斗精神随科学一道共同创造着人类文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安燕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2):167-169
从战争题材、个体知识分子的精神剧变、群体知识分子的"位移"几个方面来探讨抗日战争与战时电影对战后电影在美学、文化、心理及现实主义认知深度上的影响,以此揭示二者之间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19.
30年代中国左翼文艺工作者涉足电影界促使中国电影艺术从观念、编剧到导表演、影评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观念上,它突破了早年的“影戏”说,使电影更趋电影化,并将早先着重娱乐、经营的思想转向电影与时代、现实的结合,使中国电影与新文艺合流,表现出厚重的时代感与历史感;在编剧上,从早先大多是生编硬造转向冷静、深刻的审视现实人生,剖析帝国主义铁蹄下的真实世相,并且在主题挖掘、形象塑造、艺术审美诸方面都达到了现实主义深度;在导表演艺术上,追求自然性、生活化;在影评方面,影评人主张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电影走向了现实主义的道路,现实主义已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 相似文献
20.
周小玲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42-147
80年代,在“新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一部分视启蒙为己任的电影人士主张从西方电影理论中寻找可供借鉴的资源,他们试图引入西方的纪实美学、“现代派”“非戏剧化”来实现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的现代化。他们有意识地将西方理论资源的借鉴限定在形式上,试图通过形式上的反叛来校正电影创作所负载的过重的意识形态,从而摆脱政治对电影的控制。“新时期”电影表现形式的种种创新要求,其实质都是追求启蒙的电影人士的政治诉求在电影批评中的隐性表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