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的政党组织建设思想是其政治学说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所从事的政治斗争无论成败都总是和革命政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处在中国近代社会急遽变革的历史潮头,他及时地将政党这一近代社会特有的政治现象纳入革命斗争和国家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2.
重大的社会危机往往首先表现为道德危机。以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道德决定论是中国近代重要思潮之一。它产生的理论土壤是意识决定论和社会有机体说,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是救亡变革的近代历史主题。它与中国古代道德决定论相比在内容上、形式上、目标上都有不同,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并在客观上刺激了传统文化,迫使其不得不迎接近代化与西方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民族国家和政治国家都是现代主权国家,但民族国家与政治国家在建国顺序与建国内容方面有显著差异.在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过程中,孙中山力持通过政治革命实现政治国家的目标与民族国家的统一.由于政治国家价值理念与社会现实方面的差异,政治国家理想与民族国家现实利益之间的矛盾,孙中山建立政治国家实践迭遇挫折而不能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在理论和实践上由通过政治国家统一转向了通过民族国家统一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关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研究,前人多从社会经济的视角进行评价。本文式图通过剖析孙中山民生主义在国际关系、区域关系、阶级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引喻,阐述其和谐共融的文化取向,从而揭示孙中山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理论启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几十年来,孙中山的影响长盛不衰,孙中山的研究事业蒸蒸日上。鉴于“孙中山”这一称谓,实际上已在世界范围内、于人们的观念中概念化和范畴化,笔者着意把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冠之为“孙中山现象”。 要研究孙中山现象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有必要研究形铸孙中山现象的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土壤。近代中国救亡的紧迫感,可以认为是形铸孙中山现象的社会政治文化土壤。 近代意义上的救亡紧迫感,从根本上说,萌生于中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巨大的反差,以及伴此而出现的外来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一次历史性巨变,对其后百年中国的政治建设影响深远。中国近代化道路艰难探索的历程也是中国宪政曲折发展的历程,辛亥革命之于中国宪政建设具有重大实践和理论意义;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影响深刻,表现在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转型和对中国法律向近代化转型发挥的重要作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之于国家统一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国共两党应继承中山精神,共谋祖国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7.
论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理想社会的异同臧世俊在近代中国,许多思想家在寻找救国道路的同时,对未来社会前景亦进行过一番设想和憧憬,洪秀全太平天国理想、康有为大同社会蓝图和孙中山民生主义理论共同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空想社会主义的辉煌篇章。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变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化前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殖民主义、封建主义桎梏下的中国臻于独立、民主与富强的途径和手段只能是变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化。这是一条"艰难顿挫"的斗争历程,也是一桩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孙中山制订的变革、开放与近代化方案,无疑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科学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纲领。以三民主义为主体的孙文学说兼具民主革命与社会建设的内涵,孙中山既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又是的近代化的光辉前驱。  相似文献   

9.
王振国 《中州学刊》2005,(3):181-183
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跌宕起伏的急遽变革大大推进了中国社会文化及政治观念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政治制度的变革已成为社会历史变革的主题,通过宣传新型国家观和建立新型国家制度的轰轰烈烈的历史实践,引发了民众政治文化意识的转变.革命派和改良派共同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民"运动,从而使国民思想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孔会 《学术论坛》2003,5(5):118-122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开创者之一。在四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不仅提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主张,开创了中国政治法律制度变革的新时代,而且围绕巩固共和政体提出了一系列法治与民主相结合的法制思想与主张。他所规划的"五权宪法"的法制蓝图及推进法制变革的一系列主张与实践,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远观历代 ,横览九洲”1,率先把开放主义与社会转型联系起来 ,为中国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入研究孙中山这份珍贵遗产 ,有助于透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轨迹 ,推动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首倡借助开放推进社会转型孙中山生活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代。时代造就了孙中山 ,而孙中山也以自己的言行为绚丽多彩的时代打上个人印记 ,成为“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之英雄”2。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是人类近期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按照日…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哲学的前近代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志宏 《文史哲》2002,(1):44-48
明末耶稣会士引入的西方学术文化,与当时中国社会崇尚实学的社会思潮相结合,引起了中国哲学在天道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一系列具有近代性质的变革,孕育出中国哲学在向近代形态转型之前的近代性气质,从而构成了这一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13.
我国市民社会的发展与政治转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市民社会的发展与政治转型郭定平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促使了社会和政治权力关系的深刻转换,政治和国家的权力逐渐撤退和收缩,社会和个人的权力迅速发展状大,最终将导致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形成。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这一历史变革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将成为...  相似文献   

14.
蔡镇楚 《阴山学刊》2001,14(1):5-10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转型,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向现代转换的巨大变革.其突出标志和特点是政治性、针对性、开放性、学术性、比较性、通俗性.其原因为社会改革,西学东浙,文体发展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使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是一个光辉的里程碑.对我们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换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政治发展思想初探郑行政治发展理论是在探讨二战后新兴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孙中山的思想是80多年前为谋求中国的自由、民主、富强等一系列问题而进行的探索。它所涉及的内容和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马忠 《江汉论坛》2008,2(1):90-93
孙中山的政治建设思想,强调首先从"革心"开始,其目的在于发掘政治转型的情感因素、认识根源和道德力量,变革国民心理的政治价值,就是培养政治情感、提高政治知识和强化政治伦理.孙中山的这些思想,是在分析中国人传统心理特点、人民实际知识水平和德教传统基础上提出的论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元典的“穷变通久”到近代的“更法自强”冯天瑜近代中国适逢古今中西一大变革之际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发生着全方位的转型。这一切催促人们竞相追求变易之道、会通之理;而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又激励人们寻觅自强之策。西方传入的社会进化论之所以风靡于2...  相似文献   

18.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西学东渐"运动的引领者,与中国政治的近代转型密切相关,其译著呈现的政治思想是学术语境中的热门话题,也是中国政治近代转型的重要表征.通过对严复著译、其政治思想的呈现及其对中国近代政治的解读再思考,可见严复对自由的执著追求与向往;对君主立宪的政治信念始终如一;对国民性改造的持之以恒.但是,面对国情世局的急剧变动,民众意识的不断觉醒,严复的政治思想并没有及时跟进,造成不被社会认可和当局所采纳.近代政治转型语境下严复政治思想的命运,不能不引起现代人们的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试论孙中山与宋庆龄研究宋戈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领袖、政治家和思想家;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亲密伴侣和战友、政治家、思想家,是孙中山革命理想、事业忠诚的继承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之一。这两位时代的巨人,对于近现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和尼赫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代中国孙中山和近现代印度赫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作了对比研究,认为:尼赫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孙中山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从而说明孙中山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是“主观”与“空想”的,相反能够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社会经济的一种通用模式,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这使得孙中山的研究带有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