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与通货恶性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统治时期对货币制度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由银两、银元并用制改为单一银元制;第二次由银元制改为法币制。法币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实行的一个重要的货币金融政策,也是国民党政府放弃银本位制所建立的外汇本位制度,显示了其殖民地性质。国民党政府为了掠夺财富和发动反共反人民的战争,经常采用滥发纸币的手段来弥补财政赤字,从而造成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加速了法币制度崩溃。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财政部改革币制令》,宣布从本年十一月四日起,在全国实施法币政策。其核心是用金本位制代替银本位制,以法币代替银元作为法定流通货币。法币政策的实施,有一定进步作用。但是,在法币政策实施过程中,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通过国家政权,控制了全国货币的发行权和白银所有权,垄断了国家金融业,进而又控制了国家的工商农贸业的主要部分,掠夺了巨额的财富。在抗日战争前,形成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一蒋介石政权的建立以及对国家金融业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1945年至1949年山东解放区对日伪和国民党政权的经济斗争作了历史的回顾与论述。作者认为:抗战胜利后解放区所实行的对敌货币斗争与贸易斗争,其整套方针政策都对今天有借鉴作用。在货币政策上,禁伪(币)排法(币)建立独立自主的本币市场,实行管理通货制、物价本位制;在贸易政策上,实行统制与自由相结合;经济斗争主要依靠经济力量,掌握物资,限进奖出,争取有利交换等都是卓有成效的,“抗币”以物资为本位,更能抵御金融风暴  相似文献   

4.
1942年3月,为赢得共同对日作战的胜利,帮助中国缓解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美国向中国提供了5亿美元财政贷款.国民政府根据各方的讨论意见以及当时国民经济的形势,利用这笔巨款发行美金储蓄券和美金公债,同时抛售黄金,举办黄金存款和法币折合黄金存款等业务,吸收市场上过剩的法币.黄金和公债政策的实施,对于回笼货币、吸收游资、收缩通货起过一定作用,但最终运作的结果却不尽人意,既未符合美援的初衷,也未能有效解决战时物价飞涨问题.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和孙中山针对清末民初财政困难,币制混乱的状况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货币主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货币思想。由于社会经历和认识角度的不同,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异同。梁启超和孙中山在货币本质认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关于中国究竟实行什么样的货币本位制问题,梁启超前后多变但总体能够抓住货币本位发展的趋势,而孙中山主张学习日本实行金本位制,但实际却提出缺乏可行性的实物本位制构想;梁启超对纸币的态度是消极的,而孙中山则准确预见到货币发展的动向,积极主张发行纸币。  相似文献   

6.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世界经济体系迈入了纸币本位制时代。货币形式从贵金属货币向纸币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纸币本位制下,纸币不再是黄金价值的符号,而成为直接的商品价值符号。在商品价值和纸币价值这个等式中,纸币表现为一个更加能动的环节,这意味着它可以为国家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巨大的自主权和能动性,但这种自主权和能动性被世界货币大国和金融大国滥用。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特权上,即美国可以把任意数量的纸币塞入世界流通领域。在这种美元霸权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商品贸易、外资利用、汇率稳定等诸多方面受到美元的制约,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明朝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纸币“大明宝钞”和铸币铜钱的发行上 ,但政府对通货不能有效管理 ,最终以纸币的贬值与铸币的混乱而告终。这一结果有利于白银在中国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中主币地位的确立 ;但同时也给明朝的政府财政、金融体系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有通货就有膨胀问题,纸通货出现后通货膨胀问题频发。通货膨胀有不同性质,不能一概否定。中国现处于高速发展的特别重要时期,有通货膨胀现象是可理解的。这个特别重要时期预计在"十二五"完成后基本结束,经过"十三五"的平滑过渡,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时就不会再有高通胀之忧。从长远看,纸币币值递减率普遍存在,有钱者要做好货币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王茂荫货币改革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的货币改革家王茂荫,是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惟一的中国人。他在中国近代内忧外患、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的历史背景下,总结吸收了宋朝以来纸币发行的经验与教训,针对时弊提出了限量发行可兑换的纸币以缓解清代财政困难及通货不足的压力,并相应开创了政府与银号相结合的发行体制,从而推进了中国货币纸币化改革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近代货币改革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引起了马克思的关注。其思想的进步性是值得肯定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王茂荫货币改革的思想局限性在于,他认识不到纸币完全取代金属货币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所应具备的条件,即纸币能否取得流通货币地位,主要并不在于兑换与限量发行,而在于政府能否以法保证纸币货币职能的发挥。只要政府能遵循货币的流通规律,调控纸币的发行量适应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完全取代金属货币的流通地位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斯图亚特与亚当·斯密说明了商品的流通需要相应的货币;李嘉图说明了货币价值对所需货币量的影响,提出了纸币与金属货币的严格区别并受金属货币制约的正确认识;图克从通货流通情况系统地认识了货币流通规律。马克思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货币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试析白银在中国货币制度中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银从明朝中后期被大量使用,到民国初期成为中国的本位货币,白银在中国的货币发展史中起过重要作用。1933年,随着西方国家放弃金本位币制,以黄金为标价单位的国际白银价格开始急剧上升。受此影响,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中国的货币金融遭受沉重打击。为了摆脱国际银价对中国经济的严重影响,国民政府最终于1935年11月实施废除银本位的货币改革,从而结束了白银统治中国货币市场数百年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1935年中国经济由于国内白银大量外流遭受沉重打击,并导致国内货币信用发生严重危机。国民政府之所以发生如此严重的货币危机,不仅是受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国际银价骤升影响,更是中国银本位货币机制存在弊端,以及国民政府实施巨额的财政赤字政策所致。为拯救困境中的货币金融体系,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施废除银本位的货币改革。此次改革使中国货币摆脱了国际银价的影响,并结束了当时中国货币流通的混乱局面,在中国货币金融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此次货币改革对硬通货白银的彻底放弃,又为中国经济后来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严重隐患。  相似文献   

