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社会历史合力的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坚持的观点。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他运用社会历史合力的观点考察、分析和总结了1848年的法国革命,写出了闻名于世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成为运用社会历史合力观点考察社会历史运动的“光辉范例”。恩格斯在他晚年时期尤其重视社会历史合力的作用。在恩格斯的言论和书信中反复地表述社会历史合力的观点。最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有人不同意把“人的价值”说成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认为此种说法只说出了“人的价值”的一个方面,而“人的价值”的另一方面是自我发现,只有意识到“我”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身价值,社会才能进步。因为,人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着,所以人首先应该是个人,社会上的一切活动,都应把满足感性的个人放在首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其实质就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为达到个人目的,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那么应当如何看待人的价值?换言之,人的价值包括哪些内容?它具有什么样的形式?人的价值的特征是什么?笔者所以拟就此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3.
历史与人生——史学的社会作用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史学“有大效用于人生” 史学的社会作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以往最普遍、最流行的答案有六点:(1)为世人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4)为现实政治决策提供历史依据;(5)为人们提供历史知识;(6)启迪人们的智慧。笔者认为,史学界的这一传统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那么,史学的社会作用究竟是什么呢?史学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有益于人生上。 人类一切认识活动的目的是要认识人自身,在各门社会科学中,“人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更应该成为“一门总体人学”。因为,史学是关于历史的学部,而历史与人密切相连。首先,有了人,才有了人类历史。自然界也有一个发展过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十九世纪科学思想中最伟大的成果。由于这一发现,社会科学第一次被纳入了科学的轨道,历史的发展被科学地看作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究竟怎样得出这个基本思想的呢?列宁指出:“他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又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论述“异化”与“人道主义”的文章多把抽象的人当作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主张“异化理论是全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线索”,要用异化来“帮助我们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用它来说明现实的历史、社会问题”,有的同志甚至提出所谓“人——非人——人”(即人异化为非人,再克服异化复归于人)这样的历史公式。这就涉及到究竟什么是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人性和人的异化? 什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是一个被形形色色的封建神学家、资产阶级学者搅得混沌不清的问题。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才揭示出,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6.
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最本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历来都围绕着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一是人和社会谁更根本?二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在这些问题上,目前理论界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社会及其发展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另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出版的有关哲学的专著和教科书中,一般都断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些书的章节甚至以此为题,把它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结论来阐述。这究竟是否科学,有必要认真研究搞清楚。哲学界把意识当作人脑的机能,这种观点出于对列宁的有关论述不加分析地片面去理解和引用。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批判俄国马赫主义者否认人脑是思想的器官时,依据恩格斯关于意识是“人脑的产物”的科学论断,指出人们的感觉是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关于人的本质的传统认识受到两方面冲击:一是科学中的还原论,二是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还原论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甚至思维都可以从物理,化学规律那里得到说明。非理性主义者则试图从“本能”、“意志”、“无意识”、“情感”等的角度来规定人的本性。至于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则独辟蹊径,他说:“我们应当用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究竟什么是人?如何来看待构成人的本质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伦理、道德属性?本文试图从构成人的这几个层面对人的深层本质进行揭示和阐明。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的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否相容的问题,是当前学术界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在此,发表几点浅见,以求指正。一、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有些文章和学术动态报道,把人的哲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的争论,说成是,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的哲学,另一些人不同意这种归结。但是,究竟有多少文章是主张“归结为”的呢?不同意的观点又都是怎样的呢?据我所知,在上述争论中,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一些人是主张相容的,一些人是主张不相容的。我个人是主张人的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相容的。就是说用哲  相似文献   

10.
一何谓历史的尺度?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人们还把自己的活动当作对象来进行评价: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后退,是历史的发展还是历史的停滞。而这种评价的标准,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的尺度。在以什么作为评价历史的尺度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类历史观的对立。神学家把上帝的意志看作历史的尺度。法国唯物主义者则认为人的欲念、动机是历史的动力。因而人的某种思想原则便成为历史的尺度。黑格尔把历史看作是不自觉地,但必然是为了实现绝对观念这一预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这同一绝对观念便是他最高的历史尺度。费尔巴哈抛弃思辩的绝对观念,立足于人本主义,所以他主张以人为“一切事物、一切现实性之尺度”。他所说的“人”,是指作为族类的人,所以他又  相似文献   

