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大学生恋爱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恋爱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本文认为 ,大学生恋爱影响学业 ;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低 ;大学生恋爱容易脱离朋友和集体 ;大学生恋爱易错过自我发展良机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的影响、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西方思潮的泛滥等,使当代大学生恋爱呈现出多重特点,如恋爱低年级化、恋爱动机多样化、恋爱责任意识淡化、恋爱观念及其行为开放化、网恋流行化等等.鉴于对当代大学生恋爱所呈现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和恋爱心理健康的教育,开展性健康教育,并从完善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和周边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健康恋爱.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河北等地多所高校问卷调研的基础上,从大学生婚恋现状及交往状况、家长对待孩子恋爱的态度、恋爱动机或原因、性知识获取渠道或途径、"校园恋爱暴力"5个方面展开分析,用数据印证了大学生婚恋问题的严峻性及其对高校恋爱教育的冲击。针对大学生恋爱及恋爱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明确恋爱教育目标、树立科学的恋爱教育理念、构筑高校大学生恋爱教育体系、建立多主体联动的教育新机制四个方面进行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4.
和超 《南方论刊》2007,(11):63-64,55
恋爱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活里的普遍现象。本文通过对茂名学院大学生恋爱状况的抽样调查,从统计数据、恋爱原因、恋爱特点方面分析入手,初步剖析了大学生的恋爱观,并提出了对大学生恋爱观要加以正确引导、教育。  相似文献   

5.
刘永生 《学术论坛》2012,35(9):213-217
大学生恋爱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一、二线城市高校大学生的恋爱观并不能简单地套用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的61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因年级、性别、生源地等因素的不同,在恋爱率、对同居的看法、处理恋爱与工作冲突的态度、对待父母的恋爱意见以及文明恋爱举止等方面均表现出了诸多差异性。针对新建院校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策略,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校女大学生恋爱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选取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女大学生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对爱情的看法、恋爱的动机、爱情和学业的关系、对性行为的态度以及择偶标准等内容,通过整理、登记后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资料和数据分析,利用百分比的方式进行计算,来探讨高校女大学生恋爱现状。发现高校女大学生恋爱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呈现出恋爱年纪低龄化、恋爱动机多样化、恋爱行为自主化、择偶标准多样化、恋爱观念开放化等特点,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从女大学生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希望高校的管理者正视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女大学生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获得事业和爱情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7.
倪秀娟 《南方论刊》2009,(3):73-74,72
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主流意识是健康的,他们敢于追求理想爱情,恋爱观念开放,追求富有浪漫气息的爱情生活,但在恋爱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恋爱至上,从众恋爱,痴迷性恋等,本文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恋爱的误区,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减少恋爱问题对成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石海燕 《理论界》2004,(5):127-128
文章围绕交换论的核心问题“资源”,并从全新的理论视角对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恋爱动机、择偶标准、互动方式、分手进行分析,以突出大学生恋爱中的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 恋爱、婚姻问题,是每个男女青年都要遇到和要解决的问题。能不能以共产主义道德正确认识和处理恋爱、婚姻问题,不仅关系到青年男女的幸福、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和睦、社会的安定团结和道德风尚。本文拟对恋爱、婚姻中的道德作些探讨,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爱情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历来是人们,特别是青年们渴望得到的。但是,怎样的爱情才是崇高、纯贞的爱情呢?恋爱、婚姻中的道德是什么?如何才能显示出恋爱、婚姻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呢?  相似文献   

10.
女大学生恋爱观及恋爱行为的思考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女大学生恋爱的现象出发,分析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恋爱行为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使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从而为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几种错误的恋爱价值观及其产生的原因 ,并就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 ,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的问题作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法,选取浙江两所高校234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普遍,恋爱心理表现出从众性和非现实性,网恋受大学生青睐;大学生能正确看待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认为婚姻在人生中是重要的,渴望人与人之间真诚可靠的亲密关系;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更注重志趣相投、健康阳光、性格随和等方面.在男生最为看重的五个影响因素中,女生的能力排在第三位;大学生恋爱普遍持有重过程不重结果、当前恋爱与未来婚姻是两回事的的态度;大学生的性观念愈加开放,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十分包容;男生性行为比例高于女生;大学生首次性行为负面情绪居多,男女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学生自我概念量表与人生认知量表研究恋爱经历对306名大学新生进行研究,探讨其恋爱经历对自我概念及人生观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新生在自我概念的自纳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在自我概念的成熟、自纳及人生观的社会与集体、奋斗方式因子上存在显著民族差异;恋爱经历对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具有显著影响,恋爱过与正在恋爱的大学生在容貌、成熟等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从未恋爱的大学新生;个体的恋爱经历与自我概念的容貌、自我概念总分存在显著相关;恋爱经历通过自我概念的间接作用对大学新生的人生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恋爱婚姻观扫描透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象牙塔中,大学生恋爱早已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留心的人们发现,不论是在林荫小径、操场边上,还是教室角落、熙攘餐厅,恋爱着的大学生出双入对、缠绵依依,毫不理会旁人的存在,别人似乎也是见多不怪、视若平常。1990年刘达临教授调查有近30.0%的大学生进入恋爱;1992年夏天阳等调查显示,在性比例相近的高校(如师范类、外语类)恋爱率高达70%~80%,在性比例失衡的高校(如工科类、农科类)恋爱率也在40%~50%左右;1997年潘绥铭教授的调查中,有恋人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了43.1%和46.8%;有资料…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受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较以前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恋爱态度轻率化、恋爱观念开放化、恋爱行为公开化等特点,体现出重功利价值、重物质享受、重生理需求的本质。为此,应从加强性道德性知识教育、自主性教育,健全学校管理机制等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恋爱观。  相似文献   

16.
当代女大学生恋爱动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恋爱动机的相关问题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恋爱是大学校园中的客观存在,我们要敢于正视和研究,我们应该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严肃的爱的教育,使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其重要而严肃的课题。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性教育、爱情教育、恋爱美学教育以及心理咨询都是重要的引导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杨荣 《南方论刊》2008,(10):66-67
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对各专业400名大学生从恋爱的心理、恋爱的生活方式、择偶标准、性道德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现将问卷调查所反映的信息和结果进行归纳和分析,希望为今后有针对性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信息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借助翻译,"恋爱"一词在20世纪初进入现代汉语,使"男女之情"在方式、体验、意义与评价上,因新的命名而发生改变,并进入公共话语,成为中国新伦理建构的突破口,产生了从晚清到"五四"一系列新道德命题及与之相应的新文学作品。晚清倡导的"自由结婚",确立了婚姻以恋爱为前提、以当事人自决为主导的现代意识,并开创了文明结婚新风尚。民初,"恋爱"一词在本土化过程中一度污名化,导致专写恋爱的言情小说普遍规避此词;但哀情小说对爱情精神品质的普遍推崇,却为五四时期"恋爱神圣"的出场奠定了基础。西方理论影响下建构的五四时期恋爱理论,有"恋爱自由"与"自由恋爱"的细微差异,体现了新文化共同体内部意识形态的分歧。五四恋爱文学在空间意象和恋爱描写上的开拓与创新,解构了压抑个人自由的家长权威,颠覆了传统道德,也开拓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但对个人自由的单纯追求,也导致五四浪漫文学存在情感泛滥、表现肤浅的弱点,未能将"恋爱"的体验与表现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时代网民数量增加以及网络社会变迁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频发,改善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维护网络社会安全成为当务之急.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网络道德观念失范、网络道德认知失范以及网络道德行为失范三方面.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干预,使大学生群体遵守网络道德,促进网络社会和谐发展."人在情境中"理论对于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等途径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