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气韵”的生成原因应从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角度探究,“气韵”作为艺术美学范畴在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含义,即:被表现对象的内在生命或内在精神;作家自己的人格性情或内在精神;作品结构的意义和意味。厘清“气韵”的含义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和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精神,将起到正本清源、明晰分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气韵”一词,最早见于碑文。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成的《郑道忠墓志铭》中就有:“君气韵恬和,姿望温雅,不以臧否滑心,荣辱考虑。”由此可知,“气韵”一词是用以评论人物的精神风貌的。这和谢赫在评论张墨绘画时所说的“风范气韵,绝妙参神”的用意一样。即气韵相和,使人的生命与人的精神直接相联,在有节奏、合规律的艺术创作中展现出主体内在精神的美。  相似文献   

3.
传统画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气韵生动”就是对自然规律与“天人合一”思想在艺术创作上的诗意提炼。认为绘画创作就是审美主体与自然通融感应后领悟自然的过程,弥漫着浓郁的生态审美智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相融相生关系,人与自然亦师亦友关系,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关系。“气韵生动”反映了生命与自然生生不息之美,生命与自然共生之美,生命与自然的象外之美。  相似文献   

4.
山水画中的"气韵"是作品艺术生命的关键。本文从"山泽通气"和"地气升而为云,天气降而为雨"方面阐述天地交感的气机升降出入问题,探讨画家怎样摄取大自然的气机并创作出气韵生动的画作,以及欣赏者怎样欣赏作品中的气韵,从而获得艺术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5.
民族图形洋溢着生命之美,文章探讨了生命形态本身在整体感、秩序感、运动规律方面的审美特征及其与民族图形审美特征的深层次相关性,将民族图形生命之美的根源归结到“天人合一”宇宙系统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价值观,而民族图形是这种观念在具体造物活动中的投射。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探讨了民族图形中完满统一、和谐、气韵流动等突出反映生命之美的造型特色。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先生独具慧眼地发现了中国艺术与精深卓绝的中国哲学、中国美学融合无间的关系。他认为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通过线的流动表现出骨力、风神气韵,呈现出音乐的意境和舞的韵味,并由此传达出中华民族的宇宙精神、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宗白华将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归结为“生命的舞蹈”  相似文献   

7.
着重从元气自然论及其对美学、文学影响的角度论述气和韵的关系,气和韵两者相互依存,气韵一体,不可分割。它既存在于以诗歌为主的唐代文学作品中,也存在于宋代及以后的词、戏曲、小说等俗文学中,构成了一切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生命。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科研与众多中外美学家的启示中,可以感到中国古代的气本论生命哲学与美学相异于西方古代的实体性美学.本文从中国古代内陆的地理环境、农业社会背景以及与之相应的气本论生命哲学背景探讨了生命论美学产生的必然性,并从养生理论、气韵生动之艺术理论以及民间艺术等多角度论证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的内涵,最后从后现代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以及社会文化的转型探讨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在建设当代生态美学与身体美学中的重要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山水画,源于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成立于玄学鼎盛的魏晋时期,受道家美学思想熏染更深一些.文章结合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思想,阐明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个性契合了老子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道".即:水墨显现了"朴"的生命本色,空白处呈现了空灵的生命气韵,远的自觉体现了对"大"的生命境界 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气韵生动在中国南朝时期画家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论"中位居首位,千余年来被尊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绘画所表现出的一种艺术效果,即一种独特的气势和韵味.在中国绘画以人物画为主的时期,气韵生动作为一种人伦鉴识,指的是画中人物的风姿神貌.当中国绘画转向以山水画为主之后,气韵生动指的是画中所表现出的自然山水的气势和神韵.气韵生动是绘画主体与自然客体相融合的产物,是画家师法自然,从自然中"取势",将大自然客体气韵化为个人主体气韵,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结果.气韵生动不仅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原则,而且广泛存在于中国各类艺术中,是中国艺术的普遍原则.由天人合一而产生的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对中华生肖文化的概念和特征,要从七个层面去说明,才能深刻地揭示出中华生肖文化是中华民族融合、凝聚和发展的巨大"文化纽带"。同样,人生旅途竞争机制是具有层次性的一个动态系统框图及其三条原理。  相似文献   

12.
与焦点透视相比较而言,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法,更强调的是表现生命,更注重表现画家胸中的自然。作为中国绘画所独有的散点透视之法,其发生根源就在于中国人对于自然物象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以书入画、书写性用笔是中国画"用笔"方面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画种的本质特征。古往今来,中国画对于用笔的尝试与表述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探索历程,文章从线的角度入手,对中国画中笔法的成长历程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中存在着对儒家美学人为附会和评价过高现象。本文从仁学的三层内涵与伦理学实质出发解构儒家美学体系论、美本质论。忽视个体生命价值的群体性、否定感性生命意义的道德理性和追求"平均人"的中庸性使儒家人格不具备善、美品质。  相似文献   

15.
《白虎通》建构了丰富的意义世界,对早期儒家的天命观、王权论及纲常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该书还通过天道、经典对其所建构的意义世界进行了权威论证,并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进行通经释义,为各种社会事务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语言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技法,水彩画一直被众多画家所追捧。作为艺术创作活动的一种形式,水彩画是艺术情感表达方式中的一种。如何保持颜色的纯净、透明、清新、自然,色彩的运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色彩在水彩静物、风景、人物以及人体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和运用。  相似文献   

17.
"气韵"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韵"是中国美学最有代表性的范畴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本体论.以"气"作为宇宙万物和生命的本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人生和艺术的基本观念.而这一形而上本体又是以"韵"的表现方式被呈现和传达的."韵"不是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追求表现超出形象之外的事物的精神状态或内在特质,它既源自对象自身的丰富性,又依赖于主体的心灵境界,并依靠两者的充分交融而得以生成. "气韵"范畴显现出中国审美文化的诗性思维特征.在中国文化史上,"气"、"韵"各自内涵的丰富性也为其在美学史上的意义演变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清明上河图》长卷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12世纪我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长卷”在艺术手法的处理上具有高度的成就,在内容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城市生活的各个侧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说在精神上深受中国传统人情小说中的“世情”传统与“言情”传统的影响。她的小说与世情小说的契合之处在于共通的对于世态人情的兴趣,同时,由于对末世的绝望和对人性的悲观,它们都得出了世情虚无的结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言情经历了“怀疑———肯定———彻底幻灭”三个阶段,在赋予“情”以正面意义时,它企图依靠言情以超越、抵抗世情的虚无,这与言情传统相当契合,但由于“情”的力量极为脆弱,言情最终被世情吞没,从而使得她的小说最终走向对“情”的彻底幻灭。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中小学华语教育正在经历着急剧的变革,无论在宏观规划还是微观教学方面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对新加坡华语教育中存在并急需解决的五对矛盾关系的分析,从语言规划角度探讨了新加坡华语教育(主要是小学华语教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希望这种探讨有利于从新的高度和视角揭示海外华语教育的宏观微妙性和微观复杂程度,从而促进汉语的海外传播和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