13.
货币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当货币的形态从物物交换、黄金一直演进到符号货币后,经济主体的理性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货币的形态、价值背离度以及发行权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配置资源的重要制度安排。当前,以电子货币为主体的货币制度标志着货币已经高度符号化。符号货币制度下,如果拥有货币发行权的主体滥用或不当行权,如果资源配置制度存在缺陷,就会对人类的行为产生错误的激励,甚至阻碍经济增长,累积经济衰退和危机的可能性。建立超主权货币制度和改进资源配置制度可以熨平经济周期。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外国机制标准化的银元开始大量进入东南沿海商埠,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结算货币,内陆及边疆地区亦行用日广。对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进行文献梳理和分析总结,发现当时民间舆论对洋银流入的认知和应因大致可分为3个层面,首先是从流通传播层面介绍洋银的形制及其在不同区域的使用情形,其次从认知接受层面展现时人对洋银流通的看法,最后是从应对行动层面来看洋银流通引发的问题、各省自铸银元的实践和清廷币制改革的过程。舆论对洋银流入的种种反应,呈现出社会层面对外来货币的认知逐步加深,并提出仿铸以取而代之,实现货币主权的迫切希望。总体来看,随着对洋银流入这一货币现象认识的加深,舆论的焦点也从通货本身逐渐延伸到货币制度改革的讨论。事实上,舆论的高涨对清廷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应对举措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因为从清季政府行动层面来看,几乎都围绕着禁止或仿铸之争、自铸银元、改革币制而展开。  相似文献   

15.
在单一法学视野下对数字货币进行法律定性,存在脱离客体本质的局限,容易受“法定地位”货币标准的误导,亦可能造成以偏概全的后果。宜从经济学对货币本质的认识进路出发,以构成货币的实质标准,即债务记录功能与“透明共识”流通基础——为概念核心,构建一套更为具体的类型化法律定性体系。如果某类数字货币具备经济事实上的“货币性”,则应在法律上视之为货币并进行相应的调整规范,即承认其货币“法律属性”;至于国家法律规定的法偿性,应仅作为区分“法定货币”与“约定货币”的界线。文章应用该分析框架,对三种典型数字货币进行定位:我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具有法定货币地位,而比特币应被定性为特殊类别的数字资产或虚拟商品,Libra则应归属于约定货币类别。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所带来“存款搬家”、银行业改革、货币基金崛起等现象正在改变着金融市场格局,也逐步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从互联网金融影响货币政策的机理出发,通过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效率三个方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互联网金融能够促进公众投资性动机,增加货币需求;二是互联网金融间接拓宽了货币供给渠道,削弱货币供给的可控性、可预测性与相关性;三是互联网金融干扰了货币政策制定的准确性与实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对德国1974—1990年间德国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德国货币政策在考察期间只是部分独立的,而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则显示其货币政策是有效的。由此得出结论和启示,有效的货币政策不一定独立,一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的选择,不应以货币政策是否独立作为判定标准,而应以是否对经济调节有效,是否能促进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为准绳。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解决货币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手段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央行票据的对冲交易。现代西方货币理论及我国政策实践均表明,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供应量的发行失控,解决流动性过剩必须从源头上遏制货币供给泛滥的局面。汇率制度改革是应对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途径,并同时辅之以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直接金融市场等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根据2003—2016年季度数据,利用向量VAR模型、脉冲效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不同效应搭配下的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存在非对称性,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大约是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的约4倍。运用TAR模型对货币供给量的阈值进行估计,指出货币供给量在不同的货币执行区间存在显著阀值,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启示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经济的短缺、过剩或转轨形态来看 ,我国的货币供给呈现很强的内生性 ,因此 ,货币政策应采取需求性的货币调控模式。相应地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应选择利率而不是单纯的货币供应量。同时 ,利率改革的方向也不能单纯地瞄准完全的市场化利率体系 ,而应该是建立一种对利率进行间接调控的利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