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林黛玉和安娜是中国和俄国文学作品中的两个反叛女性形象。她们以各自的方式追求爱情与自由,最终又都以悲剧结束。比较林黛玉和安娜抗争行为的异同并分析存在境遇对其抗争行为的影响,以期给比较文学研究者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典型。一个是封建社会的叛逆女性;一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标准淑女。虽然,她们家庭出身、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和生活环境大致相同,年龄也差也多,然而由于各人的  相似文献   

3.
“冷月葬诗魂”是林黛玉在凹晶馆与史湘云联诗的压场句。此句诗仅仅是一般的唱和之作,抑或是为平生的遗恨而发自心底的呼声? 人们历来认为,追求爱情自由是林黛玉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核心,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忽略了一点,即追求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同样是林黛玉反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莉倍佳是萨克雷《名利场》中的女主人公。萨克雷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审视男权社会中为生存而挣扎的莉倍佳,在赤裸裸地撕开她美丽包裹亮出利欲追求的同时,也给予理解。曹雪芹完全从欣赏的角度来描写林黛玉,黛玉的被欣赏在于她没有血肉之躯女性的世俗之气,而是一缕纯净的自由之魂。病榻上供人欣赏的林黛玉与生活的和解,才是女性自主意识的真正觉醒。  相似文献   

5.
林黛玉与苔丝是中外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比较她们的异同,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这两个形象的理解,有利于我们解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有利于我们探寻东西方女性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坎坷历程。本文拟从她们爱情悲剧的因素和社会意义来探讨生活在传统意识下女性的崛起与悲歌。  相似文献   

6.
王志尧 《南都学坛》2005,25(1):45-51
在既往的红学研究中,多数论者认为,贾母是林黛玉婚姻悲剧的主要制造者之一。然而,从贾母为贾宝玉所定择偶标准来看,她的婚姻观是相当开明的,从未限制过某人的自由。对照宏著内容,她始终是林黛玉的呵护人。值得遗憾的是,她对林黛玉过分溺爱,缺乏必要的人生指导和培养教育,使其不良性格未得到些许纠正。林黛玉自身所具有的孤傲自许、目无下尘、褊狭尖刻、小性儿等不适应社会人生的乖张性格是导致其婚姻悲剧的主要原因。强加在贾母头上的破坏林黛玉婚姻的恶名应予洗雪。林黛玉自身极难适应社会人生的癖性可资后人镜鉴。  相似文献   

7.
儿童气质与父母教养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家庭双向互动理论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积极探讨儿童气质与父母教养因素的相互作用.本文对父母教养因素对儿童气质的影响,父母教养因素与儿童气质间相互作用的新研究进行了评述,这对目前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罗杰斯对斯金纳关于人类行为控制观提出的一系列尖锐批评和辩论,集中在人是否具有行为选择的自由意志以及人类应如何处理主观选择与环境控制的关系问题上,代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哲学立场和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对立,折射出社会思潮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心理学研究与应用一旦脱离了人与社会的现实关系和约束,必然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作品里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对当代西方女性的独立自由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女性自由的现状、实质等问题表达了自己辩证而多维的观点.女性的自由离不开男女两性的和谐相依,也无法脱离大社会而存在,女性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永远都是有限的.女性在囚禁和自由两者之间仍然难以抉择,自由甚至是一种悖论.自由不一定意味着幸福,"囚禁"却往往是最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女性短期择偶即婚外恋,对其研究已渗透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其中进化心理学对其研究尤为深入.本文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以文学名著《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爱玛的短期择偶为例,分析女性短期择偶行为的表现,并深入探究其心理内因,认为性本能是短期择偶的内驱力、诱因、保留配偶策略的失效更是为其敞开了大门.而主人公爱玛的人格特征,更注定了其人生悲剧的必然.这些分析对当前我国女性的发展和家庭关系的和睦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红学界普遍认为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是以共同理想为基础的,称他们是封建社会的一对叛逆者.但林黛玉言行实际上并没表现出叛逆者的特征.宝黛爱情是以林黛玉的清纯爱情观为基础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不同在于她接受和尊重宝玉的人生价值观,给宝玉一个人生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12.
从林黛玉诗词看其心理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自振 《南都学坛》2006,26(5):47-50
林黛玉心境的不断变化,无一不体现在书中所咏和她所写所歌的诗词中,从《哭花阴》、《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诗词中即可窥出林黛玉的心理流程。无论是孤独、凄恻还是无奈,我们都可以从黛玉诗词中感受到她短暂一生的“哀音”。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与舒婷是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地位的作家,她们从女性特有的视角、心理、体验出发,以自觉的爱情理念、浓厚的爱国情怀、强烈的女性精神和独特的女性视角,突破并超越了男子本位的文化传统和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模式,凸显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并进而展现了女性文学的发展和流变,成为女性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  相似文献   