11.
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把历史辩证法当作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社会历史这一特殊领域的其体运用来加以研究,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吴江同志在其1978年10月再版的《历史辩证法论集》中,不仅在名称上而且在内容上,都企图以“历史辩证法”取代历史唯物论。对此,我们则有一些不同看法,现在提出来,希望吴江同志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向来重视人的哲学,把人放在哲学中的重要位置。后来直接讲人的哲学较少,更多地是紧密结合哲学原理来论述,实质上是把人的哲学和哲学的人贯穿在各个方面。 马克思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观点:“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是人的哲学和哲学的人的集中概括。 在辩证法中,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中,人的辩证法和辩证法的人也是很重要的。我们既要从哲学上研究人,也要从辩证法上研究人,把人的哲学和人的辩证法的研究引向深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认为,人的本能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即人的与生俱来的生理欲望、需要和机能。这种观点把本能完全归结为个体的自然的属性,从而否定了人的本能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内在关系。本文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只有从社会历史层面,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正确把握本能的性质和作用。 本能与本性密切相关。人性指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这一点人们没  相似文献   

14.
人和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又是它的归宿。因此,人学倡导以“人”的方式研究人、理解人并把握人。在人学的视野中,人是价值的存在,即对社会和自己需要的满足,这是人在自己价值关系中创造性和应然性的展现,是由人本体地位决定的;人所独具的超越性和自我的本质特征就是人性,是人之为人的依据。价值的实现和人性的完满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人就是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一、人是价值的存在:人在价值关系中的本体地位如果不是把人只当作索取价值的主体,也不是把一些人当作另一些人索取价值的客体,而是把人既当…  相似文献   

15.
王丽华 《理论界》2003,(5):24-25
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和特点思想史上对人的本质认识存在很多观点,有的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应该就具有和动物一样的自然属性;有的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只和社会中的一切发生联系,人具有社会性,等等。其实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全面认识人的本质。第一,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人的本质论中的一个根本性命题。人不可能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纯粹的、抽象的人。而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的“社会关系”不…  相似文献   

16.
自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物种的进化规律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之后,“创世说”和“上帝造人”便被逐出了科学界,人们学会了运用理性的眼光来反身自顾:人何以为人?人的本质又是什么?如果说,人是由类人猿通过劳动进化而来的,这已几乎成为人们的常识。然而,越是常识的东西往往越是缺乏对它的深刻认识。如果对“劳动创造人”的理解中忽视了文化的作用,那就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自从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等提出一种“非理性”、“无意识”的反文化的观点之后,西方在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年轻人便把这一“非理性主义”付诸行动。于是,一股反理  相似文献   

17.
<正> 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之后,个人的努力和发展便成了成才的决定性因素。科学的自我设计是发挥自我潜能,发展完善自我,促使成才的重要途径。1 人们究竟能否自我设计,怎样自我设计,学术界的认识并不一致。有的不同意进行任何意义上的自我设计,把一切自我设计都等同于利己主义,显然,这是误解。其实,现  相似文献   

18.
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这一理论界定并不妨碍人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观照和把握人的现实存在,比如:交往就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基本属性,它构成了人的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实际过程。马克思不仅把社会、社会关系视为人与人交互作用的产物,而且,当他相对于社会意识来谈论社会存在时,也是指人们的现实生活关系,人们的物质交往。列宁也是从社会交往来理解人的社会存在的,并把人们的社会意识看作社会交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说:“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但是一旦人已经存在,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①人和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自觉创造,人的实践活动,集中地体现着人类理性的技巧,在质态上高出和超越于一切生命有机体的活动形式,在物质运  相似文献   

20.
《现实一种》描写了人性中冷酷、残忍的一面,余华背叛了前贤们社会批判以及救赎的角度,把这种冷酷与残忍视作人类原本存在的一种自在状态并加以欣赏。余华的这种“嗜痴成癖”的态度是作者自身特殊经历与这一代人在社会转型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普遍心理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作者自我抚慰、自我生存的一种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