14.
"自由结婚"是清末民初婚姻变革中的醒目现象,也是彼时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多由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充任。因为"自由结婚"动辄与传统女性道德相抵触,女学界对这一问题多持保守态度。清末民初的社会小说中,只有当男女情爱提升至"仁民爱物"的高度,"爱情"方与"道德"并行不悖。而言情小说中女学生对一己情爱的大胆追求,往往引向"自由毒"的泛滥。不过,这种文学呈现的结果,主要源自小说家的刻意经营,而不是女性真实生活图景的写照。新女性在文学中的全面突围,有待于两性道德的新变和"五四"新文学的出场。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一个大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其中最深刻、最发人深省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作为第一女主角的林黛玉更是深深积淀了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浓厚底蕴。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及形成她悲剧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其身世的影响;疾病的影响;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金玉良缘的影响等。黛玉的侠义精神及其理家才能也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林黛玉与薛宝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品位的美,分别代表了作家所欣赏所崇拜的女性性格的两个方面和两种不同的气质与风度。她们虽代表了女性美甚至人性美的两极,但她们都不能称之为“完美”。虽然将钗黛“合一”可“兼美”,但那也只是贾宝玉一厢情愿的“痴心”与“妄想”。所以无法“兼美”后的选择和取舍,便再充分不过地看出选择者的思想意识、情感倾向,同时也更深刻地体现了宝黛爱情的精神内核和《红楼梦》所达到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7.
里程碑式意义的《红楼梦》巨著,深蕴着清末文学巨匠曹雪芹“立志补天”的独特卓著的参与社会变革的忧患意识,林黛玉形象是这种忧患意识的主要载体。林黛玉对贾府命运前景之忧患,象征着超脱之外的积极用世;对身世之忧患,象征张扬人格的独立;对爱情之忧患,象征做定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读书之忧患,象征着追求真理的“扬弃”。林黛玉形象更深刻的美学象征意义还在于:深切关注现实危机;积极参与挽救现实危机;“大厦将倾”的家族危机演示成“危如累卵”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8.
影响女大学生走向成功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依赖心理、情绪化、意志薄弱、爱情至上、成就动机低、创造性不强等。作为高校来讲,应采取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开设“女性学”课程等措施来引导广大女大学生走向成功、成才,以充分挖掘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  相似文献   

19.
林黛玉诗歌中的追问意识,体现了对生命本体的关怀和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使<红楼梦>带上了关注个体生存状态、呼唤个性自由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20.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于19世纪后半叶传入我国.在民国时期,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借助当时的教育传媒,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具有独创性、普适性等诸多优点的裴氏教育思想符合中国的国情民意,进一步引起中国社会的关注,从而成为研究外国人物思想的热点之一.时至今日,以我国的社会和教育改革为契机,对裴氏教育思想的研究在中国又达到了新的高潮.裴氏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他的和谐教育、爱的教育、教学心理学化以及农村教育等教育思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